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同是天涯沦落人_词中况味各千秋_叶梦得_朱敦儒词风变化比较研究

同是天涯沦落人_词中况味各千秋_叶梦得_朱敦儒词风变化比较研究

来源:二三娱乐
比较文学研究专题

同是天涯沦落人,词中况味各千秋

——叶梦得、朱敦儒词风变化比较研究

○肖鲁云

摘  要:在两宋词坛,叶梦得和朱敦儒均被归为南渡词人群。两者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都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由于两人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差异,他们的词风特色,在转变前后,也都各不相同。叶梦得词前期婉丽,“靖康之难”后则有“雄杰”之气。朱敦儒词早期清疏狂放,“靖康之难”后则变得沉郁、悲慨、苍凉。关键词:叶梦得  朱敦儒  词风转变

“靖康之难”后,由于政治社会局势的急剧变化,词坛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词人不能不在现实生活的巨大变化下改变自己的旧作风,扩大自己创作中反映的生活面,直接抒发爱国情感。在叶梦得和朱敦儒的词中,这种变化显得尤为突出,并对南宋中后期的词风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由于两人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差异,他们的词风特色,在转变前后,也都各不相同。

一、南渡前的词风比较

叶梦得早期词受到贺铸的影响,多写个人闲情,词风婉丽。《宋六十名家词》说:“元符中,予兄圣公为镇江掾,公为丹徒尉,得其小词为多。是时妙龄气豪,未能忘怀也。味其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①元符中,叶梦得才二十多岁,确实可谓“妙龄气豪”。加之北宋的词作,以周邦彦的“大晟”词风为声,偎红依翠,浅斟低唱,叶梦得做这样的词也无可厚非。如影响甚著的《贺新郎》词:

睡起啼莺语。掩青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尚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浪黏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萍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本文所引叶梦得、朱敦儒词,均引自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全四卷))

该词婉转多情。上阕是静景,并在静景中体现出作者的内心幽情。下阕为想象,承上“旧恨”,展示心头感情波涛。从啼莺、青苔、乱红、残花、垂杨、宝扇、月影、乘鸾女、江渚、葡萄、萍花、兰舟、云帆、孤鸿等众多意象,就能看出叶梦得词的婉丽柔美的品性。

再如咏湘妃鼓瑟的《江城子》:

银涛无际卷蓬瀛。落霞明。暮云平。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余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卷霓旌。为谁迎。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此首误入曾慥本《东坡词拾遗》,又误入《芦川词》卷上)

该词描绘湘妃之悲愁凄怨,形象传神,如在目前。上阕忆惜往日美好情景,感慨万分。下阙则重笔写悲愁幽愤,泪流千行。从银涛、落霞、暮云、青鸾、紫凤等意象中,看出叶梦得词的婉丽之风。

再如:落花已作风前舞。(《虞美人》)花残却似春留恋。(《木兰花》)晓日初开露未晞。(《鹧鸪天》)这些词在柔婉的意象铺排中,展现了一幅幅浅斟低吟、轻歌曼舞、偎红依翠的意境,绝然没有惊涛和骇浪,没有奔放与豪壮。再如:一声鶗鴂催春晚。芳草连空远。(《虞美人》)千里断鸿供远目,十年芳草挂愁肠。(《浣溪沙・小雨初回昨夜凉》)睡粉轻消露脸新。醉红初破玉肌匀。(《浣溪沙・睡粉轻消露脸新》)均能淡出柔婉之意,感受到缠绵之情。

朱敦儒早年为布衣,但志行高洁,浪漫清游,禀性旷放。《宋史》载其自言:“麋鹿之性,自乐闲旷。”②拿他的词作与“大晟”派词人那种浓的抹不大开的色彩相比,他的词风又显得比较狂放。除开钟情儿女柔情之外,词人还有旷达的胸襟和奔放的情感,这在他的许多词中得以体现。如这首著名的《鹧鸪天》: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从这些颇带狂放味道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他崇尚自然、鄙薄功名的个性和品格。上阕词人把自己比作天上的谪仙,表露了词人高傲疏放的个性。下阕铮铮有力、气干虹霓、充满豪情的词句,又足以倾泻词人心中积郁的块垒。

再如《雨中花》: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词的上阕回顾了词人早年生活的轻狂、奔放的情景。词人少壮之年处于繁华盛世,过着“射麋上苑,走马长楸”的生活,恣意狂游。

又如写词人雅爱山水,努力在大自然中寻觅生命的真谛的《朝中措》:

141odern chineseXIANDAI YUWENM2008.08

比较文学研究专题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谓自己天性闲散,不问世事,拄杖而游,随意来往,这是其生活理想的自然流露。

二、“靖康之难”后词风比较

“靖康之难”后,叶梦得的政治立场和文学风貌都发生了变化,由早期的婉丽之风,转向“雄杰”之气。关注《题〈石林词〉》说他:“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①,这颇能看出他在南渡后词风的转变。

如《念奴娇・云峰横起》一首,完全是效法苏轼赤壁之作。又如《鹧鸪天・一曲青山映小池》的下阕,更是直接融化东坡的词句写成。而下列两首声情豪放的作品,更可以说明他词风的转变。一首是《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历史的陈迹,在词人的眼中已经幻化为对今天的呼唤。山河故在,人生几何?一种强烈的英雄气概在作者的心中升腾。诞生英雄的故地,让词人对英雄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体验。词末用谢安听桓伊弹筝的典故,耐人寻味。

另一首是《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公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静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该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叶梦得罢尚书左丞而蛰居卞山时的那个秋天。本来叶梦得对解职归田并不在意,所以现在“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但无奈这时边患骤起,“边马怨胡笳”。面对这紧张的局势,他多么希望能有谢安那样的匡世之才,在轻松自如中消灭敌人,平定战乱。这既是自己精忠报国之志的流露,亦是对当时软弱朝廷的悲愤控诉。该词气势磅礴,声情并壮,令人感慨万分。

“靖康之变”使朱敦儒这个整日诗酒遨游、不问世事的才子词客,仓皇南奔,其心中的悲苦自不待言。他的词风也由早期的疏狂转为沉郁、悲慨、苍凉。这时,他像失群的孤雁:“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古难亲,矰缴尤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卜算子》)时代的风云变幻,给朱敦儒的词抹上了凄苦的政治色彩,他的词境不再是那么甜美中带有一点“狂生味”,缠绵中透出一点游侠气,而是变得老气横秋了。当他“胡尘卷地,南走炎荒”(《雨中花》)时,他一夜间白了头发,换了人生。词人一下子变得老泪纵横了:

142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Modern chineseXIANDAI YUWEN重到东周。

——《雨中花》

2008.08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

东风吹尽江梅,橘花开。旧时吴王宫殿、长青苔。    今古事,英雄泪,老相催。长恨夕阳西去、晚潮回。

——《相见欢》

词境中出现的这个“老”字,正体现了词人在南北之际词风的转变,“诗言志”的传统在词中得到恢复。这个“生长西都逢化日,行歌不记流年,花间相过酒家眠”(《临江仙》)的风流词客,已经从鸳鸯帐和风流梦中惊醒过来,发出了饱含眼泪的喟叹。

再读一下他的这首《水龙吟》: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索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当他看到“妖氛未扫”时,也和历史上众多的爱国志士一样,怀慕忠君忧国的诸葛亮等人,也为年岁不与、壮心难遂而泪流如雨。这首《水龙吟》完全可以视作后来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先声。词风自然也从昔日的“绸缪婉转”、“绮罗香泽”之态中脱出,而向东坡那样直抒胸臆、词以言志的风格靠拢。

显然朱敦儒在南下以后直至归隐以前这段时间所填之词,其格调完全与他那凄惨悲凉的生活境遇相吻合。他用词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正所谓“言为心声”,心中充满了无限哀愁、凄苦,早期明快、狂放的词风也变得沉郁、悲慨,苍凉。

注释:

①毛  晋编:《宋六十名家词・石林词》,《石林词序》,商务印书馆发行,1933。

②[元]脱  脱等撰:《宋史》(卷四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92。参考文献:

[1][明]毛  晋编.宋六十名家词[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杨海明.唐宋词风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程千帆 吴新雷.两宋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M].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6]朱德才.增订注释全宋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7]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肖鲁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