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CHINESE
现代语文
No.6
General No.684
委婉性话语标记“说句不中听的话”探究
罗彬彬
(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摘 要:“说句不中听的话”是个委婉性的话语标记,在具体语句中删去它不会影响句子的真值意义。不过,使用这一话语标记能使前后语句连贯,同时使句子在表达上更具委婉性。从语用环境上看,该话语标记主要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用于言谈双方权势相当的对话;二是用于低权势者对高权势者的对话;三是用于言谈双方社会距离较远的对话。从语用功能上看,该话语标记有婉言批评、委婉建议、推断消极信息的人际功能。“说句不中听的话”的形式与新意义相互匹配并固化后,其委婉义能自动浮现,毋需推理。
关键词:“说句不中听的话”;话语标记;委婉性
“说句不中听的话”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个口语表达式,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说”的言说义不断虚化,这一结构的词汇意义也逐渐虚化,功能最终从语义转向语用。同时,作为话语标记的“说句不中听的话”,在语用环境和语用功能上都有其显著特征。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语言学界对话语标记的研究颇多,但对委婉性话语标记“说句不中听的话”的关注较少。陈玉婷(2013)认为,“说句不中听的、说句不该说的”是委婉组的言说方式话语标记,它的尚无其他学者对这一话语标记进行专门探讨。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说句不中听的话”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探究其句类分布和语用环境,阐述其语用功能,追溯其演化机制与成因。
(2)“不过,大嫂说句不中听的话,你可别介意:隔了这么多年,再要爹娘硬着头皮去看人家的脸色,你又于心何忍啊?”(琼瑶《鬼丈夫》)
(3)说句不中听的话,中国队不进世界杯是正常的,而进世界杯倒有点反常。(《文汇报》,2004-10-14)
(4)说句不中听的话,假如天上真的下刀子,也落不到总导演的头上,最终只能是小演员们倒霉。(《京华时报》,2014-08-18)
例(1)、例(2)中的“说句不中听的话”是动该结构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有实在意义,不可省略,省略后会影响语义。因此,这里的“说句不中听的话”还不是话语标记。
例(3)、例(4)中的“说句不中听的话”用于句首,其后引出言说者的主观评价等。其前后在语音上有停顿,它在句中不充当句法成分。整个结构表达的是言说者的一种委婉的语气,它可以省略,省略后不会影响语义,不过,使用它更能凸显言说者语气的委婉。
由此可见,虽然同样是“说句不中听的话”,但两者的语义、结构、功能等都有一定区别。还可见出,例(3)、例(4)中“说句不中听的话”具有以下特征:
1.语音上,“说句不中听的话”与被标记的话语
突出功就是能使批评的语气显得更加委婉。除此之外,宾结构,其中的“说”是具有实实在在言说义的“说”。
一、话语标记“说句不中听的话”的界定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说句不中听的话”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而且在现代汉语中,这两种用法是并存的。例如:
(1)“我不是那么小家子器,人家说句不中听的话就要绝交?你尽管说好了。”(岑凯伦《小星星》 )
作者简介:罗彬彬,女,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42
间有停顿,一般用逗号和前后句子分开;
2.句法上,“说句不中听的话”具有非强制性,不充当句法成分;
3.语义上,“说句不中听的话”不参与句子句义构成,对命题的真值意义影响不大;
4.语气上,“说句不中听的话”具有主观性,使话语带有委婉的语气,同时还具有批评、建议、推断等功能。
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学界对话语标记的界定。这一方面说明了例(3)、例(4)中的“说句不中听的话”是典型的话语标记;另一方面,我们如果要判断或界定某一语境中的“说句不中听的话”是不是话语标记时,也主要是依据上述特征。
二、话语标记“说句不中听的话”的
语用环境
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除了传递话语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人际交往功能。研究发现,委婉性话语标记的使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它与会话参与者的权势和亲疏程度有关。李茹、刘雪芹(2006)指出:“‘权势’一词是由社会心理学家Roger Brown最先引进社会语言学的术语,它的含义主要指交际双方
的社会地位、身份、权势有明显的距离。……‘亲疏’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他们之间有多少共同的经历以及其他社会特征,如他们的宗教、性别、种族、职业、兴趣在多大程度上相似,亲密程度如何等。”权势地位的高低会决定话语使用的不同,例如:为了不破坏双方之间的关系,权势较低的人在与权势较高的人的谈话过程中,会使用那些较为委婉或间接的说话方式。同样的道理,为了遵守礼貌原则,社会距离较远的人在交谈过程中,一般也会使用委婉和间接的话语。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说句不中说的话”这一话语标记也体现出一定的权势关系与亲疏关系。
(一)权势关系1.用于权势相当的对话
在具有权势关系的言谈双方中,为了顾及对方的颜面,言谈一方在表达自己主观看法的同时,往往会使用委婉的、间接的言谈方式。例如:
(5)说句不中听的话,人在(领导)这个位置上,你就是再自觉,也已经占了太多太多的好处了。叫我
说这已经够多了,这已经早就远远地脱离群众了。如果再想办法专门去谋私利,那就太过分了。(张宇《软弱》)
例(5)是权势相当的两位领导之间的谈话,其中提到作为领导已经占了很多好处,这是事实,直接说的话,又有碍于情面,所以用“说句不中听的话”来缓和面子威胁。
2.用于权势不相当的对话
冉永平、黄旭(2019)认为,如果言谈双方之间的权势距离越大,权势地位较低的一方越趋向于使用间接的或委婉性话语,以便关照对方面子。例如:
(6)“支书,说句不中听的话,我说是你,有人信么?”
呼天成说:“布袋,还是说了吧,这回不比往常,要是让人抓住,那事就大了!”(李佩甫《羊的门》)
李茹、刘雪芹在《权势与亲疏在话语中的体现形式》中提到:“Martin也指出,有权势的一方谈论事物常常是直接的,而处于劣势的一方则采用委婉用语,采取间接的方式。”例(6)中权势低者(布袋)想对权势高者(支书)说一些有损对方面子的话,出于礼貌原则,用了委婉性话语标记“说句不中听的话”。省略这一结构并不影响语义,而使用这一话语标记能够更委婉地表达权势较低者的主观看法,同时也使双
方的社会关系得到缓和,避免双方交际陷入僵局。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话语标记“说句不中听的话”经常出现在低权势者对高权势者的交谈中,而在高权势者对地权势者的对话中则几乎不出现。
(二)亲疏关系
亲疏关系主要体现在双方的熟悉程度,熟则亲,不熟则为疏。如果言谈双方较为陌生,即社会距离较远、接触较少,那么在交谈过程中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友好,一般会礼貌性地采用委婉、间接的话语,所以经常会用到“说句不中听的话”。例如:
(7)老人说,“说起来话长啦,想当年大革命搞农民协会的时候,我们都在一起,说句不中听的话,那时您还小啊!十多年前了。”听说老人是老革命,政委和王强都围着老人坐下,以非常尊敬的眼色望着老人。(知侠《铁道游击队》)
例(7)中的老洪是个庄稼老头,而受话方是政委,言谈双方接触少、社会距离远,由此可推测出双方的
社会关系较为疏远,在言谈过程中应采用委婉的交谈方式。因此,当老人在谈及政委年龄问题时,用“说43
(Hudson,1990)句不中听的话”这一委婉性话语标记,使双方关系维持在一个较为和谐、友好的状态,让对方能够更好地接受。
综上所述,“说句不中听的话”所谈及的内容往往是带有主观贬义色彩的。如果听话者的权势相当于/高于言说者,而且双方社会距离较远、接触较少,那么,在谈话中言说者就要顾及权势较高的听话者的面子,会采用“说句不中听的话”的这一委婉性话语标记。相反,如果言说者的权势高于听话者,或是两人的社会距离较近,那么,言说者对听话者说些不中听的话则符合常理,也符合言谈双方的身份地位,所以,这种交谈中就很少出现委婉性话语。
三、话语标记“说句不中听的话”的
语用功能
当代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韩礼德从社会符号的角度审视语言的功能,他认为,语言的元功能表现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方面。话语标记“说句不中听的话”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人际功能方面,具体来说,它具有婉言批评、委婉建议、推断消极信息等三种功能。
(一)婉言批评功能
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批评与被批评有时是不可避免的。那些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不仅不能达到使对方改正的效果,还有可能让双方关系恶化,而恰当的批评方式则能够让人容易理解与接受。在批评别人
的同时又要维护他人面子,这就需要采用委婉的方式。例如:
(8)吴永正:说句不中听的话,吴英她走错了一步。作为我们老百姓只要把日子过好,……那任何人找不到头上来。(中国网,2012 -01-20)
例(8)使用委婉性话语标记“说句不中听的话”,能够使听话人以及被提及者“吴英”在心里有一个预期:将会听到消极的消息。果不其然,这一结构后引出的是批评的话语,因为吴英此前已经建立起一个消极的预期,所以会更容易接受这一批评。此结构在一
定程度上缓和了双方的矛盾,有利于听话人接受批评。若去掉这一话语标记,则变为:
(8)’吴永正:吴英她走错了一步。作为我们老百姓只要把日子过好,……那任何人找不到头上来。
例(8)’在语义上与例(8)并无差别,但是在44
人际关系上,吴永正直接指出吴英走错了一步,这显然会让吴英难以接受,并且有可能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再看例(9)与例(9)’:
(9)这样的登报承诺,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说句不中听的话,更像是在“秀”给大家看。(人民网,2013-11-16)
(9)’这样的登报承诺,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更像是在“秀”给大家看。
例(9)用话语标记引出了言说者的评论:登报承诺更像是作秀,实际意义不大。由于运用了“说句不中听的话”这一话语标记,就使得原本严厉的批评在语气上变得更加委婉,让受批评者更容易接受。例’去掉这一标记,不仅在语篇上失去了衔接功能,还使得句子带有严厉批评的意味。
(二)委婉建议功能
Goffman(1967)指出,社会关系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在特定情境下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顾及和维护其他成员的面子,因而为了防止社会关系的恶化,出现冲突或对抗,每个成员都应该避免损毁他人面子。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不免会遇到要给别人一些建议,建议的提出和话语也有很大的关系,恰当、合理地提出建议能让人更加容易采纳与响应。例如:
(10)说句不中听的话,你若拒绝演出罗多丝,我相信你永远都不可能引起商汤的注意,或许我另有所图,但你也是别有居心呀!(春秋《皇爵二公子》)
如果想要让对方接受你的建议,又不会显得唐突,
那么,此时就可以采用“说句不中听的话”这一委婉
性话语标记。例(10)中说话者建议对方接受演出罗多丝,这里的话语标记能够提醒听话者做好心理准备,能够让听话者有个缓冲的时间。反之,不用这一话语标记而直接提出的话,可能会让对方没有准备,心理
上很难接受。比如:
(10)’你若拒绝演出罗多丝,我相信你永远都不可能引起商汤的注意,或许我另有所图,但你也是别有居心呀!
这样就显得过于强势,语气也过于生硬,甚至有点威
胁的意味,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再看例(11)和例(11)’:(11)“书仙,你好好想想,你这一辈子啥福没享?好吃的吃,好看的看,说句不中听的话,你也好睡的睡。人前人后谁不敬你?”(张宇《疼痛与抚摸》)
(9)(冉永平、黄旭,2019)(11)’“书仙,你好好想想,你这一辈子啥福没享?好吃的吃,好看的看,你也好睡的睡。人前人后谁不敬你?”
例(11)中,“好吃的吃”“好看的看”之后,还假设了最极端的情况“好睡的睡”,采用“说句不中听的话”这一话语标记,不仅能起到缓冲作用,而且能维护书仙的面子,使他能坦然接受这一“较为自私的”建议。去掉话语标记后,就显得得比较直接,可能会让书仙一下子陷入尴尬的境地,感情上受不了、情面上过不去。
(三)推断消极信息功能
“说句不中听的话”除了有婉言批评、委婉建议的功能外,还有推断的功能。例如:
(12)反观海口,如不尽快端正发展思路,说句不中听的话,不远的将来,海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必将消失殆尽。(人民网,2004-02-02)
例(12)“说句不中听的话”后面所接内容是较为消极的、悲观的,采用这一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这种消极情绪,这样就使得话语更加委婉,同时,也能够让听者更好地接受。若不用这一话语标记,则语句效果欠佳。比如:
(12)’反观海口,如不尽快端正发展思路,不远的将来,海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必将消失殆尽。
这种直接言说的方式使得表述较为绝对化,语气较为强硬,效果也很难尽如人意。
再看例(13)和例(13)’:
(13)南京限涨令出台都快满月了,除了三个月内不得调高价格,更关键的一点是加强了房价审批,说句不中听的,看你不“顺眼”,体现不了调控精神,就不给你通过!(《人民日报》,2011-06-20)
(13)’南京限涨令出台都快满月了,除了三个月内不得调高价格,更关键的一点是加强了房价审批,看你不“顺眼”,体现不了调控精神,就不给你通过!
例(13)中,言说者认为“政府看你不‘顺眼’就不给你通过”,意义比较消极,因此,采用“说句不中听的”,来降低这种消极意义给听话人所带来的不适。如果去掉这一话语标记,不但前后小句不连贯,句子本身所带的消极意义也可能给听话者带来很大的压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话语标记“说句不中听的话”后面引出的内容具有主观性,带有言说者的
批评、建议、否定等主观态度,使用该话语标记,能使句子在语气上变得更加委婉。同时,此话语标记在语篇上具有衔接功能,在人际关系上具有婉言批评、委婉建议和推断消极信息的功能。
综上所述,从语用环境上来看,权势关系和亲疏关系会影响“说句不中听的话”这一话语标记的使用,它主要运用在以下语境:权势相当的会话参与者的对话、低权势者对高权势者的对话;社会距离大、接触较少的会话参与者之间的对话。从语篇上来看,此话语标记具有衔接功能。从人际关系上来看,此话语标记具有婉言批评、委婉建议、推断消极信息的功能。随着“说句不中听的话”使用频率的提高,它的形式与新意义之间发生固化,在一定的语境下,其委婉意义能够自动浮现,毋需推理。
参考文献:
[1]陈玉婷.坦诚性话语标记的多角度考察[D].上海:上海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
2007,(1).
[3]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
文,2000,(5).
[4]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
汉语,1998,(3).
[5]乐耀.从“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的形成看会话中
主观性范畴与语用原则的互动[J].世界汉语教学,2011,(1).
[6]李茹,刘雪芹.权势与亲疏在话语中的体现形式[J].广
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齐沪扬.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冉永平,黄旭.人际关系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
2019,(2).
[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
与研究,2001,(4).
[10]William L.Ballard.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J].Language in Society,1980,(1).[11]Leech 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
[12]Norman Fairclough. Language-the loaded weapon:
The use and abuse of language today[J]. Language in Society,1982,(1).
45
Euphemistic Discourse Maker of “Shuo ju bu zhongting de hua(说句不中听的话)”
Luo Binbin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Shuo ju bu zhongting de hua(说句不中听的话)” is a euphemistic discourse marker. It does not affect the tru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specific sentence without it , but using it can make the preceding and following statements coher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sentence is more euphemistic in expre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environment, the discourse marker is mainly us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powers and affinity relationships: for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with equal power or the low-powered to the high-powered, or who have long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each o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function, the discourse marker has rumor criticism, euphemistic advice, and inferring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negative information. The euphemistic discourse mark and the new meaning match and solidify, its euphemism can automatically emerge, and no further reasoningis needed.
Key words:“Shuo ju bu zhongting de hua(说句不中听的话)”;euphemistic;discourse marker
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