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无症状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来源:二三娱乐
用医技杂志2010年5月第17卷第5期JournM of PracticM MedicM Tech g 丛av 20 ! 0l!!! . ・461・ 异物,也必须及早取出,以免其在软组织中移动危及重要器 官。因为锋利的针尖、断针由于肌肉频繁的舒缩活动,可以在 软组织内移动,从取出断针的病例看,断针已不同程度远离本 参考文献 王军,何宝才,陈良军,等.B超在57例软组织异物定位及手 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7,7(1O):556. 姜太范,刘惠民.取除软组织异物127例体会.中国实用外科 杂志,1987,7(10):556. 来部位。断针移动的速度因人而异,影响因素甚多,很难根据 断针存留时间的长短对移动的距离作出估计。断针存留时间 越长移动的可能性越大。国内外均有报告残留手臂的断针移 人心脏的病例。本组也有25例断针进入髋关节囊内,3例进 入膝关节腔内的病例。对于无症状的金属异物是否取除,笔者 认为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心理承受状况和取异物对患者造成的 创伤,如患者对异物心理负担过大,而取异物造成的创伤小, 原则上应取除。 郭连瑞.处理臀部断针2O例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7, 7(10):556—557. 吕坤章,周有生,胡佑华,等.臀部断针38例体会.中国实用 外科杂志,1985,5(10):542. 谢兴乾.异物致窦道4例处理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7, 7(1):54. (收稿日期:2009—12—04) 无症状性脑梗死5O例临床分析 1 2 3 4 5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人民医院(O36002) 赵晓伟 随着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病灶被检出,因其无明显的 临床症状和体征易被忽视,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现 国内一组连续尸体解剖966例中发现SCI 125例(12.9%)。 SCI本质上与症状性脑梗死一样,均为脑的缺血性坏死,因 而SCI与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年龄、高血 将2004--2009年收集的5O例SCI患者做一临床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经CT或MRI检查发现的SCI,男性30例,女 性2O例;年龄51 86岁,平均71岁。其中5l一6o岁l2例, 6l~70岁l8例,71~8O岁15例,81岁以上5例。 1.2影像学检查:本组CT检查30例,MRI检查15例,CT未 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均为重要的危险因素,SCI也是症状 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由于SCI缺乏神经系统症状 和定位体征,临床诊断率较低,通常认为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 10%~30%目。 本组病例有以下特点:①腔隙性脑梗死占首位,达到 84%;②病灶多发生在大脑静区(即脑组织远离功能区),症状 发现而经MRI检查发现病灶5例。被检出的病灶为陈旧性低 密度梗死灶。其中单发20例,多发30例。腔隙性脑梗死4l 例(占82%),病灶直径0.3~1.5 cm。大病灶脑梗死9例,病灶 直径>3 cm,均为单发、点片状或不规则状,分别位于枕叶、顶 枕叶交界区和顶叶。梗死病灶部位:基底节区26例(占 52%),内囊(前支、膝部)8例(16%),放射冠6例(12%),脑干 不明显或轻微而被忽视;③梗死灶发生于非优势半球,导致体 像障碍的常缺乏主诉;枕叶梗死导致偏盲、象限盲,老年人常 被忽视。本组有1例患者被误诊为白内障。 SCI的发生与症状性脑梗死一样,其主要的病理过程是 在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加上血液动力学(高 血压、低血压、心功能障碍)改变和血液成分(高脂血症、高糖 血症)改变所致。因此年龄、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 症、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等都是 SCI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协调作用可引起血液黏度升高、微 4例(8%),小脑3例(6%),其他3例(6%)。 1.3 SCI的危险因素:本组病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33例,糖 尿病史者7例,高脂血症17例,冠心病8例,吸烟16例,动 脉粥样硬化15例。 1.4治疗和预后:本组病例中有l6例住院(住院时间15~ 31 d),其余在门诊治疗。主要药物为改善脑血供、营养脑细 胞、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等,及少量的抗凝治疗。对其危险因素 血管改变、血管自动调节反应能力障碍,使脑血管灌流量减 少,对脑梗死的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l引。另外,慢性心房颤动中 栓子脱落致栓塞性脑梗死,亦为SCI的重要原因之一。SCI在 病理学检查中多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直径常在15 mm以 也给予相应的干预。由于原有的症状不明显,效果无法判断。 2讨 论 下,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腔内为液状、蛋白质和大量格子细胞, 周边有纤维型星状胶质细胞增生,可为陈旧性或较新鲜病灶。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密度小病灶,检出率56%;MRI多为 3 mm以上不规则形小病灶,常是多发病灶,可位于脑白质、基 底节、丘脑、桥脑、小脑及脑叶等部位。MRI检查是当今诊断 CT、MRI或尸体解剖发现脑梗死病灶,而临床上缺乏相 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者被认为是SCI,SCI多发现于下列 情况:①临床体检中;②其他疾病如癫痫、变性病经影像学检 查发现脑梗死病灶;③首次脑卒中发现与此次卒中无关的脑 梗死病灶;④既往有脑卒中病史,CT/MRI发现与既往脑卒中 无关的脑梗死病灶…。 中老年人群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资 料…中显示,MRI发现64岁以上的人群SCI发生率为28%。 SCI敏感的方法,检出率70%。本组有5例因CT检查无阳性 发现,后经MRI检查为阳性。郭森阳 为SCI在发生部位和 病理生理机制方面与症状性脑梗死是一致的,仅由于局部脑 组织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在缺血缺氧发生的同时没有出现神 医技杂志2010年5月第l7卷第5期Joum ̄ofPmctie ̄Medie ̄Tee、h g es 盟 !Q! :!!! 经功能缺损的临床表现,但在形态上已产生了脑组织的缺血 和坏死。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或长期存在较为局限的神经系 参考文献 王耀山.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研究现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3,l6(1):1. 统定位损害的体征。SCI虽然无症状,但反复发作可导致认知 功能减退、血管性痴呆、血管性帕金森症、假性球麻痹等,同时 又容易转为有症状的脑梗死。因此,在基层医疗单位需引起 足够的重视。 沈阳,王继除,李美琳,等.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中 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37. 魏向江,孔德强.无症状性脑梗塞.医学综述,1996,2(2): 87. SCI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脑卒中二级或二三级预防措施, 包括控制血压、糖尿病等与脑卒中有关的危险因素。治疗与 有症状的脑梗死相同,可采用血管扩张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及抗凝剂等。 郭森阳.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部位和类型.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oo1,21(12):646. (收稿日期:2009—10一l9)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9例血液流变学观察及结果分析 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041000) 张洪霞 血液流变学改变是血瘀症的重要辨证指标之一,为了进 一女性11名,年龄50 70岁,平均62.4岁。 步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我院对59例 1.2方法:所采用仪器为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的LBY—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报告 如下。 N6型锥板式;黏度仪,多项指标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 1.3观察指标:全血黏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 积、红细胞沉降率(ESR)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2结 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老年性白内障59例,经我院眼科确诊的老年 性白内障患者,以不散艟情况裂隙灯查见为依据,并排除各 种引起血液流变学的心脑血管病、血液病、糖尿病等。59例 中,男性37例,女性22例,年龄52 75岁,平均66.7岁;健康 对照组3O名:是与患者年龄相近的健康体检者,男性19名, 见表1。表1结果显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 各项指标中,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其余 各项均高于健康组。除全血高切黏度(尸>0.05)外,其他项目2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59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I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 3讨 论 目前诊疗方法主要依靠外科手术。而手术不一定是人们愿意 接受的。因此对抗白内障药物的研究以及怎样才能预防老年 祖国医学称老年性白内障为国翳内障,认为老人因年老 体衰,肝肾两亏精气不足。或脾虚失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 致fl】。多从“虚”立论。本文从血液流变学角度人手,探讨老年 性白内障与血瘀的关系。对59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血液 性白内障已受到多国的重视。本文研究表明老年性白内障存 在血液流变学改变,血瘀可能是老年性白内障的病机之一,支 持了传统中医理论中关于老年性白内障正虚挟瘀的论点,而 活血可以化瘀,这为防治老年性白内障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谬品正.中医眼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5):287. 流变学检测结果,其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 ESR、红细胞聚积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k值方程、全血还原 黏度均较健康对照组高,红细胞变性指数比对照组低,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均有血液流变学异常, 2 林颖,金威尔,林求城.老年性白内障中西医易患因素调查研 血液呈高黏滞状态,反映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存在着血瘀病 变,这与林颖等 从症状学角度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白内障的发病率将进一步提高,而 (收稿日期:20o9—12—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