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伦理学思考 【摘 要】职业道德既包含学生职业化生存依赖的道德规范,也包含学生实现职业化发展的 伦理诉求。前者体现了道德的获得性品质,后者表现为伦理的创造性精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 须分析职业道德教育的个人价值意义与社会价值取向。 【关键词】职业道德获得性创造性 江苏邓纯余 伦理学认为:道德意识、品质不是独 求劳动者保持艰苦奋斗的向上精神,在劳动 鲜明的体现。学会摄取、运用和改组知识, 发现新思路、新技术,确立一种发现问题积 立存在的,与人们的行为实践密切相关,道 中学会调节自身以适应环境并形成和谐的 德是一种伦理价值活动,是在伦理关系中 人际关系。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可能有所 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培养一种把握机遇改 表现出的“应然性”的实践活动。f11职业道 欠缺,但他只要能够爱岗敬业,一心向上,就 变自我的应变能力,是学生在职业生涯中 德是对职业活动中道德现象、基本矛盾和 最终会凭借高尚的职业操守获得职业场中 不断发展所需要的伦理禀性。“如果是在长 远眼光下积极从事工作,如果从事工作人 问题的抽象概括的结果。作为现实道德问 的生存权。正如麦金太尔所说:“这种德性的 题分析的理性产物,职业道德是道德与伦 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 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种利益。” 理的统一,即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伦理理 益,采取建设性态度,他全神贯注于他的工作 意志的连续性和对工作进程的意识,那么 21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需要贯穿在学会认 工作也会成为个体自我的一种显现。”【4】 念的综合。规范表现为道德约束的他律,理 【念则是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这种意志自 于道德主体对伦理关系冲突中价值大小和 取向的认定和概括。职业伦理理念由于自 身意志自由的本质,规定道德主体的职业 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全 谐体现了道德的获得性品质。 二、伦理的创造性精神——学生实现 职业创造的精神性因素一经产生,自我发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具有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人际和 展和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就有了可能。 由合乎伦理的应当如何的认识本性,产生 部教育活动中,个人价值,是职业化生存方式的道德品质 要求,“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则以劳动者实 现职业发展与创造社会价值为旨归。塑造 职业伦理观是道德与伦理作为实践精神相 职业化发展的伦理诉求 当代社会对就业者既有社会层面的要 求,也提出了职业层面的素质要求。就业者 选择和创造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发展的角 度看,职业道德的内涵体现为两个向度。 一、道■的获得性品质——学生职业 应当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够适应和促进 互促进的成长特性的必然要求。生活中,只 社会持续发展,实现自我和社会发展的统 有学生不断发现职业道德规范对现实生活 一化生存依赣的道■规范 道德是一种获得性品质,失去它,主体 。学生必须着眼于职业群、职业生涯、职 作出的“实际性改善的贡献”,它所要求的 无从获得利益。职业道德是劳动者通过职 业适应能力诸维度,培植职业化生存与发 道德品性和伦理诉求才能在学生的精神世 业活动实现生存的条件,接受职业道德规 展具备的伦理禀性。这种伦理精神内在于 界成长起来。因此,高校必须展开有效的社 范的约束是从业人员立足岗位的根本保 学生心灵,提供了一种直接的、不竭的原创 会决策,建立畅通的教育机制,通过教育提 证。接受一种职业获得生存的基本道德要 求应体现在热爱劳动、艰苦奋斗、人际和谐 i个方面。 的底力。正如雅斯贝斯所言:“自我的追求 和主动的意愿以其最低的分量而存在于工 供学生有效的个体选择的方法,服务于他 们的生存和发展。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停留 伦理观应成为全方位展现在高校教育活动 中实实在在的一部分,甚至是灵魂与核心 参考文献 …肖雪慧《守望良知》【M】辽宁人民 出版社1998版第61、64页 作的快乐中,没有这种快乐,个人最终就是 在社会规范与个体美德的层面,塑造职业 劳动者的自我发展表现为职业群中的 劳动伦理是职业伦理观中最基本的部 瘫痪的。”【3】 分。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 着深刻的道德意义,是形成人们之间的内 选择自由和自身的职业设计能力。获得了 部分。 心信念与道德关系的基础。职业活动从普 职业选择自由与职业设计能力,职业活动就 遍意义上说就是劳动,因此职业活动的道 超出生存意义。如果选择和设计合乎社会 德底限在于道德主体必须爱劳动即有从事 某种职业的意愿。爱劳动是职业劳动者热 的需要,职业劳动者通过职业行为以自身的 经济效益增进礼会效益,职业活动就有了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社会意义,因此“服 【2】(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241页 【3】【4】(德)卡尔一雅斯贝斯《时代的精 神状况》『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第55 页、177页 爱职业生活形成职业创造的起点。 但仅有爱的职业情感还不够,热爱劳 动需要基本的能力。由于丰_卜会分丁和个人 务群众、奉献丰十会”的伦理诉求只能扎根在 劳动苦追求职业创造的心婵上壤中。 职业创造是学生智力特征、人格特征 和精神状态的综合,是学生的职业个性最 能力的差异,从事同一种职业并不能保证收 入的对等。职业分层和个人能力的差异要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职 棼术243lj\ §甏 l 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