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来源:二三娱乐


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唐代画家张躁关于画学的不朽名言。

《历代名画记》记载说:“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副县长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躁所受。

躁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概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这就是说,艺术必须来自现实美,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了的东西。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然带有画家主观情思的烙印。张躁一句话扼要地道破了艺术形象形成的全部秘密,乃至传诵至今,历万古而犹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理论深受画家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说是整个艺术的纲领。 换句话可以理解“外师造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中得心源”是艺术的根本原则。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全面而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它同时也提出了艺术家既要深入生活实际也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我们扩展开这两小句的内在的深刻含意。

“外师造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基础,是对客观对象的审美观察的强调。造化是指作为绘画对象的客体,既包括所被描绘之自然环境,也包括作者之生活接触的人文环境。这些都通过眼睛立于胸中,心通过造化的涵养和充实,再修炼胸中之万象,使万物溶入画家的意识,情绪,功力所谓“外师造化”简言之,“外师造化”是画家从客观事物中吸取创作原料与经验,用于忠实的描绘对象。但是,作为一位成功的画家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不够的。画家还必须进而对上述事物和经验及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综合,形成作品中的形象,通过画家千锤百炼苦心制成,作品中的形象已不是自然造化中标本式的再现,而是表现画家的人格、气质、学养、心胸、功夫,即“中得心源”。

1 / 3

“中得心源”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心源”泛指作画者的思想信念、情感和艺术修养等。作画者是心源的主体。“中得心源”之“心”也即为思,要求作者对自然景物要进行择选,考虑整体布局,作画要反复推敲,琢磨研究。

荆浩认为:“思者,删拔大要,凝想感物。”这句话对于“思”指出了一个全面的思想方法,要求作者能从复杂的物象中求规律,将复杂之形体进行主观归纳,伴以情感、兴趣、感受,想象等因素作用,创造出反映自己思想境界的作品。

艺术家必须从向“自然”造化的认真学习和用心揣摩中获取创作素材和再现它的技巧与能力。比如作家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来完成故事情节的构思和人物塑造;画家要通过学习观察和写生掌握客观对象和自然景物的造型与色彩规律;作曲家则须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会,才能谱写出表现人物情感和自然状貌的音响、节奏与旋律。此谓“外师造化”。其次,“中得心源”的“中”乃艺术家创作之作品,它来自于外师造化,得自于心源感悟和认识,即艺术家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心灵的产物,故谓“中得心源”。

二者反复作用,也就形成了艺术无境的境界。因此自然“造化”需要艺术家永远虔诚地面对和学习,不仅是为新的艺术创作,更是为“心源”素养的不断丰富与提高,从而最终使艺术再现能够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地传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与情感。这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内涵所反映的艺术规律。真正的艺术,必定具备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心智的创造,永恒的艺术生命必经“造化”与“心源”的结合、孕育才能诞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另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它同时提出了艺术家既要深入生活实际也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读万卷书”意喻艺术家须强化自身胸襟学养的修炼,人品高低是画品高下的必然缘由,艺术创造者净化心胸和丰富学养,是艺术创造的“心源”;而“行万里路”则系长期刻苦的艺术实践,对于自然界认真、反复地观察、理解,深刻地认识其规律性,二者相辅相成。

2 / 3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艺术家创造意境高远、品位高尚的艺术作品所尊崇的一种创作态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个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全面而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它同时还提出了艺术家既要深入生活实际也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我是学国画的画大写意的时候往往只是临摹没有注入灵魂现在才知,文人画之所以产生大写意这一画品,从艺术上讲,是技术发展到极高成就才达到的解脱与升华,而审美上的文人倾向,则是令其脱离俗谛的桎梏,追求精灵空明境界的契机。

总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此才能写我意,养我心,传我志,落墨收笔,能见天性。要言之,写意花鸟必须有笔墨、有情状、求意简抒情气,其深层境界,应是写照心神,是人情的物化,花鸟虽小,其实就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出艺术家必须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自然学习,方能有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美妙感受,才能领悟艺术的真谛与精髓。对于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来说,读万卷书固然重要,行万里路却更为重要。把理论用于实践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