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某校高一(下)3月测试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1. 读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地区部分资料表,完成下面两题。
(1)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 A.①②
(2)影响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是( ) A.土地资源
2. “黑河—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下表为1933-2010年中国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比重变化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B.水资源
C.热量资源
D.能源资源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从1953年到2010年期间( ) A.东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B.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C.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 D.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东南半壁
(2)历经80多年,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有( )
①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没变 ②城市主要位于东南半壁的格局没变 ③人口分布重心逐渐由东南向西北移动 ④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东南半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试卷第1页,总16页
D.①③④
(3)下列措施有助于破解胡焕庸线的是( )
A.西部地区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 B.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C.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入到东部地区 D.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人口增加
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背景发生了巨变,利用各省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总迁移人口的比重观察迁入人口的规模比例变化,更能反映迁入人口数量的真实特征。下图为1982~2015年东北三省迁入人口规模演变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82~2015年东北三省的人口迁入变化特点是( ) A.吉林省迁入人口比例的振幅最大 B.黑龙江省迁入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C.辽宁省吸引人口迁入的地位下降 D.辽、吉两省人口规模变化线型相似
(2)推测1982~2015年我国跨省迁移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段是( ) A.1985~1990
4. 2020年4月,全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2019年度常住人口数据出炉,读“部分省份常住人口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B.1995~2000
C.2000~2005
D.2005~2010
试卷第2页,总16页
(1)2019年表中各省常住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 ) A.广东
(2)广东常住人口居全国首位,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们居住 B.实施二胎政策,生育率高 C.民营经济活跃,迁入人口较多 D.海陆交通便利,人口基数大
(3)造成表中北京常住人口增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严控人口政策
5. 下图为我国1994至2020年我国春运总客运量(亿人次)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B.房价持续走高
C.环境污染严重
D.交通拥挤不堪
B.山东
C.河南
D.浙江
(1)我国1994至2020年春运总客运量变化( ) A.持续增多
(2)我国2020年春运总客运量呈断崖式下降,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 ②自然因素 ③国家政策 ④社会文化 A.①②
6. 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递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
试卷第3页,总16页
B.波状起伏 C.先增多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多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面小题。
(1)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 A.一环路
(2)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 ⑤人口向郊区迁移 A.①②③
(3)近年来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 )
①市中心交通拥堵 ②市中心市场萎缩 ③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 ④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⑤市中心人口减少 A.①②③
7.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废气和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下图是城市风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B.二环路
C.三环路
D.环城路
(1)如果要在图中布局火电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工厂应选择在( ) A.甲地
(2)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 A.市区
试卷第4页,总16页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B.郊区 C.市中心 D.农村
(3)下面四幅城市规划示意图,布局不合理的是( )
A.①②
8. 下图为某城市地租等值线与功能区结构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A、B、C分别代表( ) 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2)M处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是( ) A.交通干线经过
9. 家庭储蓄率是指家庭收入总额中储蓄额所占的百分比,主要受传统观念、家庭消费观念、家庭收入与负担及其未来预期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家庭储蓄率一直很高,且有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家庭,其经济收入高,其家庭储蓄率也高。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某年春节到3月20日,外出(到本乡镇以外)就业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下图示意我国近年来农民工增长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B.人口稠密
C.距离市中心近
D.地形平缓
B.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我国农村家庭一直是高储蓄率,农村家庭储蓄主要是为了( ) ①子女教育支出 ②理财投资 ③防病、防老 ④预防收入波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试卷第5页,总16页
(2)近年来我国农村家庭储蓄率快速下降,可能由于农村家庭( ) A.消费水平上升,教育成本下降 B.经济收入不稳,平均收入下降 C.医疗保障提升,消费观念转变 D.农业收入上升,养老负担减轻
10. 下图为“我国岭南地区的“镬耳屋”。该类民居具有“三间两廊”格局,平面呈对称的三合院布局,主座建筑三开间,前带两间廊屋和天井。廊屋是连通的巷道,有风时,高大山墙可挡风入巷道。天井较小,多以青砖石铺地。“镬耳屋”以独特的采光、通风性能成为我国传统“绿色建筑”的代表。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夏季里无风的日子,人们在“镬耳屋”的厅堂里也能感受到凉爽的“穿堂风”。在白天,“穿堂风”近地面的运动方向是( ) A.由天井流向厅堂和廊屋 C.在主屋各房间内部流动
(2)“镬耳屋”的建筑构造顺应了当地自然特征中的( ) A.多风多雨,气候湿润 C.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
11. 地域文化的产生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以辣著称,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地( ) A.多雨潮湿,食辣可祛风湿 C.水土缺盐,以辣代盐
(2)湘西民居是中国建筑艺术瑰宝。图中可以反映湘西民居的是( )
B.蔬菜产量低,食辣有助下饭 D.原产且盛产辣椒,原料丰富 B.地势崎岖,光热不足 D.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B.由厅堂和廊屋流向天井 D.由南向北在主屋间流动
试卷第6页,总16页
A.A
二、非选择题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国妇联2018年7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902万。贵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了,9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比例图。
B.B
C.C
D.D
(1)据材料分析荣防村青壮年最可能去哪个区域打工?对荣防村社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2)从2017年到2018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试分析原因。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运用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试卷第7页,总16页
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8年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城镇化发展程度和速度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下表为我国上海、广东、新疆和海南四省区(市)的城镇化率和发展速度统计。
(1)相对于1990-2000年,说明2000-2018年四省(市)城镇化发展的状况。
(2)目前处于城镇化发展后期阶段的省区(市)为________。
(3)推测上海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租与距市中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表示商业支付能力的曲线是________;表示工业支付地租能力的曲线是________。(填字母)
(3)城市中心对________(工业、商业、住宅)活动吸引力最大,此处地租最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B区域最可能分布的功能区为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区布局在城市外缘地带所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4)除距市区远近对地租影响较大外,另外还有________因素。
试卷第8页,总16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某校高一(下)3月测试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D B
【考点】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
(1)考查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2)考查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答】
(1)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海拔低,热量充足;青藏地区地势高,热量不足。故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地区土地 生产潜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和热量。 故选D。
(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非常缺乏,水资源往往是影响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 故选B。 2. 【答案】 C B A
【考点】
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
(1)考查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增长模式。 (2)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3)本题考查破解胡焕庸线的措施。
【解答】
(1)读图分析可知,从1953年到2010年期间,东南半壁人口比重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但是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人口数量应该呈增长趋势,A错误; 西北半壁的人口比重和人口密度都呈不断增长趋势,说明西部地区的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B错误;由于东南半壁人口比重远大于西北半壁,并且两处人口出生率相差不大,所以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C正确;由于西北半壁少数民族聚居,有计划生育优待政策,再加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导致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东南半壁,D错误。 故选C。
(2)胡焕庸线难以破解的原因是由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我国的东南半壁自然条
试卷第9页,总16页
件较好,相对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西北半壁,更适合人类的居住,而且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东南半壁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数量和发展水平都高于西北半壁,因此人口还是多分布在东南半壁,①②④正确。 故选B。
(3)破解胡焕庸线,需要大量的人口迁入西部地区,可以大力扶持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人流、物流等的不断进入,推进城市化进程,A正确;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迁人,B错误;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将对东部地区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无益于破解胡焕庸线,C错误;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人口增长,会加重区域环境的压力,制约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D错误。 故选A。 3. 【答案】 C D
【考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增长模式 【解析】
(1)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解答】
(1)由图中信息可知,辽宁省迁入人口比例的振幅最大,A错误。读图可知,黑龙江省迁入人口规模并不是持续增长的,B错误。辽宁省人口迁入规模下降,吸引人口迁入的地位下降,C正确。黑、吉两省人口规模变化线型相似,D错误。 故选C。
(2)从图中可直接读出,2005~2010年我国跨省迁移人口数量最多,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 【答案】 D C A
【考点】
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增长模式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增长模式。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增长模式。
试卷第10页,总16页
【解答】
(1)选项所示的四个省份中,用2019年人口数量减去2018年人口数量,再除以2018年人口数量即为常住人口增长率。由此可知,2019年表中各省常住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浙江。 故选D。
(2)广东常住人口居全国首位主要与人口的机械增长有关,广东省民营经济活跃,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较多,C对;气候因素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广东经济发达,人们的生育意愿相对较低,生育率并不是很高,B错;广东交通便利,但这不是其常住人口居全国首位的主要原因(浙江、北京等地交通也十分便利),D错。 故选C。
(3)读表,北京常住人口减少,这主要与北京严控人口政策有关,A正确;房价走高、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等问题在其他省份依然存在,但其他省份常住人口并未减少,因此不是导致北京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B、C、D错误。 故选A。 5. 【答案】 B C
【考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解析】
(1)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解答】
(1)从图中可看出,1994年-2020年我国春运总客运量的变化趋势是波状起伏。 故选B。
(2)2020年春运期间,我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倡议全国人民居家隔离,从而使2020年的春运客运量出现断崖式下降。因此②③正确。 故选C。 6. 【答案】 C A B
【考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析】
(1)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3)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答】
(1)①线和②线的斜率介于另外两条线之间,所以为三个功能区中间的住宅区。当①线变为②线时,从一环一直到三环,住宅区的付租水平最高,所以住宅区可以延伸
试卷第11页,总16页
至三环路。 故选C。
(2)工业区占地面积较大,且对环境有污染。所以,随着城区地租上涨,工业成本升高,加之缓解污染的要求,工业区向郊外迁移,同时,不断完善的交通网改善郊区的交通环境,为工业区的布局提供了便利条件。 故选A。
(3)影响商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和交通,近年来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 一方面是此地地租较低,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是中心市场的萎缩;更重要的是这里交通便利,能够为商业活动带来大量消费人群,满足其市场需求。故①②④正确。二、三环路人流量不会比市中心更大,市中心人口减少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特点。故③⑤错误。 故选B。 7. 【答案】 C B B
【考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解析】
(1)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3)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答】
(1)火电厂有大气污染应布局在城市环流圈之外的丙地。 故选C。
(2)城市风近地面是由郊区吹向城市,城市应在郊区多种树,可为城市带来新鲜空气。 故选B。
(3)工业区应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工业区与居住区间要有隔离带;图②工业区在盛行风上风向,不合理。 故选B。 8. 【答案】 C A
【考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解答】
试卷第12页,总16页
(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例A在市中心比重最高,距离市中心越远比重越低,因此A为商业区;图例C在市中心和郊区之间比重最高,因此C为住宅区;图例B在市中心比重最低,距离市中心越远比重越高,因此B为工业区。 故选C。
(2)M处不在市中心,但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反映地租较高,故判断可能是有交通干线经过。 故选A。 9. 【答案】 D C
【考点】
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增长模式 【解析】
(1)影响我国农村家庭储蓄的因素有:子女升学和结婚、养老等。 (2)本题考查影响农村家庭储蓄的因素。
【解答】
(1)子女教育、结婚生子等大额花费需要长期储蓄准备,①对;生病住院花费较大,以前农民长时间缺乏完善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③对;农村家庭在本地多从事第一产业,外出务工人员一般没有稳定工作,收入波动大,④对;农民储蓄不是为了理财投资,而是为了基本的生活保障,②错。 故选D。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成本并没有下降,A错。近些年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逐渐上升,B错误。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政策的完善落实,农民的医疗保障提升,可大幅减少农村家庭防病就医的储蓄;目前,90后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新生代外出务工人员受传统观念限制较少,消费观念发生转变,C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我国农村地区养老负担加重,D错。 故选C。 10. 【答案】 B A
【考点】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2)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答】
(1)天井较小,多以青砖石铺地,夏季,天井受太阳辐射较强,升温快,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为低压,厅堂和廊屋受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近地面为高压,空气由厅堂和廊屋流向天井,B对,A错;主屋内温度差异不大,“穿堂风”近地面的运动方向并不是在主屋内部或南北流动,C、D错。
试卷第13页,总16页
故选B。
(2)根据材料可知,“镬耳屋”位于我国岭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风多雨,气候湿润,“镬耳屋”的建筑构造有利于通风散热,A正确;岭南地区纬度低,热量充足,B错误;岭南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C错误;岭南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并不寒冷,D错误。 故选A。 11. 【答案】 A A
【考点】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解析】
(1)湘菜,即湖南菜,在长沙地区又被称为本味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 (2)本题主要考查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
【解答】
(1)湖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当地多雨潮湿,食辣可以祛风湿。 故选A。
(2)湘西气候多雨、地形多山,民居多沿河、依山而建,房屋成高脚、错落、坡顶,吊脚屋木桩深入地下利于稳固房屋,图A是湘西民居;图B是黄土高原的窑洞;图C是在建在高处的城堡式建筑,西藏多见;图D是伊斯兰教建筑。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答案】
(1)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工资待遇、更好的发展条件,且距离较近。 影响:产生大量留守儿童、老人,劳动力缺乏,人才流失。 (2)呈现下降趋势。
原因: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房租上涨,生活成本提高。 【考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
(1)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2)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解答】
(1)根据材料可知荣防村青壮年最有可能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好,基础设施完善,发展前景好。但是人口大量迁出后该村会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老人,导致劳动力缺乏,造成人才流失等不利影响。
试卷第14页,总16页
(2)据图可知从2017年到2018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经济飞速发展,省内外工资水平趋于相同,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在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的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加之房租上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等。
【答案】
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为提升人口容量,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其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考点】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
考查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答】
从水资源角度,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从经济发展角度,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答案】
(1)状况:城镇化水平总体提高,差距缩小;除新疆外,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 (2)上海和广东
(3)社会方面:就业压力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等问题。 环境方面:生物多样性减少、工业污染排放量大、垃圾污染严重等问题。 【考点】
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利弊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3)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利弊。
【解答】
(1)结合表中四省(市)的城镇化率可看出,四省(市)的城市化水平都在提高,且差距缩小;从每年增加百分点可看出,除新疆外,四省(市)每年增加百分点都在下降,说明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
(2)从表中看,上海和广东2018年城镇化率大于70%,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新疆和海南城镇化率小于60%,处于城镇化的中期阶段。
(3)从表中看,上海城镇化率由66.14%上升到88.10%,城镇化速度较快,可能会出现就业压力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等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建筑用地增多,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减少,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工业污染排放量增大。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会出现垃圾污染严重等问题。
【答案】
(1)距市中心的距离越远,地租越低 (2)a,c
(3)商业,交通便利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住宅区 ,既方便上下班,又利于购物 ,地价便宜,对市中心影响少(或降低地价,保持环境)
试卷第15页,总16页
(4)交通便捷程度(或交通通达度)
【考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地租的因素。
(2)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3)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4)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地租的因素。
【解答】
(1)读图可知,距市中心的距离越远,地租越低。
(2)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而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根据地租水平,A为商业区,a为商业支付能力的曲线,C为工业区,c为工业支付地租能力的曲线。 (3)城市中心对工业、商业、住宅活动的吸引力取决于他们的付租能力,而付租能力由各种功能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读图,付租水平最高的土地利用形式是商业用地。商业区交通便利,接近最大消费人群,B区域为住宅区,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既方便上下班又便于购物和休闲。工业区布局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市外缘地带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考虑地租水平低;另一个考虑的是对城市中心污染小。
(4)除了距离市区远近对地租影响较大外,还与交通通达度有关。交通便捷地区地租水平高,反之,地租水平低。
试卷第16页,总1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