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诔虽古制斯文领异——《芙蓉女儿诔》对古代诔文的继承与创新

来源:二三娱乐
2016年第4期 N0,4,2016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总第183期) (Sum NO 183) 诔虽古制,斯文领异 ——《芙蓉女儿诔》对古代诔文的继承与创新 喻晓玲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是真正当得起“文备众体”这四个字的。 而《芙蓉女儿诔》作为全部诗文辞赋中最长的一篇,具有较高文学价值。文章试从诔主、语 言、写作三方面,探究其对古代诔文的继承与创新。《芙蓉女儿诔》为身份低下的丫鬟作诔, 以及一诔祭二主的形式,在中国哀祭文史上尚属首次;语言上的骈骚并用、虚实相生的形式, 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感与灵活性;写作上比兴手法、典故和神话传说的运用,使得全文文采飞 扬而又寓意深刻,显示了曹雪芹不世之文才。 关键词:《红楼梦》《芙蓉女儿诔》诔文 中图分类号:I 207.4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6)04—0068一(03) 与诗歌、散文等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学相 比,中国小说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对滞后的,直到 生机。诔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是广 泛存在于上层贵族阶级中的一种丧礼形式。宗法 制社会特别注重厚葬,王公贵族死后,在宗庙举 唐代才基本成熟。唐传奇作为当时小说文体的基 本范式,其最主要特征是“文备众体”,但唐传奇 的“文备众体”,“仅限于引入诗文,并非小说中 诗词曲赋、韵散史论等众体皆备”。…所谓的“众 体”有些言过其实,所以,在多数情况下,这些 诗文只能起到渲染故事情节、衬托中心人物等点 缀的作用,并不能成为小说的亮点,研究的价值 往往不大。然而,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 《红楼梦》,却真正当得起“文备众体”这四个 字。蔡义江先生评价说:“除小说的主体文字本身 也兼收了‘众体’之所长外,其他如诗、词、曲、 辞赋、歌谣、谚、赞、诔、偈语、联额、书启、 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也应有尽 有。” 这种情况,在其他小说中从未出现,可以 说是中国小说史绝无仅有的奇观。而《芙蓉女儿 诔》作为全部诗文辞赋中最长的一篇,其文学价 值不言而喻。从文体上来说,它仍然沿用“诔” 这一旧称,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诔文的写作传统, 但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匠心独运、博采众长,使 得诔这样一种古代的文章体制,焕发出了全新的 收稿日期:2016—09—27 行祭奠仪式,一般由史官当众宣读诔辞,并根据 诔辞确定谥号。《周礼・大祝》中说:“作六辞, 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日祠,二日命,三约诰, 四日会,五日祷,六日诔。” 郑玄作注日:“诔, 谓积累生时德行,以赐之命。”【4 《说文解字》中 直接说:“诔,列其行迹以作谥号。”-5 可见,它的 存在主要依附于制谥的目的,是当时丧葬仪式的 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讲究尊卑长幼有序,故“贱 不诔贵,幼不诔长” 的观念在西周到春秋初期的 诔谥制度中牢不可破。到了春秋中晚期,随着民 间私谥私诔的兴起,诔主阶层逐渐下移,诔与谥 的关系不再那么密不可分。诔文由单纯的应用文 体,逐渐发展为文学文体。诔文成熟于两汉之交, 定型于西汉,在体制上形成了稳定的模式。刘勰 对这一体制进行了论述:“详夫诔之为制,盖选录 言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L1 总的来说, 这个时期的诔文形成了内容上述德加写哀的内容 模式以及以四言为主的句型模式。由于当时“褒 称盛美以成风德”的儒家教化意识的盛行,所以 作者简介:喻晓玲(1990一),女,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2016年第4期 九江学院学报 ・69・ “诔碑文述德铭勋,是东汉文学颂美主题的重要组 成部分。”-8 也就是说,两汉时期的诔文以述德为 主,写哀的部分被削弱了。这种情况到了魏晋六 朝出现了反转。魏晋六朝是文学和文人的自觉时 期,随着文人文学观念的加强,再加上当时社会 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文人在创作诔文时,由传统 的歌功颂德转而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所以 这时期诔文的抒情性大大增强,颂德逐渐让位于 写哀。仅从《文选》收录的八篇诔文看,其内容 多为悼念骨肉亲友、表达身世悲痛。写哀内容的 大大增加,这标志着脱胎于以“赋”为主要表现 手法的《诗经》四言模式,它虽能很好地累列死 者德行,但已经不可能占据诔文的主导地位,而 以楚辞为代表的骚体,更加易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被作家引人诔文的创作,出现了四六言交替出现 的情况。L9 唐宋以后,由于谥法的进一步简化和其 他哀祭文体的发展,诔文的发展日渐衰微。《芙蓉 女儿诔》的横空出世,不仅让诔文这一古体得以 重新大放异彩,而且,其高超的写作技法以及无 以伦比的创新思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 的一笔。笔者试从诔主、语言和写作手法三个方 面,把《芙蓉女儿诔》与前代诔文进行比较研究, 试图探究其对前代诔文的继承与创新,以求对 《芙蓉女儿诔》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 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诔祭二主 晴雯是宝玉的贴身、r鬟,由宝玉为其作诔, 符合古代“贱不诔贵”的传统。宝玉于花前月下, 备齐四样祭祀品,泣涕诵读诔文,尊晴雯为“芙 蓉女儿”,也基本遵照了传统作诔定谥的祭奠礼 仪。但前代的诔文,诔主都是唯一的,即作一诔 祭一人,而《芙蓉女儿诔》实际祭祀的是两个人。 表面上看是为晴雯作诔,实际上是为黛玉做谶言。 第七十九回中,宝玉在祭奠完晴雯后,从花影中 走出来的人,不是别人,就是黛玉,两人还对这 篇诔文中的字句进行了一番探讨,当宝玉把“红 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陇中,女儿薄命”改为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 时,“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 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I 脂批也明确地指出: “明是为阿颦作谶”,“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 诔黛玉也。”In}况且第六十三回中,黛玉抽到的花 签就是芙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证据,都证明黛 玉与芙蓉有关,《芙蓉女儿诔》祭奠的既是晴雯, 又是黛玉。 一诔祭二主情况的出现,是由《红楼梦》的 主题决定的。小说刚开始,就以各个金钗的判词 告诉读者,小说是建构在“千红一哭”“万艳同 悲”的悲剧主题的框架中,红楼女儿都逃不了或 死或散的悲剧命运,再加上“晴为黛影,袭乃钗 副”的人物设置,使得一诔二主的形式显得自然 合理的同时,又拥有绝对的独创性。这在中国哀 祭文史上尚数首次,因此,它不论是在中国祭文 史上,还是在中国小说史上,都有着继往开来的 重要地位。 二、骈骚并用。虚实相生 中国古代的诔文,基本形成了述德加写哀的 四言模式,再加上诔文带有应用文的性质,所以 述德的内容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哪怕在文学自觉 的魏晋时期,述德仍必不可少。正如吴讷所说: “大抵诔则多叙事业,故今率仿魏晋,以四言为 句。”L1 《芙蓉女儿诔》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述 德、写哀的传统,但又没有“蹈袭前人的套头”, 而有自己独特大胆的创造。作者创造性地引入骈 体和骚体两种体裁,并且两者交替使用,使这篇 诔文显得波澜起伏、极具音韵美。 《芙蓉女儿诔》分为序言、诔文、招魂、结语 四个部分,后面三个部分为文章主体。诔文部分 用骈体,以优美的辞藻、工整的对偶以及丰富的 典故,叙述晴雯的悲惨的身世遭遇、高洁的人格 以及两人的生活回忆。结语部分仍然用骈体,虽 有华美的辞藻和瑰丽的想象,但整体情感趋向和 缓,“很有送神归位的意味,并具有祭祀仪典结束 时那种隆重、庄严的气氛。”【1 在诔文和结语之 间,穿插了一首骚体式的招魂歌。这种创造并非 空穴来风、毫无凭借,而是把《离骚》中的招魂 内容与骚体形式加以融合,形成了以“兮”、 “耶”结尾的想象加反问句式。这种创造正是宝玉 在作诔之前所想的:“远师楚人之《大言》《招 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 《大人先生传》等法。”L1 的成功实践。由于宝玉 对晴雯成为芙蓉花神的说法深信不疑,所以对晴 雯在神界的生活展开的一番想象也合情合理。这 种合理的想象,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巧妙解决了 前代诔文因“虚美隐恶”的需要,而过分夸大诔 主及其先祖功绩的窠臼,让原来刻板、虚夸、循 规蹈矩的诔文创作,跳出了固有的藩篱,虚实相 生却又不显突兀怪诞,极富灵活性和变化性。 三、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 (一)比兴寄托手法 比兴手法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70・ 喻晓玲:诔虽古制,斯文领异——《芙蓉女儿诔》对古代诔文的继承与创新 最早出现于《诗经》中,到了屈原手中,进一步 发展成为“香草美人”的比兴象征系统。作品中 使用比兴手法,一方面能强烈地抒发情感,另一 方面,也可以曲折隐微地表达某些寄托。传统的 诔文,大多先用较长的篇幅叙述诔主生平,再歌 颂其功德。在叙述诔主生平时,基本遵循“铭诔 尚实”的标准,平铺直叙地累列其生平事迹。但 《芙蓉女儿诔》是所谓的“文中文”,晴雯的生平 在小说中已经交代的非常清楚,且晴雯幼年被买 来时就不知道自己家庭的基本情况,所以作者把 晴雯的生平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了歌颂其德 行上。 前代的诔文虽在述德内容中也多使用比兴寄 托手法,但从使用的系统性和达成效果上看,《芙 蓉女儿诔》的确更胜一筹。有学者认为,这篇诔 文不仅赞颂了晴雯的德行,更“在为晴雯辩 诬”¨引。所以大家不仅能看到文章中用金玉、冰 雪、星日、花月、苣兰、等美好的事物来赞美晴 雯的“嫫娴”和“惠德”,也能看到用“鸠鸩” “早疆”“黄麓”等恶物来控诉王善保家的对晴雯 的诬陷迫害。这明显是借用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 兴体系,“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 谗佞……” l 在正反对比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愈 发鲜明,诔主的的德行也愈发高洁无暇。 (二)典故和神话传说的运用 传统诔文多叙写作诔者对诔主辞世的哀痛之 情,故情感较为单一,《芙蓉女儿诔》“言在近而 远,旨亦在远近之间。”-1 情感表达较为复杂,既 有对晴雯离去的哀痛,又有对往日二人生活共同 回忆的缠绵,也有对晴雯惨遭诬陷的愤恨,还有 对晴雯在天界生活的想象与祝愿。裹挟在这些复 杂情感之中,更有作者心曲的表达寄托。这些情 感借由不同的事典、语典以及神话故事表达出来, 显得气势充沛、极富张力。如贾谊和鲧都是正直 贤明却惨遭不公正待遇的著名典故,作者让宝玉 用来象征晴雯,表现了对晴雯悲惨遭遇的愤恨, 反叛色彩极强。又如,聚窟洲和却死香的典故, 表达了对晴雯无法复生、天人永隔的悲痛。“连天 衰草,岂独蒹葭”是出自《诗经・蒹葭》中的语 典,表达了追求爱情之艰难,用以悲悼晴雯。想 象素女、宓妃、弄玉等神话故事中的仙女迎接晴 雯,具有神秘感,同时也是对晴雯能够超脱凡俗, 永登极乐的美好生活的祝愿。如此一篇洋洋洒洒、 酣畅淋漓的诔文,感情充沛、想象奇特,~字一 咽,一句一啼,洒泪泣血。具有美好品格的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的追求往往落空,甚至受到无情残 害打压,只能在想象中的神界得以超脱,表现了 作者对世事的深刻的洞察和反思。 《芙蓉女儿诔》全篇文采飞扬、感情真挚、寓 意深刻,全面体现了作者曹雪芹的不世文才。作 品所代表诗文创作成就,置诸中国最优秀的悼祭 文学之列也毫不逊色。 参考文献: [1]李庆信.《红楼梦》叙事论稿[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90. [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M].上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 [3][4]《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 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9.661. [5]汤可敬.《说文解字》今译[M].长沙:岳麓 书社,2001.364. [6]钱玄译注.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 2001.269. [7]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 书局。2013.112. [8]黄金明.韩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M].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76. [9]陈恩维.先唐诔文的体式演变[J].贵州教 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6. [10][11][14]曹雪芹.脂砚斋批评.脂砚斋 批评本《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 2006.753. [12]吴讷.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62.54. [13]马凤程.《芙蓉--k-)t ̄诔》和《离骚》[J].红 楼学刊,1986(1):169. [15]张云.《芙蓉女儿诔》的文章学解读[J]. 红楼学刊,2008(1):146. [16]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M].济南:山 东画报出版社,2014.2. [17]吴伟凡.诗性红楼撷英[M].北京:首都经 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244. (责任编辑秦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