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008峭壁上的悬空寺

来源:二三娱乐


3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5-18题

峭壁上的悬空寺

居欣如

看过姿态万千的菩萨塑像和缤纷多彩的壁画,去过龙门、云岗、大足、莫高窟。多少石窟,都是风景独特,姿态各异。而那粘贴在峭壁悬崖上的悬空寺,真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恒山的第一奇观。

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脚下,在浑源县城南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这里山势陡峻,悬空寺就建在如同刀劈斧削一般的悬崖上。抬头望去,只见层层叠叠的殿阁,南北各有一座三檐歇山顶,对峙而立,从低到高,曲折迂回,错落有致。只有数十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那殿阁撑住。那大片的赭黄色的岩石,微微向前倾斜,似乎就快塌下来似的。寺庙建到了这里,又造成这个模样,不由人深深感到:奇、险、妙。

原来这里是南去五台山,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悬空寺建在这里,可以方便来往信徒进香,再加浑河河水从寺前山脚下流过,当时,常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百姓以为这是金龙作祟,建浮屠以镇之,于是就在百丈悬崖上修建了这一寺院。

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上,而悬空寺正建在峭壁凹进去的地方,使得塞外凛冽的大风不能吹袭悬空寺,而寺院前面的恒山山峰.又恰似一道天然屏障起到了遮挡烈日的作用。

1

是否要上去看看呢?实感犹豫:一来登五台山后,腿脚不济;二来如此危楼般的寺庙,是否牢靠。但又觉既然慕名远道而来.又到了山脚下,岂有不上去的道理?

一一排队,慢慢登临,过了佛堂前面的平台,踏上那连接殿宇之间的栈道,人们不禁会踮起脚尖,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板上,只怕给岩石上的楼台增添了重量,来到三宫殿,才松了一口气。

侧身探头向外观望,但见殿楼分布别致,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坏,虚实相补,小巧玲珑,层次多变,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又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而坐,逐步升高的格局,而是均依崖凹凸。审形度势,凌空而构,使形体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和谐有序的艺术效果。

登临悬空寺,攀悬梯、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也不觉疲劳,此时再俯身而视,犹如置身九天宫阙。

从悬空寺下来,步步坚实。并非想象中的岌岌可危。为什么它能一千多年悬在峭壁至今仍巍然不动?里面也有很深的学问。据称:全寺均为木质框架结构,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连。你看那凌空的栈道看似只有数条木柱子或横木支撑,而不知这些横木和木柱子全用的是当地特产铁杉木加工而成,木梁又用桐油浸过,不怕虫蛀腐蚀,深深插进岩石。这里正是运用古代修筑栈道的方法而修建,由于其牢固坚实,故称“铁扁担”。而且每条柱的落脚点都经过精心计算,以平衡楼阁的高低和重量。面对悬空寺古建筑所凝结的智慧和创造,怎能不为我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而骄傲!

(节录自2006年12月16日《文汇报》,有删改)

2

15.在“而那粘贴在峭壁悬崖上的悬空寺,真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恒山的第一奇观”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粘贴”?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6.你认为古人为什么要把寺庙建在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简要说明其中的理由。(3分)

答:

17.结合语境,试从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分析第六段中画线的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答:

18.结尾段说“里面也有很深的学问。”那么这“很深的学问”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概括作答。(3分)

答:

15.因为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上。这样写,形象地突出悬空寺审形度势,依崖凹凸,凌空而构的特点。

16.因为有二:这里是南北交通要道,建在这里,方便信徒进香;同时满足人们镇龙消灾的心理需求。

3

前一条2分,后一条1分。

17.直接作用是通过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渲染人们走在悬空寺的栈道之上的那种惊恐、谨慎的心理。

3分,答出“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1分;答出“惊恐、谨慎的心理”或与此近似的表达即可得2分。

间接作用是通过人们的真实体验,从侧面烘托悬空寺的“奇”“险”的特点,为进一步突出其“妙”蓄势。

有“侧面”或“侧面描写”,得1分,答出“烘托悬空寺的‘奇’‘险’的特点”,“进一步为突出其‘妙’蓄势”各得1分。

18木质框架结构,木质材料的选择和加工,设计的科学。或结构,用料,设计。

概括适当每点1分;若失当,如不答“木质材料的选择和加工”,“用料”,而说“铁杉木”或“选用铁杉木”则不能给分。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5-18题

秋 苇

于增会

暮秋的芦苇荡是最令人感怀的。

4

一束束顶在枝头的芦花,汇成一片银色的世界,绵延起伏,簇拥着涌向天际。漫天飞..舞的花絮,更像纷纷扬扬的雪花,飘到哪里哪里就蒙上一层薄薄轻纱。如血的残阳投下万道金光,染得苇海红彤彤的,就像青春之火在燃烧。如此的凄美,谁能感觉到芦苇已垂垂老矣!

环顾四周,却是满目萧条,一片凋零。野草、闲花,衰败了,腐烂了,有的还在冷风面前蜷缩着身子,瑟瑟地发抖。苇梢上,日夜厮守着的小鸟也拍打着翅膀鸣叫着远去了。回头再看芦苇,却依然顶天立地地挺立着。

我默默面对芦苇。芦苇无言,我亦无言。这时我才领悟到,这无言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美德。

是呀,芦苇该说些什么呢?当初,尖尖的芦芽破土而生,红中透粉,紫里藏青,那婀娜的身姿,是何等风光!枝叶舒展开来,绿浪涌动,流碧滴翠,那绿色的辉煌,又是何等壮美!而今,令人陶醉的绿色消逝了,观者如云、好评如潮的热闹场面不见了,一时间成了被人遗忘的一隅,或许还招来误解甚至鄙视的目光。如此大的反差,在一般人看来,该是怎样的孤寂与迷茫呀!芦苇呢?容颜的衰老,并没有改变它顽强不屈的本性;没有了鲜花与掌声的沉寂,并没有摧毁它矢志不渝的信念。如此的平淡,如此的宠辱不惊,何等可贵啊!

那么,垂暮之年的芦苇,除了刚毅不屈,还能做些什么呢?我站在苇岸,默默地想着。一阵冷风吹来,透过浓密的芦林缝隙,我看到,干枯的叶片不时沙沙飘落下来,轻轻堆在自己的根基。这分明是在为后代的蓄势待发培植着沃土。脚下松软土层下裸露的根,盘根错节,牢牢拥抱着大地,好像还在顽强地拓展着、延伸着。再看原野、路旁、溪边、湖畔,那些随风送去的芦花,紧紧依附着泥土,我似乎还听到吱吱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呵,这不是新的生命之旅即将扬帆了吗!我蓦然发现,这一切都是在轻盈与愉悦中进行的。在一

5

声不响地完成了这些越冬的准备之后,苍老的芦苇便静悄悄地倒伏下去(或被人割了去),给后代留下一片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此时,我忽地想起不知谁说的一句话: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这“四美”,可以说芦苇全占尽了。这美,是崇高的,壮丽的,撼人心魄的。

风越来越大了,带着几分依恋我匆匆离去。渐渐地,随风俯仰的万千枝干模糊起来,可它的身影却永远摇曳在我的心头。

(选自2006年12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5.在“一束束顶在枝头的芦花,汇成一片银色的世界,绵延起伏,簇拥着涌向天际”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簇拥”一词?(3分)

答:

16.联系上下文,简析第三段写“野草、闲花”和“小鸟”的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答:

17.第四段说:“这时我才领悟到,这无言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从上下文看,这“精神”“境界”“美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呢?(6分)

答:

6

18.结尾说:“渐渐地,随风俯仰的万千枝干模糊起来,可它的身影却永远摇曳在我的心头。”结合全文,分析它的内涵。(2分)

答:

15.运用拟人手法(或赋予秋苇以人的情感意识),突出秋苇茂密的特点,展现“暮秋的芦苇”的生命活力。(每小句1分)

16.具体表现芦苇荡周围环境的萧条衰败。(2分)反衬秋苇不惧严寒(刚毅不屈),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17.“精神”:不畏严寒(或无畏,或刚毅,或矢志不渝)(2分)

“境界”:宠辱不惊。(2分)

“美德”:一声不响地完成了各种越冬的准备,给后代留下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2分)(若只答“给后代留下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也可给2分)

18.虽然我离开了芦苇荡,但芦苇的那种精神、境界和美德将会永存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只要答出“芦苇的那种精神、境界和美德会永存我的心中”,可得2分)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