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癖是一种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其特点是:周期性乳房疼痛,且多与情绪及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伴一侧或两侧乳房单个或多个肿块。 【病因病机】
多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痰瘀凝结而成。郁怒伤肝,肝失疏泄,不能调畅气血,冲任不调,痰瘀互结而致。 【诊断】
1. 好发于20~45岁女性。
2. 乳房疼痛常为胀痛或刺痛,单色或双色,或疼痛以乳房肿块为主,呈放射,或乳头疼痛或痒。
3. 乳房疼痛与情绪、月经周期关系明显。亦可无明显规律性。 4. 辅助检查 乳房钼靶X线摄片、超声及红外线乳腺透照,必要时进行肿块活组织病理检查。 【辩证论治】
(一) 内治法
1. 肝郁气滞证 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胀痛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苔薄黄。
治法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方药 乳腺病Ⅰ号方加减。胸闷胁胀甚者,可加青皮、丝瓜络等。 2. 痰凝血瘀证 乳房胀痛或刺痛,肿块经前加重,经后缓解,月经先后失调,或经闭,舌暗红有瘀斑,脉沉。
治法 宽胸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 乳腺病Ⅱ号方加减。肿块明显,加昆布,海藻,穿山甲等。 (二) 手术疗法
1. 年龄35岁以上,具有乳岩家族史,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者。 2. 肿块质硬,边界不清,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者。 3. 病理学检查有异型性改变者。 【预防调摄】
1. 调整生活节奏,改善心理状态,饮食规律,起居有常,防止外伤。
2. 自我检查,定期体检。 3. 按正规疗程治疗。 【小结】
临床采用ⅠⅡ号方进行乳癖治疗,好转率约98%,而治愈率约有70%,所以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对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的中药的应用、中药类激素作用的研究及针灸治疗乳房疾病等方面应进一步加强。
中医治疗乳痈的诊疗方案
乳痈是由于热毒侵入乳房而发生的疮疡。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乳房炎。其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发热。 【病因病机】
多因产妇乳头内陷,影响充分哺乳;或哺乳方法不当,或乳汁多而少饮,或断乳不当,乳汁郁结;或肝气郁结,郁而化热;或体虚外感,使乳络淤滞不通,化热成痈。 【诊断】
1. 本病多见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
2. 初起哺乳时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结或结块,乳房局部肿痛,皮色不红或微红,全身感觉不适。随着乳肿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皮色焮红,灼热,壮热,口渴,至红肿十天左右,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由波动感,脓肿成熟后,可破溃出脓,或脓液从乳窍流出。
3.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加。可行局部诊断性穿刺抽脓术。 【辩证论治】
(一) 内治法
1. 气滞热壅证 乳汁郁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苔薄黄,脉数。
治法 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 瓜络牛蒡汤加减。乳汁壅滞者,加王不留行,路路 通等;肿块明显者,加当归,赤芍等。
2. 热毒炽盛证 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伴有壮热,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 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 透脓散加味。热甚者加二花,公英,知母等;口渴者加天花粉,鲜芦根等。
3. 正虚邪恋证 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法 益气和营托毒 方药 四妙散加味
(二) 外治法
1. 初起 乳汁郁滞,可用热敷加乳房按摩,以疏通乳络,将郁滞的乳汁渐渐推出。或用鲜菊花叶,鲜蒲公英,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
2. 成脓 应及时切开排脓。
3. 溃后 切开排脓后,用药线引流。若有袋脓现象,则可用垫棉法治疗。
(三) 其他疗法
1. 抗感染治疗 严重的感染,局部及全身症状明显,应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并适当配合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
2. 应用退乳药物 【预防调摄】
1. 局部清洁,妊娠5个月后,经常用温开水或75%乙醇擦乳头。 2. 正确哺乳,乳母应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哺乳期要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积滞,可用热敷或吸奶器帮助排除乳汁。
3. 科学断乳 【小结】
乳痈患者多在乳汁郁滞,乳房肿痛的初起阶段就诊,一般常用外治法,予热敷,乳房按摩再配以中药治疗,便可疏通乳络,极少发展至成脓期,溃脓期。但亦有因卧姿不当,或病程拖延而成脓者,对此应及时切开排脓,并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基本都可痊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