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观的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搂膝拗步是杨式太极拳的代表性动作,因其 所具有的调整精神体态;明确对攻防意识;练习重心转换,熟悉四正手劲法等特点,
使其在杨式太极拳的练习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探讨搂膝拗步的基础性作用,有助
于掌握杨式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关键词:太极拳 搂膝拗步 基础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 ( 2020 ) 2—0043—03武术套路是由不同单式组合而成的,在武术套路 中,很多动作常常反复出现,重复频率最高的动作通
点,正确的学习搂膝拗步,优化练习方法,并且以此 为单式反复练习,是杨式太极拳入门和提升的重要路 径。常是编创者认为最重要,且最能体现拳种特色的动作。 单式练习在内家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长期
以右搂膝拗步为例,完整的动作可分为四部分完 成。动作一:身体向右微转,转动角度不超过45度, 实际并无固定要求,以个人感觉舒适为宜,过大则背
反复的单式练习,练出功夫是非常困难的,也难以真
正入门。例如在孙式太极拳传统九十八式中,开手学、 合手学两个连贯的动作合计出现了二十四次,并贯穿 套路始终,占全部动作的将近四分之一。可见开合手
肌过度紧张而使身体僵硬,过小则无旋转蓄力。重心 于双腿中间。左臂随着身体转动摆于体前,手臂外旋
是孙式太极拳的核心动作。在杨式太极拳第四代著名传人崔毅士所传的杨式
使掌心向上,意贯于左臂尺侧,重心略微向右腿移动,
右手掌心向下,左手位于身体中线且高度不超过肩膀。 此为左手的接手动作。太极拳一百零八式中,搂膝拗步出现了九次,是出现 频率最高的动作之一。尤其在套路的前段,搂膝拗步 出现频率极高,在前十五式中出现了五次。在传统太
动作二:身体向左微转,保持合理角度,左腿外
展45度,膝盖与脚尖成同一方向,并成为主要支撑腿, 与右腿承重约为六四开。右臂外旋而使掌心向上,意
极拳的教学中,套路的前段往往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师父通常用很大的精力教授前段,在掌握前段之后, 后段的学习则变得很快。崔毅士之孙崔仲三先生在教
在右臂尺侧,右臂随身体的左转而摆于体前,不越过 身体中线。左手手臂内旋,置于髓部左前侧,手臂外撑,
授弟子时,反复强调要”学方法”而不是”学套路”, 劲力圆润饱满。此为右手的接手动作。因而将二十六式作为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套路,短套路 动作三:身体以为轴继续向左转动,左腿微屈,
利于重复训练和修改错误,从而逐渐掌握方法。初学 是为逢转必沉,右腿向前迈出,脚跟先着地。传统的 搂膝拗步动作与竞赛、自选套路有很大差异。竞赛套
者学习杨式太极拳时的第一个动作不是起式,而是搂 膝拗步,崔仲三先生甚至说:“学会搂膝拗步就学会 了一半的杨式太极拳。”他回忆童年学习太极拳时,
路时左腿会尽可能弯曲而降低身形,同时刻意向前送 髓而使右腿尽量向远迈步,通过较低的架势而表现出 舒展美观。而传统内家拳讲求“打拳如走路”,以合
每绕着院子打一圈搂膝拗步后便会被爷爷奖励零食,
由此可见搂膝拗步是杨式太极拳的训练核心,在杨式 太极拳学习中起基础性作用。分析搂膝拗步的习练特
理的步幅达到“松腰沉髓”的目的,从孙禄堂的拳照 可看出,其架势很高,腿只是微屈以蓄势。左脚向前作者简介:马天辕(1993-),男,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43的同时,左手下落经腹前,再向左后上方划弧于右肩 外,掌心向外微撑,掌指向上领,中指指尖不超过耳, 过肩不能保持松沉。右掌内旋经面前弧形运动,拥于 右肩之前,掌心向内。动作四:身体向右转动至右脚脚尖方向,重心随
之前移,右脚前脚掌接触地面进而踏实。右腿膝关节 匀速向前弓出,形成右弓步,小腿尽量与地面垂直,以
膝关节不超脚尖为限。同时右掌下落于腹前,掌心朝 向腹部如切掌,随后掌心内旋向下、向前经右膝,搂
至膝外侧,虎口朝前。左臂肘关节弯曲,左掌经耳旁 立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而掌指向上,中指位于身体 中线,手腕与肩同高,两手用力相等,以免偏重。此为传统杨式太极拳搂膝拗步的练习步骤。搂膝 拗步作为单式练习时,展现出了独特而丰富的价值, 是其他动作难以取代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站。张三丰的《太极拳经》要求习练者“其 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 总须完整一气。”由此可见站功是太极拳习练的一个
基本点。著名中医学家吉良辰求学于崔毅士之初,崔
毅士便说:“站着去吧。”过了月余,见其逐步卸下 拙力,方才教授其他内容。搂膝拗步作为单式练习时,
以无极势为开始。身体自然站立,头顶上悬,下颌微收,
口微开而不显,使下颌关节放松。舌抵上顎,眼睛平视。 两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微微向两侧撑出,使两腋虚含。
两掌贴于大腿外侧,虎口微微用力撑开。两脚分开平 行站立,脚心与肩膀部肩井穴(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
线的中点上,前宜对乳中)相对。两肩松沉,含胸拔背, 收腹敛臀,腿部微向前送而使裆部虚含。松腰沉髓,
如坐在腿上。两腿微屈而不使身形降低,重心于两腿 之间而不往左右偏移,力分布于两脚之中而不前后偏 重。呼吸时用意念将气缓缓引入丹田,正如拳谚所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立身中正安舒,支
撑八面。”站,首先可收敛神志,使精神入静。而后调匀呼 吸,使气息匀缓绵长,贯通全身,逐渐进入练拳的状 态。正如《十三势行功解》所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
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能起,则无迟重之虞。”其次调整体态,在
精神平静后,意识从头到脚依次检查动作是否符合要
求,改正易犯错误。如双臂紧贴身体导致耸肩;两脚 位置不对或重心未合理分配,而使身体前俯后仰,歪 斜或挺胸、突臀。练拳前先站,以站调整神志与体态,
进入太极拳的习练状态。第二,接手。杨式太极拳大架以其舒张大方,美
观自然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成为了群众健身的主要
选择之一,在广场或公园,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成群结 队的练习杨式太极拳。然而杨式太极拳套路虽然美观, 也终究不能脱离攻防意识和表现。武术套路本身就是
通过艺术化和程序化的演武形式,表现攻防技法和格
44斗意境的一种方式。搂膝拗步的左右两个接手反复强
调了其“引进落空”的攻防意识,是太极拳为“拳” 而不是太极操的重要区别点。接手,也称为迎手,太极拳接手与普通的横向格
挡不同。太极拳的接手法丰富多样,但存在共同的目的: 在与对方接触时,手臂带有旋转的螺旋缠绕,从而避
免与对方的力直接相抗,不易受伤,同时通过旋转化
解并控制对方重心。具体来说,接手首先感知对手来 力的大小、快慢、方向、力度等;其次改变对手力的
原有方向,分散对方力的角度,增加对手连续进攻的
难度,使对手露出破绽或失去重心;最后转身蓄势从 而进行反击。太极拳其他技法的使用,均以接手为前提。 接手是太极攻防意识的起点,也是攻防训练的第一关。
崔仲三说:“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练太极拳,技击的
意识状态必须是要保持的,因为这是灵魂,丢掉了技 术要领肯定会走形。”以接手为起点均是合理的开端,
为习练者注入了攻防意识,也是太极拳作为“拳”的 必然要求。第三,重心转换。《十三势歌》中提到:“变换 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对于初学者来说,
虚实的变换主要体现在两腿重心的转换。在太极拳练 习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自己丢失重心,站立不稳。 通常是由于动作重心之间的转换出现问题而导致的,
例如速度过快、角度过大、用力过猛、心不在焉等。 搂膝拗步两个接手都伴随着重心的转换,而且是小幅
度的转换,并没有令另一只脚离开地面。小幅度的重
心变化改变两腿对一身重力的承受比例,相比大幅度 的转身、独立等动作,更适合初学者练习,也更容易
掌握并体会重心变化的感觉,提高平衡能力。太极拳练习首先就是保持身体平衡,“无使有凹
凸处”也在强调身体平衡。重心转换时容易出现体态 不稳,身体为了纠正动作,必须使特定的肌肉发力,
这样产生了额外的力量,影响了身体的放松和呼吸的 均匀。腿部的虚实变换依赖于腰和胯的放松与转动。
其次双腿要根据自身情况保持合理的弯曲,弯曲过大 则转换停滞,过小则不能蓄势。第二个接手后重心移
动至承重腿,脚随之向外转动,称为碾步,支撑脚的
碾动使其能够使重心稳固。另一条腿向前迈步后,重 心前移,完成动作时虽然重心仍在后腿,然前腿亦分 担了相当重力。搂膝拗步的重心变化,由小到大,由
原地到移动,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合理训练方式。第四,四正手的初步表现。四正手在太极拳中具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搠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 难进。”四正手不仅是揽雀尾动作的组成,而且是太 极推手的基础。拥是周身一体之劲,在松沉的基础上
对全身形成绵绵不断,无处不在的支撑力。捋在拥劲 承接的基础上,通过旋转缠绕化解对方来力。而挤在
捋的尽头,通过旋转而背向前时,通过后手的助力, 合而前推。正如拳谚:“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力,迎合一劲中,间接反应力,如球碰壁还, 进行改动而出现多种练法,以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搂膝拗步是杨式太极拳的基础性动作,在传统杨 式太极拳一百零八十的前段中出现频率很高。在崔毅 士所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中,搂膝拗步以其对精神和
又如钱投鼓,跃跃声锵然。”按同挤一样是发的过程,
双手以掌形微向下,从腰侧向前上按出,掌心向前, 指尖与肩平。“搠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四正手的完整练习在揽雀中,而细究搂膝拗步,则通
体态的调整、对攻防意识的保持、训练重心的转换、 熟悉四正手的运用,以及可根据情况适当改动练法等 特点,成为了初学者学习杨式太极拳的第一个动作,
过单手动作,完成了一个简化的四正手练习。以前文
提到的动作三为例:右掌内旋经面前弧形运动,搠于 右肩之前,掌心向内大拇指不超过肩;两次接手后, 随着转腰的手臂内旋做一个小幅度的捋;在动作四中,
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学习后突破瓶颈期的重要练习单
式。重视对搂膝拗步的单式练习,有助于掌握太极拳
的整体运动模式,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行于手指。”单式练习可以做到不用练习漫长的套路,
右掌下落于腹前,掌心朝向腹部如切掌。此时手背朝前,
在转腰翻手臂外旋时,手背微微向前用力随后再转, 虽然为单手,但仍带有挤的意识;最后的左掌经耳旁
而又助于功力的进步,做到“招熟而懂劲儿”,更可 以根据个人的生理特点需求对其进行变化,形成自己
立掌向前推出同样略带按的意识。的独特认识。因而搂膝拗步在传统杨式太极拳中具有 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初学者和进阶者皆有很大
在常规练法中,搂膝拗步带有四正手的意识,若 稍加变动则还可以体现出如肘和靠的应用。在身体继 续向左转动,右腿向前迈出时,左臂外旋而肘尖顶出,
价值。参考文献随着腰和手臂的旋转,即使贴身使用扔有很大的力量。
靠可体现在右臂搂至右腿前外侧动作前,先以右肩前
[1] 余水清.传统与现代交融中中国武术技术分化与流 变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4(5):1-3.靠,从外观上看增加了动作旋转幅度。支撑腿转动重 心的实腿转动,也可以改为重心向后移动的虚腿转动。
[2] 弓云武.中国武术:习武练功500问[M],北京:北京
如形意拳的劈拳有十多种练法,搂膝拗步作为杨式太 极拳的基本动作,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程度,需求等
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On the Basic Role of Brushing Knee and Twisting Step in the Tai Chi of
Yang StyleMa Tianyuan(School of Health Professions & Human Services, HoEtra University, New York, USA )Abstract: Yang—styl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 of Tai chi, due to the actions are graceful, gentle and beautiful, so, it was welcomed by people. Brush Knee and Twist step is the representative action of Yang style Tai chi, it help the leaner adjust mind and posture; clear combat consciousness; practice center of body shifting, realize skill use. Therefor, it is the fundamental action to learn Tai chi.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basic function of Brush Knee and Twist step, It is helpfiil to understand the motor pattern of Yang—style Tai chi.Keywords: Tai chi Brush Knee and Twist step Basics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