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纸带问题处理专题练习

来源:二三娱乐
 纸带问题分析

分析纸带问题的核心公式 求加速度a ssnsn1aT2

sSN1SN=

2Tt求某点瞬时速度v Vt/ 2 =V=

( )1.关于“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长木板不能侧向倾斜,但可一端高一端低 B.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紧靠在打点计时器上

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后再释放小车 D.要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使小车停止运动

( )2.在实验中,下列关于计数点间时间间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s B.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8s C.每隔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8s D.每隔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s

( )3.在“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为了减小测量小车运动加速度的相对误差,下列措施中哪些是有益的 A.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一些 B.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的钩码的个数

C.在同样条件下,打出多条纸带,选其中一条最理想的进行测量和计算 D.舍去纸带上较密集的点,然后选取计数点,进行计算

( )4.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下列方法有助于减少实验误差的是

A.选取计数点,把每打5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 B.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

C.舍去纸带上开始时密集的点,只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 D.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钩码的个数

5.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所用电源频率为50 Hz,取下一段纸带研究,如图实-1-11所示,设0点为计数点的起点,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 (1)第一个计数点与起始点间的距离x1=________ cm, (2)计算此纸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 m/s2;

(3)物体经过第3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为v3=________ m/s.

6.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他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如图实所示.他在纸带上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一个计数点,在这点下标明A,第六个点下标明B,第十一个点下标明C,第十六个点下标明D,第二十一个点下标明 E.测量时发现B点已模糊不清,于是他测得AC长为14.56 cm,CD长为11.15 cm,DE长为13.73 cm,则

2

(1)打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2)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 (3)AB的距离应为________ cm.

7.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图为一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六个计数点,用米尺量出1、2、3、4、5点到0点的距离如图所示(单位:cm)。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 (1)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v4=________m/s,

2

(2)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

8.研究小车的匀变速运动,记录纸带如图所示,图中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

2

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 m/s,打P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v = m/s。实验者不知工作电压的频率变为60Hz,这样计算出的加速度值与真实值相比是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9.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F、G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0.1S,AB、AC的位移大小分别为S1=1.30cm,S2=3.10cm,利用AB和AC段求加速度的公式为a=___________,加速度大小为

2

_________ m/s.

10.图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A、B、C、D和E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表示。 ① OD间的距离为________cm。

② 图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s-t2图线(s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距离),斜率表示

________,

s/cm其大小为________m/s2(保留三位有效

3.0数字)。

2.0OAB•••C•D•E•1cm231.0t2/s2 0.010.020.030.040.050.06 11.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

学操作以下实验步骤,其中错误或遗漏的步骤有(遗漏步骤可编上序号G、H、…)________ 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重的钩码 D.取下纸带

E.将平板一端抬高,轻推小车,使小车能在平板上做匀速运动 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将以上步骤完善后写出合理的步骤顺序_____________.

12.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如图所示是一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6七个计数点,用刻度尺量出1、2、3、4、5、6点到0点的距离分别为1.40 cm、3.55 cm、6.45 cm、10.15 cm、14.55 cm、19.70 cm.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为v4=__________ m/s,小车的加速度大

2

小a=______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3.某同学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了几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已在每条纸带上每5个计时点取好了一个计数点,即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依打点先后编为0、1、2、3、4、5.由于不小心,纸带被撕断了,如图所示.请根据给出的A、B、C、D四段纸带回答:(填字母)

(1)从纸带A上撕下的那段应该是B、C、D三段纸带中的________.

2

(2)打A纸带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

14.在研究某物体的运动规律时,打点计时器打下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打点未画出.由纸带上的数据可知,打E点时物

2

体的速度v=________m/s,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5.某同学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时,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是

50 Hz,在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他把某一点记作O,再选依次相邻的6个点作为测量点,分别标以A、B、C、D、E和F,如左图所示.

(1)如果测得C、D两点相距2.70 cm,D、E两点相距2.90 cm,则在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是________m/s.

(2)该同学分别算出打各点时小车的速度,然后根据数据在v-t坐标系中描点(如右图所示),

2

由此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m/s.

16.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50 Hz.在纸带上

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图所示,A、B、C、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sA=16.6 mm,sB=126.5 mm,sD=624.5 mm.

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1)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

(2)打C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取2位有效数字); (3)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用sA、sB、sD和f表示).

参考答案

1B 2A 3BCD 4ACD 5、3;3;0.75 6、0.99 2.6 6.0 7、0.405m/s; 0.756 m/s

2

8、(1) 0.8 (4分) 0.25 (4分) (2) 偏小(4分) 9、 0.204 0.50 10、a/2 0.934

11、(1)A中应先通电,再放开纸带; (2)D中取下纸带前应先断开电源;

(3)补充步骤G:换上新纸带,重复上述步骤三次步骤顺序为:BFECADG 12、2. 0.405 0.756 13、(1)C (2)0.6

解析:因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保持不变,打A纸带时,加速度

xx2x1(36.030.0)103a=2=2=m/s2=0.6 m/s. 2TT0.12

又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则4、5两点间隔为:

x5x23T2,

x5=x2+3aT2=36.0×10-3 m+3×0.6×0.12 m

=54×10 m

所以从纸带A上撕下的那段应是C. 14. 0.25 m/s 0.30 m/s 解析:T=5×0.02 s=0.1 s,

2

-3

vE=DF2.302.62=cm/s=0.25 m/s, 2T0.2(DEEFFG)(ABBCCD)7.825.11a==cm/s2=0.30 m/s2 223T0.315. (1)1.40 (2)5.00

解析:(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打D点的速度等于CE段的平均速度,即

CE5.60102vD==m/s=1.40 m/s

2T20.02(2)根据描点作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直线的斜率即

为小车的加速度.图象如图所示,求出加速度为5.00 m/s.

2

(s3s2s)f216. (1)0.1 s (2)2.5

(3)aDBA75

解析:(1)因相邻的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计时点,故t=5T=0.1 s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可知:

vs2t=624.5126.5C=BD20.110-3=2.5 m/s.

sB-sA=s1,

sC-sB=s2,

sD-sC=s3,则

s23-s1=2at2,

s2-s1=at,s2s2T=53+s2-1=3at,t=5,故s75(sD3sB2sA)f2fD-3s2saB+A=f2,所以a75.

(3)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