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内隐记忆——一个文献综述

来源:二三娱乐
内隐记忆 ——一个文献综述 ◆李冰月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从1911年Claparede发现遗忘症病人有回避条件反射记忆,够成功地解释所有的内隐记忆现象。目前影响最大、争议最大的 到Graf和Schacter于1985正式提出内隐记忆这一概念,再到内隐是多重记忆说和加工说。 记忆成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焦点,研究者对内隐记忆的定义、研究 多重记忆说的核心观点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 方法等都进行了逐渐深入的探讨。经过心理学家不断的努力,内隐记忆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现象分别代 记忆的理论构建逐步趋于成熟,研究方法日益完善以至于内隐记忆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的子系统。Tulving等人提出内隐记忆现象代 作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之中。 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per0eptualrepresentationsys. I关键词】内隐记忆多重记忆说加工说实验性分离 tem),且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来论证这一观点。1990年,Tulving 1引言 等设计了新的实验,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多重记忆说的观点。实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 验发现:在外显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线索,结果 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最早对 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相关;而在内隐记忆测验中,结果却是无关的。 内隐记忆这一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学者是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 由此证明内隐记忆的表征和外显记忆的表征是不同的, 尔,但直到上世纪6O年代末,心理学中对记忆的探讨仅仅限于意 加工说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 识状态下的记忆规律。1968起年英国学者Warrington和Weiskra— 的加工过程不同,并不说明 ntzd在对健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 记忆系统存在着在机能上相独立的两个不同的子系统.持此 能有意识地保持学习内容,在再认测验中无法辨认出先前学习过 观点的代表人物H.L.Roediger提出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认为 的单词,但在补笔测验中却对先前呈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正常人 外显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过程(eoneeptual、lydrivenpmcessing)。 一样的保持效果。这一特殊记忆现象的发现激起了人类对无意识 1989年,Blaxton设讨了一组构思新颖的实验,发现实验性分离现 记忆的探讨的兴起。1985年Schacter和Graf首次提出了内隐记忆 象有规律地依赖于加工方式,支持了加工说。 这一概念,用以表述在无意识情况下,过去的经验或学习对人类行 5内隐记忆研究的最新进展 为产生影响的现象,从此内隐记忆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最重 最近几年内隐记忆的研究开始向多元化发展,研究者试图从 要课题。 更多的侧面、更多的视角来探索内隐记忆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随 2内隐记忆概念的提出和确立 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学者们借助于ERP、fMIR、TMS等研究技 内隐记忆概念的提出有赖于实验室中关于间接记忆测验的大 术,探索内隐记忆的生理机制,构成了最近内隐记忆研究的一大亮 量经验证据。最初,以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68,1970,1974) 点。今天在记忆中存在无意识过程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者更多 为代表的部分研究者设计了词干补笔和残词补全等间接测验以遗 关注的是如何理解内隐记忆的具体运行机制,并设计出精确的、有 忘症患者为施测对象,成功地发现他们的成绩接近于正常被试的 针对性的理论或模型。 测验结果。以此为基础,1985年,Schac—er和Graf以正常人为被 6小结 试,在记忆的间接测验中也发现,被试过去的经验能够无意识地显 内隐记忆对于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已从一个新的名词,变成一 露出来。他们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称为/内隐记忆0,与之相对应 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内隐记忆不仅作为研究内容而存在于各种心 地,研究者把传统记忆测验(即记忆的直接测验)所对应的记忆现 理学的基础研究中,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 象称为外显记忆。 众多心理学研究领域。在现实生活中,内隐记忆起也很大的作用。 3内隐记忆的特点 人们有相当一部分的技巧、技能和知识是内隐的,它们对人起作 国内学者杨治良、朱滢等人对国外知觉性内隐记忆的特点进 用,却又无法被人表征出来、或无法被人随意地提取出来。这是人 行了总结,发现内隐记忆在十多个方面不同于外显记忆:加工水 工智能难以突破的一个方面。由此可见,对该领域内容的深入研 平、注意状态、年龄、刺激呈现时间和记忆负荷量不影响知觉性内 究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心理学理论体系,同时也有其重大的实用 隐记忆,却影响了外显记忆;感觉通道的改变、保持时间和材料知 价值,该领域的巨大成就可造福人类社会。 觉特点对知觉性内隐记忆影响很大,对外显记忆没有影响或影响 参考文献: 很小;在编码阶段,无论是概念性内隐记忆还是直接和问接测验中 [1]钱国英.内隐记忆特点的新探索[J].心理科学,2007,30(4). 的自动加工记忆,都受到材料加工水平和注意状态的影响,表明它 [2]李林.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整合研究趋向[J].心理科学进展, 们的编码阶段具有非完全自动化的特点。Hupbach,Mecklenbrauker 2006,14(6). 和Wippich(1999)与Billingsley(2002)经研究发现概念性内隐记 [3]杨治良.试论内隐记忆的性质和理论解释[J].心理学动态,1994 忆和再认中的自动加工记忆不随年龄而变化,具有年龄独立性。 (O1). 脑成像研究发现:语义启动(概念性内隐记忆)与左半球额叶区的 [4]郝兴昌,陈健芷.国内20年来内隐记忆的回顾与最新进展[J].心 N400有关再认的自动加工记忆和额叶、顶叶有关,可见内隐记忆 理科学,2008(5). 具有脑定位特殊性。 [5]侯伟康,秦启庚.汉字特征内隐学习的初步实验研究[J].心理科 4内隐记忆现象的理论解释 学,1996,19(6). 由于内隐记忆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无一种理论能 235 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