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曲》教案⼀
教学⽬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了解《⽉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民的⾳乐家。熟读直⾄背诵第九⾃然段,感受⾳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民的⾳乐家。 2、熟读直⾄背诵第九⾃然段,感受⾳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中的意思。 2、了解《⽉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民的⾳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光曲》。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导⼊
瞧,你们⼀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师相信,今天的你们,⼀定是最棒的!对⾃⼰有信⼼吗? ⾮常好!
俗话说:⽔是故乡甜,⽉是故乡明。每年的⼋⽉⼗五中秋节,那皎洁的⽉光总能引起⼈们⽆限的情思。唐代诗⼈李⽩就曾写下⼀⾸和⽉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幅这样的画⾯:⽉光如⽔,轻轻地洒在床前;诗⼈站在窗前思念着远⽅的亲⼈。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篇和⽉光有关的课⽂--《⽉光曲》(教师板书,学⽣回答) 看到这个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百多年前,德国有位⾳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的乐曲,《⽉光曲》就是其中的⼀⾸。
那么,这⾸《⽉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然段,并说说从第⼀⾃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16⽇⽣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城-波恩。是伟⼤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物之⼀,被世⼈尊称为“乐圣”。⼗岁举⾏⾸次公开演奏会,⼗⼆岁开始作曲,毕⽣追求“⾃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钢琴协奏曲5部,⼩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造福。”“做到这⼀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三⾃然段。
1、学习2-3⾃然段
请同学们⽤喜欢的⽅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朗读要求:⼀是把⾳读准;⼆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为⽌。) 学⽣⾃读课⽂,教师巡视指导。 学⽣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分⾓⾊朗读?
其余学⽣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海的波涛)(与穷⼈的⼼意相通,对⽣活和⾳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吧。”(指导学⽣朗读) 3、学习第7-10⾃然段
正在这时候,⼀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发⽣了什么变化?(⽉光照进窗⼦来,屋⼦⾥的⼀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切使贝多芬觉得⼼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究竟这⾸曲⼦描绘的是怎样的画⾯?请同学们⾃读课⽂,找出描写《⽉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浏览课⽂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相应语段。
(1)这⾸曲⼦描绘的是怎样的画⾯?(明确这⾸曲⼦描绘的是⽉光下⼤海的景⾊。)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亮正从⽔天相接的地⽅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亮越升越⾼,穿过⼀缕⼀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亮在乌云中穿⾏,被⽉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个接⼀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光下的⼤海⽆⽐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上⾯两段⽂字,提问:这两段⽂字向我们展⽰了⼏幅画⾯? (4)学⽣⾃读这两段话后进⾏四⼈⼩组讨论。 (5)师⽣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
画⾯⼀:⽉亮正从⽔天相接的地⽅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亮升起)
画⾯⼆:⽉亮越升越⾼,穿过⼀缕⼀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亮升⾼)
画⾯三:忽然,海⾯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亮在乌云中穿⾏,被⽉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个接⼀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四:风停了,浪息了,⽉光下的⼤海⽆⽐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光照耀下的海⾯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各⾃练⼀遍,把海⾯上的四次变化⽤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各⾃读练习读课⽂。
(8)指名学⽣分画⾯朗读课⽂,说说⾃⼰读课⽂的体会,引导学⽣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亮正从⽔天相接的地⽅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亮越升越⾼,穿过⼀缕⼀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亮在乌云中穿⾏,被⽉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个接⼀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曲⼦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有⼒。“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个连⼀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光下的⼤海⽆⽐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次去欣赏这⾸曲⼦。 (10)配乐朗诵这两段⽂字。学⽣⼩声地练习⾃读。
(11)教师:⽉光下的⼤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发⽣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句⼦⽐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有什么不同?(第⼀句多了⼀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采⽤接读的⽅式体会破折号的作⽤。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海……(破折号后⾯的部分是对前⾯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仿佛”造句。 看着那⼀轮明⽉,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然段
这美妙的《⽉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扮演兄妹进⾏⾓⾊会话) 最后⼀个⾃然段的“传说”与第⼀⾃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个⾃然段。 三、总结全⽂,升华感情 《⽉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句⼦: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乐记忆⼒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他就不会创作出《⽉光曲》。 ……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凡的⾳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起朗读第九⾃然段,再次感受《⽉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光曲 谱曲(11)
创作(7-10)(结束)
弹奏(4-6)(⾼潮)⽉亮升起→⽉亮升⾼→风起浪涌→风平浪静 听曲(2-3)(发展)平静→稍快→激昂→舒缓 (发⽣)
《⽉光曲》教案⼆
教学⽬标:
1、学会本课8个⽣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清幽、陌⽣、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第九⾃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光曲》的经过,体会⾳乐的魅⼒,感受贝多芬博⼤⾼尚的情怀。 4、准确分辨课⽂中那些是实在的事物,那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 学习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光曲》的,以及在创作中的感情变化。 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学法提⽰:
本⽂语⾔⽣动,意境优美。建议同学们置⾝于⽂中,⼊情⼊境地读,边读边想象。注重感受描写《⽉光曲》的句⼦和贝多芬思想感情变化的句⼦,⽤不同的线分别勾画描写的实在景物和想象的景物,驻⾜品读,体会⽂章的表达⽅法,品味艺术的美。
学习准备:
学⽣搜集关于贝多芬的故事,教师可以准备《⽉光曲》选择时机在课上播放,让学⽣聆听,感受⾳乐旋律。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温馨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整体感知课⽂内容。把⽣字读正确,理解难懂的词语。 1、我能给下列字注⾳并组词: 券()粼()霎()键() 卷()鳞()刹()健() 3、选词填空
幽静清幽恬静清秀⼲净
()的脸()的⽉光()的⼩路 ()的教室她的脸很()
4、课⽂读熟后,我知道⽂章讲了这样⼀件事 5、我还知道贝多芬是⼀个的⼈。 盲姑娘是⼀个的⼈。
6、我有⼏点疑问想与⽼师和同学交流: 。
(⼆)合作探究
学法提⽰:在充分阅读对⽂章有了整体印象的前提下,抓住重点句⼦或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象,品味课⽂中的语⾔,结合⾃⼰搜集的知识和经验,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思考是怎样来的,就会有所收获。
1、有感情地朗读课⽂,想⼀想贝多芬为什么会“推开门,轻轻地⾛了进去”?为什么给穷兄妹俩弹了⼀⾸曲⼦?⽽且弹完⼀曲,⼜弹⼀曲? 。
2、默读课⽂第⼋、九⾃然段,说⼀说,听着贝多芬再⼀次弹着的琴声,⽪ 鞋匠兄妹好像看见了什么?哪些句⼦是描写实实在在的景物?再谈⼀谈读后的 感受。 。
3、我能有感情的背诵第九⾃然段,并抄写⾃⼰喜欢的句⼦。 (三)拓展阅读 我爱乡村的夜晚
6⽉⾥的⼀天,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村故乡,上午,⼀场⼤⾬把乡村⾥的⼭川原野冲洗的(yīchénbùrǎn)。傍晚,我独⾃沿着⽥间⼩路,来到⼩时候常跟⼤姐⼀起去放⽜的⼩⼭岗。我美美地吸着⽥野⾥清新的空⽓,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夜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幅画,⼀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层⼭⽔⼀层⼈。我望着群⼭遐想:⼤⼭背后⼜是⼀层怎样的⼭⽔?怎样的⼈?这⾥看不到城市的车⽔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的稻⽥。⼀阵晚风吹来,稻⽥⼀起⼀伏的,使我仿佛置⾝于⼀个⾦⾊的海洋中。稻⽥的边缘是⼀排排的丝⽠架,⽠蔓⼉上开满了⼀朵朵⾦黄的花。⾟勤的⼩蜜蜂正“嗡嗡”地⼀边唱歌,⼀边采蜜。丝⽠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个个⼤西⽠像⼀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蔓母亲的臂膀⾥,⼣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睡。
在我⾝边的⼭坡,则是另⼀番景象:三五头⽔⽜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地还抬起头来,⾯对充满(shīqínɡhuàyì)的乡村晚景,“哞哞”地长叫⼏声,抒发⾃⼰快乐的情怀。那低沉浑厚的余⾳在宽阔的⽥野回旋,使⼈听了兴奋。 1、按拼⾳写成语。 yìchénbùrǎnshīqínghuàyì ()()
2、读短⽂填空。
(1)作者是按的顺序记述所见情景的,请摘录最能体现这种顺序的三个词语填⼊下⾯⽅框内。 (2)短⽂记写的主要内容是。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读第三⾃然段。按要求摘录句⼦。 写实在事物的: 写联想的: (四)相关链接 贝多芬的⼩故事
1787年,贝多芬动⾝去当时的⾳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克。当时17岁的贝多芬默默⽆闻,⽽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般了,连莫扎特也看⾛了眼,对这个年轻⼈并没有太⼤的兴趣。他拿了⼀段⾳乐让贝多芬⽤钢琴即兴发挥,⾃⼰却到隔壁屋⼦和别⼈聊天。然⽽邻屋充满灵感和⽓氛的⾳乐使得莫扎特不由⾃主地⼜跑回钢琴旁——作为伟⼤的⾳乐家,莫扎特对于⾳乐的感悟⼒是⾮凡的。他从这个年轻⼈的琴声中听到了⽆穷的创造⼒和灵感,因此贝多芬演奏刚完毕,莫扎特便⼤声对屋内的⼈说:“注意这个年轻⼈!……有朝⼀⽇,他会震惊世界!”
《⽉光曲》教案三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法:了解贝多芬创作《⽉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这种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尚的情怀,体会⾳乐艺术的魅⼒。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进⼀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情感。 教学⽅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具:课件 教学⽅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具:课件 ⼀、听写词语,⾃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由说话:选⽤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内容说⼀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光曲》? ⼆、进⼊问题,⾃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贝多芬⾛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句话起就⼼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乐。(从哪些地⽅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乐?)
(3)师:姑娘虽然双⽬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乐,⼜这么懂事,他的⼼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进茅屋。
语段⼆: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曲⼦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吧。” 1.学⽣质疑。
预设问题⼀: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弹⼀⾸曲⼦已满⾜了盲姑娘的⼼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曲⼦?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情⼊景,想象写话,欣赏⾳乐。
1.师⽣共读“触景⽣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光曲》⽚段。
《⽉光曲》第⼆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法:学习课⽂8、9、10⾃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民的同情⼼,了解《⽉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尚的情怀,体会⾳乐艺术的魅⼒。 教学重点: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民的同情⼼ 在背景⾳乐《⽉光曲》的旋律中进⼊本课的学习。 ⼀、复习字词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些词语,我相信⼤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学⽣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我评价。(画⽉亮。) ⼆、整体感知课⽂,把握⽂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章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曲⼦,⼜激情创作了《⽉光曲》。)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曲⼦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听看弹) 三、学习课⽂8-10⾃然段
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曲⼦,出于对穷苦⼈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然段。 1、默读8-10⾃然段。
a、由学⽣说⼀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这⼀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第8⾃然段
a、思考:在课⽂中找出⼀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夜啊!谁能把我们带⼊那个⽉光如⽔,轻轻泻⼊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边。 3、学习第9⾃然段
a、⾃读课⽂,想想可以运⽤平时的哪些⽅法来学习这⼀段? b、教师指导学⽣⾃主学习
提⽰:每个⼩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再合作完成。 l设计板书组
提⽰:这⼀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l质疑解答组
提⽰:帮助学⽣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海和⽉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光照耀下的⼤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l品评语⾔组
提⽰:你认为哪些词语⽤的好?(⽤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得好? c、指导交流汇报
l板书设计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共同参与评价) l读读画画他们画得怎么样? l质疑解答
引导学⽣将第⼀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理解课⽂内容。⽉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感受的变化。这是⼀⾸有感于知⾳,借情于⽉光的优美的钢琴曲。 l品评语⾔
在学⽣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进⼀步感悟语⾔美、意境美。 重点品读的语⾔:
微波粼粼:⽔清,联系⽉光理解 撒遍:每⼀个⾓落
⼀缕⼀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l配乐朗读
指导学⽣有感情地朗读课⽂。 l背诵积累
指导学⽣掌握背诵的⽅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4、教学第10⾃然段
四、总结通过学习这⼀课,我们知道了,在那⽉轮初⽣、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光弹琴抒怀,⼀⾸有感于知⾳,寄情于⽉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位关⼼同情劳动⼈民的伟⼤的⾳乐家。
五、作业向同学们推荐⼀⾸诗——《⽉光曲》,这是⼀位母亲听⼥⼉弹奏贝多芬的⽉光曲时的内⼼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下感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