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李商隐《无题》说课稿

来源:二三娱乐


李商隐《无题》说课稿(2)(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李商隐《无题》说课稿(2)

李商隐《无题》说课稿

4、诗意

首联: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颔联: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颈联:我(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爱人)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尾联:(爱人)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爱人,来往传递消息。

(三)诗歌品析——抓意象,品手法。想画面,析情感。 说明:尊敬的各位领导以及各位评委,诗歌的品析是诗歌教学的核心,现在我从“抓意象,品手法。想画面,析情感”四方面就这首的品析作简要说明。

①抓意象,品手法。是指知晓诗歌具体所描写的对象,以及诗人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抓住了意象,品出了手法,也就能悟出诗歌所情感与心志。就诗歌的.意象而言,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对象,也是诗歌情感的主要载体,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情感寄

2

托。在教学中不妨给学生以适当的归类,让学生在诗歌的品读中能就意象而品味出诗人所寄托的情感心志。(比如诗歌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的鉴赏。)

②想画面,析情感。诗歌的语言是灵动的、跳跃的,是词语意象的串联,受字数的限制,用字用词要省略。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品味诗歌情感时跳出诗歌字数的限制,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人眼前所见,感悟诗人眼前的画面,画面不同,诗人所寄托的情感也不同。(比如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鉴赏。) 方法:在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赏析的基本要点和步骤时,主要让学生参与讲解品析,师生互评互点。(1)学生齐读,品味音韵。(2)结合注解,学生研讨。(3)学生解答,同学点评。(4)同学表述,老师补充。(5)师生总结,形成笔记。——按照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诗歌主题的顺序来展开教学。

明确:(1)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此联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

3

遣。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所以此句渲染抒情主人公悲伤难禁的心情。 (2)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此联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表现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可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诗人用两个比喻圆满地表现了自己复杂的心理状态。“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接着又以烛泪比喻相思之泪,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

(3)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此联抒情主人公由自己转到对爱人的描写,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当她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怀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此联中“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一个“改”字,见

4

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情深。

(4)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抒情主人公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尾联两句的内容。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将对方住处比做“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为什么见面这般难?其中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连打探一下她的音讯也不容易,只有请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帮忙了。“青鸟殷勤为探看”,只是诗人苦苦相思时的一种愿望而已。“为探看”的口气中充满期待之意。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5)主题:这首七言律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有情人之间的离别相思,通过写难以经受的离恨、终生不渝的回忆及重见无期的哀伤,以一语双关、比喻、借代的修辞表现两个有情人之间难以割舍而生死不渝的爱情!

(四)诗歌拓展——拓其情,迁出悟。

5

说明:诗歌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不同的诗歌有着一定得共性,无论是在诗歌的画面特点,还是在诗歌的情感心志表达,抑或是诗歌的写作手法,都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我们在诗歌的教学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拓展迁移、触类旁通,从而在诗歌教学上达到教而不教、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所以在诗歌的鉴赏学习之后我们就与此诗中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和李商隐的同类诗进行拓展。)

方法:(1)学生再次品读诗歌。(2)学生展开联想,从自己所学和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中找出和此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3)学生点评,老师总结。(4)学生展示自己所整理的李商隐的相关诗歌,看看有无共同点。(5)学生点评,老师总结。

明确:(1)与“相见时难别亦难”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古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2)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

6

“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而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3)与“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此联与杜甫名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相似,都是去替对方设想。而此联中“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4)李商隐同类诗。 《无题》(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7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共同点: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四、教学总结说明

(这个设计是为了让同学们加深记忆,把知识落到实处。) (一)请同学们熟读诗歌成诵,并能够从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二)试着展开想象在忠于原着的基础上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600字的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情节完整,情感符合诗歌的情感。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