第5期 杨琦。等:现状特点与制约因素分析: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421 2积极影响 2.1农民增收。为农村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 如 加 :。 m农民外出打工增加了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贵州省2003年农民外出打工收 人为144亿元,平均每个打工者收人为3 000元,为200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1 564.7元的近2倍 J。2000年 贵州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 374.16元,其人均打工收人为274.90元,农民打工收入占其纯收入的比重为 20%;至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721.55元,农民外出打工收入505.2元,农民打工收入占其纯收 入的比重上升为29.3%,比2000年增加230.3元,农民打工收入占其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上升9.3个百分 点。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民纯收入的积极贡献。 农民外出打工,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还为农民脱贫致富带来机遇。劳务输出创造出显著 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了农村资金紧缺的矛盾,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大量的资金。 2.2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就业不仅提高了农户的收入,还抑制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图1可以 清晰地反映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图1中还可看出, 虽然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比重也在不断增长。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农民外出 务工收入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拉得更大。显然,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增长是促成城乡相对收 入差异收敛的关键因素。 —卜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比重—◆一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 4I3 4 0 3 9 3 8 4I2 < 4.1 一 一 丑 < 时 间 图1 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城市收入差异之间的关系 Fig.1 Rel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easant salary income and city income 数据来源:相关年度中国农村入户调查年鉴;相关年度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8tats.gov cn/index.htm。 2.3减轻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压力 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且土地破碎,土壤瘠薄,耕地面 积少,人均占有量低,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亩,低于联合国规定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劳动力外出 打工以后,减轻人口对耕地的压力,有利于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劳动力外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22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7正 打工,绝大多数以改变家庭生产和生活条件为目的,其打工收人有相当部分用于农业投资,如购买化肥、农 药、农膜、种子、禽兽、农机农具和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等。同时,外出劳动力将自己的土地租给没有外出的 农户耕种,也有利于实现耕地的规模经营。一些农民外出打工后将有限的土地资源自愿、有偿地流转到善 于经营的农业大户用来种植茶叶、板栗、果树、蔬菜等,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2.4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其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将使大量人VI受到现代化的熏陶,开阔眼界,树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 的商品观、金钱观、财富观、人才观、竞争观、风险观、劳动观、时间观、道德观、平等观、知识观等。其二,随 着新型平等观、财富观的树立,必将消除其官本位意识、青天大老爷情结,提高其法制意识、民主意识,这将 对传统的宗法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政治、法制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 响。其三,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VI流动的加剧,人们“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观念必将改变,同 时,由此进一步推动的聘任制、合同制,引起就业、失业、再就业的频繁变动,人们生活各方面将面临更多的 风险,必将加大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进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农民长期贫穷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观念陈旧、信息闭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富余劳动 力进人城镇务工,亲历了城市改革开放带来的迅速发展,经受了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洗礼,行为方式、思 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到省会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到沿海地区打 工,等于进了一个全新的培训班,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总体素质发生了质的 飞跃,迅速成长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一代劳动者。 3 制约因素 3.1提供的非农就业机会有限 贵州省200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为26位,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排名分别为22、27、 26位,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全省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少,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生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 量大,转移困难。从产业结构上看.二三产业,尤其是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较强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影响 了农民就业领域的充分拓展。特别是大多数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为农业和初级加工业,其他产业基础薄 弱、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 乡镇企业20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其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 力。但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滞缓,导致就业能力下降,限制了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吸纳。从 贵州的情况看,2004年贵州乡村人口为3 253.63万人,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为236.4万人,占乡村人VI的 7.27%;同期全国乡村人VI为94 253.7万人,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13 866万人,占乡村人VI的14.71%。 显然贵州的乡镇企业在吸纳乡村人VI就业上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 3.2农村城镇化滞后 小城镇具有一定规模的二三产业,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并实现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 方向。但近年来我国小城镇由于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有效地发挥聚集优势,难以解决大量的农 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近几年城镇化的速度又有放慢的趋 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城镇人VI占总人VI的比重每年上升约0.8个百分点,此后,平均每年只上 升0.5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伴随着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 产业的比重不足20%(2004年为15.2%),而第一产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约50%(2004年为 46.9%);贵州省这两个资料在2004年分别为21%和76.5%,说明在贵州更多的就业人员从事第一产业。 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又阻碍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极大地削弱了贵州省农村产业在其结构转换 过程中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制约着农业形成适度的经营规模和农民收人的增加。 3.3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目前,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2004年在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 半文盲为l7.35人,小学文化程度为38.95人,初中文化程度为37.80人,高中文化程度为4.02人,中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杨琦。等:现状特点与制约因素分析: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423 文化程度为1.39人,大专以上为0.48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47年。从近年来的变化趋势看,随 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正在改善,主要表现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劳动力的比例上升 和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劳动力比例下降。但从全国来看,贵州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还是处于很低的水平。 2002年贵州外出务工的农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的占总数的82.61%-3】,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 劳动力,多数掌握的也只是父辈们传授的传统种田技术,经过培训输出的劳动力在2005年也仅仅占1.4% (贵州省农业厅提供的数据)。尤其是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转移出去后,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更低。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一方面难以接受科技知识,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不稳;另一方面,使 得农村劳动力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 3.4文化因素的影响 保守、内倾的消极文化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一方面,贵州作为一 个典型的多民族省,在各民族长期迁徙、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共生的兼容性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纵 横的山川又使贵州文化不能不带有封闭性色彩。贵州经济活动主要分布于群山环抱的山间盆地或河谷, 高山大川使他们世代生活在一个个相对封闭的狭小区域里,“重土少迁,很少走出乡里” 5】,其文化也存在 不少保守、内倾的消极成分。另外,由于贵州省长期欠发达、欠开发,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特别是贫苦 边远地区的农民,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农为本的小生产观念和“故土难离”的旧思想根深蒂固, 宁肯守着几分薄田苦熬穷日子,也不愿“背井离乡”外出吃苦谋生。这种消极保守的小农文化心态严重地 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此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通过现代大众传媒的传播也对贵州农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些农民羡慕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大款生活,对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他 们既没有专业技能,又缺乏刻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有的人虽然生活窘迫,却缺乏穷则思变的内在动力。这 一种消极的文化心态极大地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3。5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 当前,农民外出务工的途径主要是靠个人或亲朋介绍等社会网络的帮助,通过中介机构的有偿介绍、 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转移以及政府劳务输出办公室组织的集体性成规模的劳务输出所占比例较小。农村 劳务中介组织发育还很不完善,服务水平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低、风险大、成本高,大多处 于自发、无序、零散的转移状态。不少农村外出务工劳力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调解。 中介服务组织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就业风险和成本的有效手段。但是,在政府服务方面,缺乏类 似于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农村劳动力再就业服务中心,对劳动力有序转移发挥的作用不够。截至 2005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中,通过有组织外出的劳动力仅占外出务工的1.7%(贵州省农业厅提供的数 据)。在劳动力市场中,缺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中介服务组织。同时,在现有的中介服务组织中,规 范管理和优质服务方面还比较欠缺,劳动力就业中介服务市场还比较混乱,坑害农民工的现象时有发生。 3。6就业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 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低,还没有真正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劳动力就业,让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 与市场有序流通。在城市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城市管理部门优先解决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新增 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与城市劳动力同等的扶持政策。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 供的管理服务职能非常缺乏,还不能完全地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包括文化程度、 年龄结构、技能特长、地域分布及转移就业的方向等。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服务 体系,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较低。 3.7相关政策和体制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封闭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严重阻碍了城市化发展水平,也严重阻碍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转移。 作为身份制度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业机会上的不均等。目前,对于大多 数进城的农民工来说,由于素质较低,一般仍然只能从事一些临时性的、苦、累、重、险、脏等城市居民不愿 干的工作,稳定的就业工作机会对农村劳动力仍然是封闭的。虽然目前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就业,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7年 是他们与城市劳动力在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仍受到很多限制。这一方面使农 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不能长期稳定地就业,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 者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不能实现非农就业的可持续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保障、权益保障欠缺也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如果农村养老、托幼等方 面提高社会化水平,逐步改变农村传统的以家庭为依靠的养老托幼形式,可以减轻农户家庭负担,提高非 农就业。农民进城后又缺乏相应地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住房、劳保、子女教育问题上存在许多 困难。由于农民是一个分散的弱势群体,没有组织性,权益容易受到侵犯。而我国劳动保护方面的法律法 规还不完善,司法队伍人员不足,执法不力。社会对农民工正当权益的关心不够,缺少农民工维权的法律 援助。农民工法律知识贫乏,自我维权的意识与能力不强。在此法律环境下,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 频频发生。 4对策与建议 4.1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 4.1.1抓好农村义务教育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农 村教育设施,充实师资力量,普及农村青少年及儿童的义务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4.1.2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必要 条件。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 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4.1.3大力开展转岗培训技术和适应能力。 转岗培训是农村劳动力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要结合劳 动力市场需求,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就业订单,有针对性地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提高劳动力的专业 4.2大力推进城镇化,积极培植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贵州省城镇化率只有25%,滞后于工业化, 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加快城镇化进程已成为解决农村劳 动力就业问题的当务之急。城镇化具有减少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巨大作用,同时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 巨大的需求,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推进城镇化应根据本省的实 际情况,选择大中小城市与农村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把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项目来抓,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 4.3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机制。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 4.3.1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4.3.2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要让官办和民办的各类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开展 信息、培训、咨询、职业介绍等系列化服务,使分散的小农户同大市场连接起来。 必须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 组织,调控和保障就业者权益的规章和制度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建设。要防止市场垄断、歧视等 非公正交易及侵犯自主交易权和人身权利、契约权利等行为的出现。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规 划、调控、立法、监督,使劳动力转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4.3.3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 与跨省区的全国联网的劳动力供需信息网络,加强就业信息 服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快捷方便的劳动力供需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用工单位与劳动力达成劳动协 议的效率,降低双方的盲目性和交易成本。 4.4加快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护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 目前,农民外出就业受到很多歧视,利益受损却缺少保障、维护自身利益的组织。政府应建立和健全 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应与城镇从业人员一样享有相同的劳动保护和 社会保障。要加快建立和健全劳动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坚决执行国家《劳动法》,加快制定省内类似于《社 会保障法》、《反歧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调整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作用。加大执法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杨琦,等:现状特点与制约因素分析: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425 督力度,加强劳动监察体系和队伍,尽快构建和完善贵州省的劳动法律监督体系,发挥人大监督、司法监 督、政府监督及社会劳动法律监督的作用,严肃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 4.5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4.5.1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对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拆除城乡壁垒,最终取消城乡隔离 的户籍管理制度。从现实来看应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步伐,废除歧视性规定,放宽农民进城定居的条件。 农民工户口变更后享有当地居民所有的权利,可享受当地的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社会保障,以及子女 教育待遇等。 4.5.2改革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形成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的宏观环境。改革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清理和取消歧视、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不合 理规定,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状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 就业的各种准人限制,实行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保障农民工的就业权益。用人单位要依法与农民工签订 劳动合同,明确劳动报酬。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农民工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各项权利,同工同酬,按照有 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如果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采取措施整治恶意拖欠、克 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收入保障。建立面对城镇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住房、就业、失 业、教育、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 4.5.3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出去,农民的土地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农民鉴 于非农就业机会的不稳定性,把土地作为最后的生存保障。应建立一种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允许外出 打工、经商的农民依法有偿转让、转租、人股抵押土地承包权,促使转移劳动力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以 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这样既可防止土地荒芜,又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在非 农产业发达、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农村,应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转包、转让、联合服务等办法允许土地经 营权的依法有偿转让。也可以考虑以土地的使用权作为合作资本,让那些已转移的劳动力利用承包期内 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同种田能手合作,并取得合理补偿。 注:本文所引用的数据非注明的,均来自《贵州统计年鉴2005}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外出务工农民意外伤害保险调查报告[EB/OL].(2005—12—12、[2005一l2—26]http://www cire.gov.cn/Por. talO/InfoModule_4924/18009.htm. [2]罗凌.加强贵州农民工管理服务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1):62. [3]贵州省农调队.2003年贵州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近500万[EB/OL].(2003—10—10)[2005—12—26]http://wv ̄- gz. xinhuanet.com/jdwt/2003101O/index.htm. [4]洪影秋.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与农民脱贫致富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23. [5]史继忠.贵州文化解读[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