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

来源:二三娱乐


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

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①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②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③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④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⑤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选自《荀子·仲尼》,略有删改)

注:①倓(tán)然:形容安然不疑。②高、国:高氏、国氏,是齐国两大贵族,世代都是齐国的上卿,地位十分尊贵。③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个里,每个里分别立社。把社内人口登录在簿册上,称为书社,因而“书社”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与土地。④秩秩:秩序。⑤霸王:称霸。

1.下列各选项,与“夫孰能亡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借旁近与之 B.公将驰之

C.余闻之也久 D.于厅事之东北角

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是天下之大知也 孰为汝多知乎 B.安忘其怒,出忘其雠 安求其能千里也

C.则莫之能亡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 D.非幸也,数也 扶苏以数谏故

3.翻译句子。(2分)

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

4.作者认为齐桓公不能亡国的原因是什么?(3分)

【参考译文】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毫不怀疑管仲的才能,坚定不疑地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智慧。安稳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忘记了管仲曾经射了自己一箭,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样国内的亲族就没有人敢嫉妒他了;又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这样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三百社的封地,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非常有秩序地随着齐桓公去尊重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灭掉他;何况齐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掉呢?他称霸诸侯,是理所当然的啊,不是侥幸得来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啊。

1.(3分)C【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他”。A项中的“之”为代词,可译为“他”。B项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他们”。C项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这件事”。D项中的“之”为助词,相当于“的”。

2.(3分)A【解析】A项中的两个“知”,均译为“智慧”。B项中的两个“安”,前者译为“安稳”,后者译为“怎么”。C项中的两个“亡”,前者译为“灭亡”,后者译为“没有”。D项中的两个“数”,前者译为“计数”,后者译为“屡次,多次”。

3.(2分)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

4.齐桓公知人善用,能克制自己不记旧仇,不多疑,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

【解析】通读语段,从“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可以看出齐桓公知人善用,能克制自己不记旧仇,不多疑,“有天下之大节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