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来源:二三娱乐
2015年第1期 (总第1125期)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HEILONGJIANG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Kesearch&Appraisa1) No.1,2015 Serial No.1125 ■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化背景下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张倩’,张铁君 ,曹海英。 (1、3.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2.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 要:本文主要从信息化的背景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入手,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 的意义,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培养模式,以期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所 裨益。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80-02 对于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所谓的创新既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信与互联网技术不断发 展与普及改变了当代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走 可以是产品、服务的创新,也可以是企业制度或营销模 出课堂,运用互联网与计算机的方式获取更为快捷、更 式的创新。创新是左右创业出路、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 为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料。这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重要手段,若处于创业环境良好、创业资源丰富的情况 开辟了更多行之有效的新途径: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 下,则创新者可顺利转化为创业者,而创新这一过程也 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最新的创业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创 顺利转化为创业过程。现代大学应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 业热情;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开设空 育模式的培养,首要应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 中课堂,与学生就现代创业问题的热点与难点展开讨 素养为重要前提,从而为其日后的自主创新创业奠定坚 论,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业教育学习中的问题,为其做 实基础。 出正确的指正与引导。 一=、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在大学阶段拥有 、信息化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当人类迈入崭新的21世纪,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 最佳的学习环境和最完善的学习资源,加之大学生思维 革命迎面而来,即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大革 活跃,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其成了现代社会中 命一信息革命,通信技术、控制技术、感测技术与计算 最具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群体。此外,作为国家发展的 机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掀开了划时代的 重要参与者,现代大学生还承担着实现创新型国家这一 篇章。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类 重要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基于此,正确、合理地发展大学 的认识能力,使原本较为复杂、烦琐,甚至是不可能完成 生创新思维,科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创新能 的工作变得简单、容易。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改 力极为重要。 变了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渠道,开放与交互的网络信息使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现实需要 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变得更加丰富与灵活。从某种意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与传统大学生具有显 义而言,创业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创新活动,其能够创造 著差异,他们追求个性解放与发展,敢于创新,具有较强 具有价值的新鲜事物,它不仅对企业家有重要价值,其 的自我意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就业岗位与发展 对开发的目标对象也意义重大。现代意义的创业主要是 方向的选择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具有自己的职 指创业主体为了尽可能地满足自身需求,充分运用现有 业理想与目标追求,希望能够在适合的岗位上施展才华 的知识、经验、信息与技能等,通过认真思索、勇于创新、 体现其人生价值。因此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 大胆实践,创造新业绩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收稿日期:2014—06-03 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它更加重视大学 作者简介:张倩(1983一),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金融学院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远程教育学会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培养与提升对策研究”(YC2013-26)阶段性成 果;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力养成研究”(GBC1213042)结题成果;黑龙江省职教 学会课题“金融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GG0578)后期成果 80 .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 方面而言,学生应关注一些新兴行业,例如服务行业、物 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 流行业、教育培训行业等,以提高自身的创业成功率。 培养不仅可以更为有效地普及创业教育知识,更是提高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现实需要。 (二)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举措 (三)开展网络创业教育,丰富大学生创业经验 网络创业是现代大学生热衷的一种创业方式,其不 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项目难找 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毕业生人 等问题,并且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经验,深受大学生 数的骤增与并无明显增加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日益 的喜爱。对于大学生而言,只要熟悉网络、会进行简单的 凸显,必然会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面对 操作,便可以在网络上开店创业,这种创业形式不仅需 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 要的资金较少,且不受店铺、时间与地点的限制,风险 大学生创业能力,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就业 小、易操作,是现代大学生创业的第一选择。大学生关注 观念,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进行着相应调整,就业力市场 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备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新 产品研发等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备 的从业能力。因此,现代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 展,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更好地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诸多需求,从而增加就业 机会。 三、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创业教育宣传,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更新观念、获取知 识、开展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较强的价值导向作 用。基于此,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大学生 创业教育宣传,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一方面,高校 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站、论坛以及手机等先进传播载 体,逐步占领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阵地。高校可利用互 联网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途径,例如定期开展讲 座、创业竞赛等活动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度, 从而使学生更为详细地了解、关注、学习并实践创业活 动。另一方面,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向学生宣 传创新创业成功的案例,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业 热情。此外可利用互联网创建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平台, 创建社区论坛或与著名的论坛合作,使学生充分交流创 业经验、分享创业心得,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和创业素养。 (二)发展大学生创业思维,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 前人的成功范例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动力的 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发 展,从而致使其原地踏步,缺乏创新精神。实践证明,许 多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没有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选 择合适的创新创业项目,而往往喜欢复制前人的成功。 基于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 认识不同的创业方式,切莫将创业眼光仅放在热门行 业。现阶段,我国一线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城市创业发 展空间基本饱和,高校应适时引导学生到二、三线城市 进行创业,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此外,从创业项目 的网络创业一般集中在网络技术行业、网络商城、门户 网站的建立以及网络自由职业者的创业模式。与传统的 创业相比,网络创业具有创业门槛低、资金投入较少、创 业前景较好等特点。 (四)开发创业教育网络课程,拓宽创业教育培养途径 现阶段部分高校存在较为明显的创业教育师资短 缺、教室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创新创业 教育机构应将目光投向省时、省力、省空间的网络创业 教育课程。网络创业教育课程具有传播速度较快、学生 学习时间自由、不受教室安排制约,占用的教学资源较 少的特点,学生不仅可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 进行学习,还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创 业教育的学习更为有效。因此,高校应不断重视网络创 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使内容丰富、效果优良的网络创业 教育课程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从而使 其更为便捷地接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此外,高校还可 以自主整编一些较为经典的案例,并将其制作成各种文 件格式,以方便学生下载与学习。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现代大学生的 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 新型人才。大学生是我国最具创新创业能力的群体之 一,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对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至 关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充分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的培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 式,以不断提高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凯,杨右森.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新路径探 索[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2]汪伟亮.基于就业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J].课程教育研究,2013,(4). [3]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4]彭云飞,徐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5]陈德海,吴阔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再议大学生创 新创业能力培养[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6). [6]曾伟,白风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J].赤峰 学院学报,2009,(2). 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