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易错题难题测试题试卷

来源:二三娱乐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易错题难题测试题试卷

一、选择题

1.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聚沙成塔

B.百炼成钢

C.滴水成冰 B.食物腐烂 D.用汽油清洗油污 C.量筒

D.玻璃棒 D.铁杵成针

2.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用氢氧化钠干燥气体 C.用活性炭净水器净水 A.烧杯

B.托盘天平

3.实验室中配制100mL10%的稀硫酸,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 4.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要从试管的底部套上、取下 B.过滤时漏斗末端管尖要紧靠烧杯内壁 C.烧得很热的玻璃仪器,不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 D.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时,一定要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5.足量的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见图甲),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见图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有CO2和水蒸气

6.陶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手工制造陶瓷器的一般过程如图,其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混合 B.成型

C.干燥 D.烧结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固体药品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取用液体药品 D.液体的取用

8.下列我国古老工艺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米酒的酿造 B.石膏的雕刻 C.陶瓷的烧制 D.钢铁的冶炼

9.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赏中华诗词,品生活之美。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叙述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人吃进的食物逐渐被消化 B.人体的呼吸作用 C.使用煤气作燃料烧饭做菜 D.水在冰箱里结成冰

1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1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夜幕降临,城市霓虹灯通电后发出美丽的亮光 B.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C.“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 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

13.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关于化学物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 B.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 C.你的身体就是你摄入的化学物质做成的 D.看不见的东西都不属于化学物质

14.下列装置操作图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 )

A. B.

C.

D.

15.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生产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高粱酿造食醋 B.焚烧垃圾发电 C.铁矿石炼铁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16.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7.量取液体时,某学生俯视读数为5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平视读数为3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大于20mL

B.小于20mL

C.等于20mL

D.无法确定

18.下列图示的 “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的是

A.标签受损 B.不会产生氧气

C.灯内酒精燃烧 D.量

得的液体偏小

19.托盘天平静止时,指针偏向右边,若不再调平,就称药品,则读数为5时,药品实际质量( ) A.等于5克

B.小于5克

C.大于5克

D.无法确定

20.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加热

C.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出导管

22.“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D.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再从水槽中移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加入药品后,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

21.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 D.冶炼生铁

23.下列实验操作,主要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的是( ) A.急于加药品时,也不可用手直接抓取 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可让试管口对着自己和旁人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5.下列能量的转化中, 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 C.燃烧天然气做饭

B.水力发电 D.电取暖器取暖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A.聚沙成塔,C.滴水成冰,D.铁杵成针,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B.百炼成钢是降碳量,除S,P, 调Si,Mn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考点∶考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2.B

解析:B 【解析】

A. 用氢氧化钠干燥气体, C. 用活性炭净水器净水 ,D. 用汽油清洗油污,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 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3.B

解析:B 【解析】

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液体溶液的步骤是:计算、量取、稀释、装入试剂瓶贴上标签,量取时需要用到量筒和胶头滴管,稀释用烧杯和玻璃棒,没有用到托盘天平,故选B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要从试管的底部套上、取下,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过滤时漏斗末端管尖要紧靠烧杯内壁,故选项说法正确。

C、烧得很热的玻璃仪器,不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应放在石棉网上冷却,故选项说法正确。

D、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时,不一定要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也可能是给液体加热,给液体加热试管口应向上倾斜且与水平面呈45度角,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该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空气的主要成分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混合只是简单的将原料混合,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成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不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干燥是将成型的物品进行晾晒,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烧结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使用托盘天平称物时: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药品时,先将胶头滴管中的空气排出,再伸入液体内吸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8.B

解析:B

【解析】A.酿醋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醋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石膏的雕刻过程中仅仅是外形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C.制陶瓷的原料是粘土,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硅酸盐产品,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钢铁的冶炼,是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发生化学变化,故D错误;答案为B。

点睛:明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题关键,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本诗句中的烽火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诗句说的是一夜下了很多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本诗句写的是狂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本诗句主要是写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

10.D

解析:D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食物被消化的时候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 人体的呼吸作用有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煤气作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 水在冰箱里结成冰,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D。

11.C

解析:C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 故选C.

12.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A、霓虹灯发光的原理是外电源电路接通后,变压器输出端就会产生几千伏甚至上万伏的高压.高压加到霓虹灯管两端电极上时,使气体的电离.带电粒子与气体原子之间的碰撞,多余的能量就以光子的形式发射出来,这就完成了霓虹灯的发光点亮的整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只是物质的形状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由空气、水、食盐到纯碱和化肥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是将自来水中的杂质与水分离属于除杂类,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1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选项说法正确;

B.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选项说法正确;

C.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我们摄入的物质也不例外,选项说法正确; D.世界上的物质包括看的见和看不见的都是化学物质,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气密性的检查,保证装置中只有一个进出口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A、用手握住试管,若燃杯中有气泡产生,则气密性好,图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中短导管与空气相连通,无法进行气密性检验,图示错误,符合题意; C、缓慢推动活塞,长颈漏斗内形成一段水柱不下降,则气密性好,图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关闭开关,向长颈漏斗内加水直到形成一段水柱,且水柱能保持一段时间不下降,则气密性好,图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多种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检查原理是装置要与空气进行隔绝,只有一个气体进出口,能够在检查中看到明显的现象。

15.D

解析:D

【解析】A、高粱酿造食醋过程中有新物质醋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焚烧垃圾发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铁矿石炼铁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6.A

解析:A 【解析】

A.下雨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B.燃放烟花爆竹能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石灰石高温煅烧时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明确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题关键,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本题可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据此分析判断。

1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俯视液面,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5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平视读数为30mL,那么实际体积应等于30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20mL。 故选:B。

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液体流出会腐蚀标签,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不符合题意;

B、加热固体氯酸钾,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可能导致试管炸裂,不会影响产生氧气的量,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符合题意;

C、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不能用嘴吹,可能会灯内酒精燃烧,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不符合题意;

D、读取液体体积,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不正确,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当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而偏右时,就开始称量,说明在未加砝码时,右边已经重了;在称量时是左物右码,只有左边多加称量物才能使天平达到平衡。读数为5时,只有左边加入多于5g的药品才能使天平达到平衡,则称得的药品的质量大于5克。故选C。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过程中发生了生石灰与水、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C。

21.A

解析:A 【解析】

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 B、加入药品后,要先预热,后对准药品加热,故错误; C、收集气体时,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故错误;

D、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管从水中移出,后停止加热,故错误。故选A。

2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粮食酿酒是将粮食发酵,该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 B、纺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C、烧制陶瓷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燃烧,错误;

D、冶炼生铁是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错误。故选B。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根据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有的药品有腐蚀性,用手直接抓取可能腐蚀皮肤,故是从安全因素考虑,错误; 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酒精逸出导致失火,故是从安全因素考虑,错误;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可让试管口对着自己和旁人,防止液体沸腾溅出伤人,故是从安全因素考虑,错误;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防止读数出现误差,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正确; 故选D。

2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涉及蜡烛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涉及到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爆竹燃放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铁杵磨成针,只发生了形状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2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

A、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B、水力发电是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C、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D、电取暖器取暖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故选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