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顼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把所有选项前字母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涂黑,不涂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35分) 1.哲学是( ).
A.人们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之科学 D.知识的总汇 2.唯物辩证法中,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的简单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变更 3.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4.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5.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
A.事物经过两次杏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C.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6.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
A.事物处于量变阶段 B.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团结统一 C.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D.思维和存在的一致性 7.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从头脑中自生的 B.第二性的 C.从书本上学来的 D.第一性的 8.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 ).
A.对立同一 B.包含差别的同一 C.抽象的同一 D.具体同一 9.事物的质是指( ):
A.构成事物的主要素的总和 B.事物的内部联系
C.使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10.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联 B.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 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矛盾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 C.实践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12.认识客体是( ).
A.生产方式 B.观念本身
C.人类意识的创造物 D.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 D.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14.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源在于( ).
A.人的自觉能动作用 B.盲目的自然力量 C.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D.社会生活的精神条件 15.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直线式的不停顿的进步
B.前进的、上升的,暂时的倒退改变不了这个总趋势 C.一个阶段战胜另一个阶段 D.不断循环
16.人们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们( ).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 B.是否在一定阶段上得到传播
C.是否已被人所接受 D.是否反映事物发展规律及其客观要求 17.生产方式是( )
A.生产力要素的有机统一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8.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是从群体意识中产生的 C.个人意识是从群体意识中产生的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19.“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实质是( ).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自然主义 20.经济基础是指(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B.同生产力的-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2.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 )
A.计划 B.财政 C.金融 D.市场
23.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 ).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2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五个统筹” 25.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 )
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与时俱进 D.理论创新 26.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
A.不断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扩大改革开放 C.实行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27.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2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29.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要实现(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0.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31.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A.高度自治,繁荣稳定
B.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32.文化是综合国力的( ).
A.重要标志 B.重要组成部分 C.唯一组成部分 D.根本表现 33.“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 ).
A.台湾问题提出的 B.香港问题提出的
C.澳门问题提出的 D.香港和澳门问题提出的 34.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最主要的竞争是( ). A.经济技术 B.军事力量 C.文化底蕴 D.政治构架 35.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 ).
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B.提高创造力 C.提高凝聚力 D.提高战斗力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将答题纸上相应的字母涂黑;错选、多选、污选及不涂答题纸者该题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36.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 ).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自发实现的过程 D.质的飞跃的过程 37.下列哪些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 A.大多数人的意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创造厉史的决定力量 、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8.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 ). A.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 ・ D.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0.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长期共存,取长补短 C.互相监督,互相关照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的“T”涂黑,错误的将相应题号的“F”涂黑,不涂者不得分.每题1分,共15分)
4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4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43.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44.阶级产生的根源是战争和暴力.
4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46.辩证的否定观实质是“扬弃”. 47.社会萆命的根源在于贫困落后.
4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是没有革命的行动. 49.有用就是真理.
50.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5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
5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人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我国社会发展自然也不例外.
5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54.同一种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取同一种实现形式.
55.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四、论述题(每题⒛分,共⒛分)
56.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我国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 57.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 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根据上述 材料,请回答:
(1)在矛盾存在问题上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3,分析材料3的错误.
58.材料⒈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 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 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 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材料2: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 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这一总要求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农村的美 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
材料3:胡锦涛总书记20M年9月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 有普遍性的趋向.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结合材料1,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2)材料2中所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什么?
(3)根据材料3请你分析当前中国总体上已进人到怎样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是什么?
河北省2009年普通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5 BCBCB 6-10 CBCCB 11-15 CDCCB 16-20 DDDBD 21-25CDBBA 26-30DCBDC 31-35 BAAAA
二、多项选择题
36.AD 37.BC 38.ABCD 39.BD 40.AD 三、判断题
41-45 FTFFF 46-50 TFTFF 51-55 FFFTT
四、论述题 ‘
56. (1)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它是一切事物辩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
(2)在当今世界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发达资本主义的交流与合作,需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同时,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资本主义又是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这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3)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只看到合作而看不到斗争或只斗争不合作都是错误的.
五、材料分析题 ` 57.
(1)材料1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矛盾
不是主观自生的,不是臆造出来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
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应.它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个范畴当作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而不是现实的,与材料1把矛盾看做是客观的、现实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 考察目的:本题主要考察矛盾的普遍存在及客观物质性原理.
(3)材料3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语句上、字面上.与材料1的观点也是对立的.错误同样在于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58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 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 措施,是新世纪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 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2)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民主管理.
(3)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