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渗吸剂体系基本性能对采收率的影响分析

来源:二三娱乐
渗吸剂体系基本性能对采收率的影响分析

江敏;范洪富;张翼;吴英

【摘 要】针对渗吸剂体系的基本性能对渗吸采收率影响研究的局限性,通过室内实验,在对渗吸剂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接触角、乳化综合指数、黏度和pH值等测试的基础上,将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引入到影响分析中,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明确影响采收率的关键性能指标及其权重.研究表明,渗吸剂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对原油乳化的能力和改变岩石润湿性的能力是对采收率影响最重要的因素.该研究可为渗吸剂的筛选和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 【年(卷),期】2019(026)003 【总页数】5页(P138-142)

【关键词】渗吸剂;性能;权重;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江敏;范洪富;张翼;吴英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04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E357.4 0 引 言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利用渗吸机理进行采油的过程中,影响渗吸采收率的因素非常多[1-9],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一种复杂多变的关系。关于渗吸剂体系的基本性能对采收率的影响,前人已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10-21],但均局限于对单一影响因素的讨论和分析,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权重还缺乏定量研究。目前,在对渗吸剂的筛选和评价中,一般对表征其基本性能的几种指标进行测试,主要包括油水界面张力、油水接触角、渗吸剂体系对目标油藏原油的乳化性能、渗吸剂体系的黏度以及渗吸剂体系的pH值等。这些指标与渗吸采收率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在选择渗吸剂时应重点考虑渗吸剂的哪些基本性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筛选和评价标准。因此,在大量描述渗吸剂基本性能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SPSS数据分析,将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引入到低渗透油藏渗吸剂体系的性能指标对采收率的影响分析中,对各性能参数影响采收率的次序及权重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

1 渗吸剂体系基本性能测试实验 1.1 实验准备

实验用表面活性剂包括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及两性离子型。实验用油为长庆姬塬脱气脱水原油。实验用水采用去离子水配制的模拟地层水,总矿化度为11 238.15 mg/L。

实验中主要仪器设备包括旋转滴超低界面张力仪500D、OCA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乳化分散高速搅拌器、数字式旋转黏度计以及乳化性能测定仪等。 1.2 实验方法

(1) 油砂静态渗吸实验。油砂静态渗吸实验依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发明专利《一种渗吸剂渗吸采油效果的定量评价方法》来进行,该专利[22]用来评价渗吸剂对于目标油藏原油的渗吸采油效果。

(2) 界面张力测试实验。利用界面张力仪,测量渗吸剂体系和目标原油之间的界面

张力。

(3) 接触角实验。实验针对亲油地层设计,将石英载玻片处理成油湿状态,用来模拟静态渗吸实验中油砂的润湿状态。用OCA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测定表面活性剂处理前后的静态接触角。

(4) 乳化性能实验。乳化强度综合指数[23-24]是定量表征驱油剂乳化性能的物理量,是表面活性剂乳化综合性能的量度,由乳化力[25]和乳化稳定性[26]乘积的开方得到。乳化强度综合指数值为1~100,数值越大,表明体系乳化性能越强。 (5) pH值测试。研究发现,驱油体系的pH值对油水界面张力、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等均有很大影响[27]。以油砂静态渗吸采收率为依据,讨论各渗吸剂体系的pH值对渗吸结果的影响。

(6) 体系黏度测试。在50 ℃地层温度下,用NDJ-5S型数字式旋转黏度计对278组渗吸剂体系进行黏度测量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结果

渗吸采收率与界面张力的关系见图1。由图1可知,各个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和油砂渗吸采收率之间不呈函数关系,但随着油砂渗吸采收率的升高,其渗吸剂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值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即在低渗透油藏中低界面张力的渗吸剂体系有利于渗吸作用的发挥。

图1 不同采收率对应的界面张力

渗吸采收率与接触角之间的关系见图2。由图2可知,接触角与油砂静态渗吸采收率之间不呈函数关系,但随接触角的降低,油砂静态渗吸采收率整体上呈增高的趋势。说明渗吸剂对油藏的润湿性起到了润湿反转的作用。 图2 不同采收率对应的接触角

渗吸采收率与乳化性能的关系见图3。由图3可知,油砂静态渗吸采收率大于40%

的渗吸剂体系,其乳化强度综合指数集中在50~65,且随综合指数增大,油砂静态采收率呈上升的趋势。采收率在40%以下的渗吸剂体系,其乳化强度综合指数集中于0~50、65~80。

图3 不同采收率对应的乳化强度综合指数

渗吸采收率与pH值的关系见图4。实验均未考虑酸性条件下的渗吸能力,仅在中性、弱碱及碱性条件下进行了实验。由图4可知,各渗吸剂体系的pH值大部分集中于7.0~8.5,均属于弱碱性体系。 图4 不同采收率对应的pH值

实验显示,渗吸剂体系黏度为0.1~1.0 mPa·s,与渗吸效果无明确的函数关系。油砂静态渗吸采收率大于40%的体系,其黏度值大都集中在0.6~0.9 mPa·s。 2.2 利用方差分析确定影响因素次序

利用各类实验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应用方差分析[28-30]方法,对油水界面张力、接触角、乳化综合指数、黏度和pH值对油砂静态渗吸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初步判断各因素对采收率影响的显著程度,并分析各因素对采收率影响的主次顺序。

表1为实验结果方差分析情况。由表1可知,油水界面张力的检验统计量(F)的观测值为20.016,检验的概率值(P)为0.000,小于0.050,拒绝零假设,即认为油水界面张力对油砂静态采收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几种因素对油砂静态采收率的影响与油水界面张力相同,即这些因素与油砂静态采收率之间均存在显著影响。按照F值的大小对这些因素进行排序,可得到每个因素对油砂静态采收率的影响次序,从主到次依次为:油水界面张力、乳化综合指数、接触角、渗吸剂体系黏度和pH值。即在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过程中,渗吸剂体系对油水界面张力降低的能力是影响渗吸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渗吸剂体系的pH值在5种因素中对渗吸采收率的影响最小。

表1 实验结果方差分析因素FP因素次序油水界面张力20.0160.0001黏度4.9240.0004接触角9.3430.0003pH值4.2600.0015乳化综合指数15.8650.0002

2.3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通过方差分析,得到每个因素对油砂静态渗吸采收率的影响次序,但无法定量给出每个因素的权重,因此,通过多元线性回归[31],得出油砂静态渗吸采收率与油水界面张力、乳化综合指数、接触角、渗吸剂体系黏度和pH值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标准化回归系数是消除了因变量和自变量所取单位的影响之后的回归系数,其绝对值的大小可直接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利用得到的各因素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每个因素的权重,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各因素对油砂静态渗吸采收率的影响次序为:油水界面张力、乳化综合指数、接触角、渗吸剂体系黏度和pH值,与方差分析的结果相一致,说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评价的结果是正确的。

表2 影响因素权重及次序因素标准化系数因素权重/%因素次序油水界面张力-0.36129.51乳化综合指数0.31826.02接触角-0.24820.33黏度0.18114.84pH值0.1159.45 2.4 结果分析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影响油砂静态渗吸采收率各因素的权重。从分析结果可知,权重最高的为油水界面张力,其次为乳化综合指数和接触角,三者的权重占到了75.8%,说明在低渗透油藏利用渗吸原理进行采油的过程中,渗吸剂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对原油乳化的能力和改变岩石润湿性的能力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由表2可知,界面张力与接触角的标准化系数值均为负,说明在渗吸驱油过程中,渗吸采收率的大小与界面张力和接触角呈负相关的关系,即随着油水界面张力的降

低和渗吸剂体系对岩石润湿性改变能力的增强,渗吸采收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目前现有的实验数据,其油水界面张力均大于1.0×10-4mN/m,因此,上述分析仅限于油水界面张力大于1.0×10-4mN/m的情况。根据对渗吸采油的机理分析可知,渗吸剂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存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区间,该区间毛管力充分发挥作用,使残余油最大限度地活化变成可动油,在油水界面张力小于1.0×10-4mN/m时,界面张力与渗吸采收率之间是否遵循上述规律,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分析。 由表2可知,乳化综合指数的标准化系数为正,说明渗吸剂体系乳化性能的大小与渗吸采收率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即随着乳化综合指数的增大,渗吸采收率呈增长的趋势。乳化性能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乳化综合指数为50~65时,油砂静态渗吸采收率达到最优;乳化综合指数大于65时,渗吸采收率效果反而降低。因此,当乳化综合指数在一定区间范围内,该结论成立。对于长庆低渗透油藏,乳化综合指数区间为50~65。

渗吸剂体系的黏度和pH值的标准化系数均为正,因此,这2种因素与渗吸采收率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但体系pH值过大会给油田生产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pH值不宜过大。对于不添加聚合物的渗吸剂体系,其渗吸采收率随黏度的增加而增大。

综合可知,在对渗吸剂进行筛选时,应着重考虑渗吸剂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的大小,考虑渗吸剂体系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在界面张力处于一个合适范围的前提条件下,再通过筛选渗吸剂的乳化能力和对原油接触角的改变能力来最终确定最适合目标油藏的渗吸剂体系。 3 结论及建议

(1) 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渗吸剂体系各性能指标对油砂静态渗吸采收率的影响从主到次依次为油水界面张力、乳化性能综合指数、接触角、渗吸剂体系黏度、渗吸剂体系pH值;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渗吸剂体系各性能指标对油砂静

态渗吸采收率的权重,其结果与方差结论一致。

(2) 油水界面张力和接触角与油砂静态渗吸采收率呈负相关的关系,乳化性能综合指数、渗吸剂体系黏度、渗吸剂体系pH值与油砂静态渗吸采收率呈正相关的关系。 (3) 渗吸采油中应着重考虑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其次考虑体系的对原油乳化的能力和改变岩石润湿性的能力等,以此来确定最适合目标油藏的渗吸剂体系。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刘向君,戴岑璞.低渗透砂岩渗吸驱油规律实验研究[J].钻采工艺,2008,31(6):111-112. [2] BLAIR P M.Calculation of oil di splacement by countercurrent water imbibition[C].SPE813,1964:195-202.

[3] 王玉祥.砂砾岩致密储层填隙物特征及其对孔隙的影响[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30(1):75-81.

[4] CIL M,REIS J C,MILLER M,et al.An examination of countercurrent capillary imbibition recovery from single matrix blocks and recovery predictions by analytical matrix/fracture transfer functions[C].SPE49005,1998:237-251.

[5] LI K W,HORNE R N.Characterization of spontaneous water imbibition into gas-saturated rocks[J].SPEJ,2001,6(4):375-384.

[6] LI K W,CHOW K,HORNE N.Influence of initial water saturation on recovery by spontaneous imbibition in gas/water/rock systems and the calculation of relative permeability[J].SPEREE,2006,9(4):295-301.

[7] 孙仁远,马自超,范坤坤.低渗透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岩石渗吸试验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36(1):88-91.

[8] 王婷婷,卢祥国,曹伟佳,等.稠油表面活性剂乳化降黏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以渤海BZ25-1s油藏为例[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7,30(3):26-31.

[9] RANGEL-GERMAN E R,KOVSCEK A R.Micro-visual analysis of matrix-fracture interaction[C].SPE92133,2004:25-36.

[10] 李士奎,刘卫东,张海琴,等.低渗透油藏自发渗吸驱油实验研究[J].石油学报,2007,28(2):109-112.

[11] 王家禄,刘玉章,陈茂谦,等.低渗透油藏裂缝动态渗吸机理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36(1):86-90.

[12] 李爱芬,凡田友,赵琳.裂缝性油藏低渗透岩心自发渗吸实验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8(5):67-69.

[13] 殷代印,徐文博,周亚洲.低渗透油藏微乳液配方的优选及性能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7,30(3):20-25.

[14] BABADAGLI T.Evaluation of the critical parameters in oil recovery from fractured chalks by surfactant injection[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6,54(1/2):43-54.

[15] ZHANG D L,LIU S H,PUERTO M,et al.Wettability alteration and spontaneous imbibition in oil-wet carbonate formations[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6,52(1-4):213-226.

[16] MORROW N R,TANG G Q,VALAT M,et al.Prospects of improved oil recovery related to wettability and brine composition[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8,20(3/4):267-276.

[17] SHARMA M M,FILOCO P R.Effect of brine salinity and crude-oil properties on oil recovery and residual saturations[J].SPE Journal,2000,5(3):293-300.

[18] 朱维耀,鞠岩,赵明,等.低渗透裂缝砂岩油藏多孔介质渗流机理研究[J].石油学报, 2002,23(6):56-59.

[19] SCHECHTER D S,ZHOU D,ORR F M.Low IFT drainage and imbibition[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4,11(4):283-300.

[20] FISCHER H,MORROW N R. Scaling of oil recovery by spontaneous imbibition for wide variation in aqueous phase viscosity with glycerol as the viscosifying agent[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6,52(1-4):35-53.

[21] 王杰,刘音颂,刘照钰,等.低渗透油藏ASG复合泡沫体系注入参数优化[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8,31(4):38-41.

[22] 张翼,马德胜,刘化龙,等.一种渗吸剂渗吸采油效果的定量评价方法:中国,201310451182.X[P].2014-1-15.

[23] 刘道杰,高文明,付小坡,等.深层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微观层次变形机理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4,21(3):90-92.

[24] 朱友益,张翼,袁红,等.油田用乳化剂综合乳化性能的定量评价方法:中国,201110069553.9[P].2011-9-28.

[25] 张翼,王德虎,林庆霞,等.油田用乳化剂乳化力的测定方法[J].化工进展,2012,31(8): 1852-1856.

[26] 袁红,朱友益,武劼,等.一种油水乳化实验装置:中国,201020122999.4[P].2010-11-3. [27] 段明,陶俊,方申文,等.pH值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5,34(7):1853-1857.

[28] 朱星宇,陈勇强.SP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8-91.

[29] 龚江,石培春,李春燕.使用SPSS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4,19(4):31-33.

[30] 周游,李治平,景成,等.基于流动单元控制的油藏宏观剩余油潜力分布[J].特种油气藏,2016,23(6):35-39.

[31] 杜志渊.常用统计分析方法——SPSS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57-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