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称谓语的差异研究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 ,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社会性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思想观念等,都是影响中西方称谓语的原因。因此,了解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从语用对等的层面正确地翻译称谓语。 关键词:称谓 影响因素 正确翻译
A Contrast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ppellation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ppellation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t is also a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is actually a reflection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thinking pattern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would affect the appellation.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roots can help us to translate the kinship terms correctly on an equal level. Key words: Appellation Factors Translate correctly 0.引言
搞英语和汉语比照研究的人, 无不感到英语和汉语在称谓语上的用词差异。汉语相对于英语来说,称谓语更加复杂,难懂,而且很多汉语称谓很难在英语里找到和其相对应的词语。看下面两个例子:
〔1〕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王熙凤。黛玉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红楼梦,p.19〕
. . . 资料.
. . -.
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name Hsi-feng. T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cousin\"(Red Mansions, volume 1,p.39) (2)要是我,就去告那家铺子一状,告他诈骗钱财。又一次我的表姨也碰见过这种事。〔蝴蝶梦,p,308〕
I Would sue the shop for fraud. Same thing happened to my wife's cousin once.(Rebecca,p.235)
对于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前人已经进展了很多的研究,比方各种语言都相应地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它包括父系称谓、 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和类亲属称谓四种〔黎昌抱,2001〕。英语亲属称谓语属类分型,而汉语亲属称谓语属表达型 〔曲彦斌, 1996〕。在英语中,亲属称谓语概括、笼统;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清楚、细致,每一种亲属关系都给予表达。本文重点分析影响中西称谓语翻译的因素并为译者提供一些翻译称谓语的技巧。
2.〔 一〕、英汉民族的社会性质差异所致
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XX强调依靠制度和法律来治理国家、保护公利,依靠对家庭和家族的控制来维持稳定,最重要的是:君与民、上与下平等对待 ,实行父系、母系双边继嗣制 ,血亲与姻亲的关系不分内外 ,不分主次 ,表现在称谓上 ,也就无所谓区分是父方的还是母 方的亲戚。于是将祖父外祖父统称为 grandfather ,将伯父、叔父、 舅父、姑父、姨父统称为 uncle ,将伯母、婶母、舅妈、姑妈、姨妈统称为 aunt 。中国的情形那么不同,古代中国社会是个宗法社会 ,即封建社会以家族为中心 ,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构成中国社会基石的始终是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社会结 构 ———家庭 ,它也成为中国社会最典型的传统构造。家庭要遵守长幼有序 ,长尊
. . . 资料.
. . -.
幼卑的宗法秩序 ,年龄大小、 辈分上下是极为重要而严谨的区分依据。因此 ,在语言上特别是称谓上 ,呈现出宝塔似的层层亲属称谓 ,对长辈不得直呼其名 ,否那么被视为不懂礼貌、没大没小、没有教养。 〔二〕、英汉民族的政治生活差异所致
英国属于海洋文化,开放文化,掠夺殖民地,抢占它国财富,国家利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有冒险精神、善于开拓的人;在政治生活中,公民受法律的保护,不完全依靠家庭或家族而生活,是完全独立的人。个人的功绩、荣誉靠自己奋斗,属于个人,个人的罪行由本人承当,不存在与亲属的连带关系,因此亲属关系对本人而言,显得并不重要,相应地,亲属称谓没必要分得那么清楚、细致。中国是大陆文化,封闭文化,皇权高于一切为了维护其统治,皇帝这个大家 长得保护好家庭、家族的利益。皇宫内往往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为亲,形成庞大的亲情权力网。一个人立了功绩,那么奖赏全家,光宗耀祖,相反一个人犯了罪,惩罚必至其家庭、家族。政治生活如此叫人胆战 心惊 ,还有谁不重视家庭、家族呢? 其相应的称谓也应该搞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三〕、英汉民族的经济生活差异所致
英国人自古以来在经济上就有极强的独力性,因此他们对家庭、家族,一般不存在
依附关系,而是追求个人奋斗。英国人的家庭都以小家庭或核心家庭 (nuclear family ,即由一对夫妇和子女两代人所组成的家庭 ,通常不和别的亲属住在一起,子女从小就很独立 ,一般在年满十八岁时,即被视为成年人,可以搬出去,自立门户,所以家庭成员居住的很分散,也就没有必要把亲戚分得那么细致 ,笼统地知道 ,会称呼即可。在处理个人与家庭关系时,个人利益和意愿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是其特点,小农文化是其文化形态。自
. . . 资料.
. . -.
古以来,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 ,需要家族的力量和支持。在这样的经济生活体系中,家庭、家族是个人生活最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家庭都以大家庭或扩展家庭 extended family ,所以就有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世上其它国家罕见的四合院。这样的大家庭里,亲戚经常走动,所以必须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对应的称呼,以免在日常生活中,造成没必要的麻烦和误会 ,其亲属称谓自然是纷繁复杂而至关重要的。 〔四〕英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差异所致
西方人当然包括英国人在内,自古以来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 以〈圣经〉为其教义。耶稣主X,除神以外,其他一切人平等,家庭中的成员平等,平等观念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可谓是根深蒂固。所以当子女直呼其父母的名字时,不会被视为不敬或不孝,取名时,将自己的名排在前,姓氏排在后,取名无需辈分名号。儿子可以和父亲甚至祖父叫一样的名字,决不会有冒犯之意。中国几千年的思想精华是儒家思想,强调“仁〞,主X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古往今来, “三纲五常〞影响至深 ,强调“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上升到国家,君、臣有别,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比方中国人起名字,历朝历代 ,最大的敏感字眼,便是皇帝的名字,它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皇帝取名用的这个汉字,由社会公共资源 ,变成了皇帝个人的私有资产,制止别人使用了。 3.〔一〕直译加注
首先了解英语亲属称谓的13个名词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 brother, sister, uncle, aunt, nephew, niece, cousin, husband, wife〕和几个修饰词〔great, grand, step, half, first, second, in-law〕 ,它们可以表示所有的辈分、同胞血缘关系,而在
. . . 资料.
. . -.
汉语称谓中,血亲传统上分为“九族〞 ,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因此在翻译时,应通过直译尽量保持源语的指称意义。假设由于文化间差异,直译不能充分再现原文内涵的,还需在译文后加注〔文世武,2004〕。例如,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英语那么统称为“grandma〞和“grandpa〞 ,如要区别地翻译,外婆可用“my maternal grandmother〞和“on the mother's side〞,奶奶可用 “my paternal grandmother〞或“on the father's side〞这类表达法予以说明。 〔二〕类分法
汉语称谓中常用数字表示排行,如“大哥〞 、 “二哥〞 、“三弟〞 、 “四妹〞等,在英语中并没有这种习惯。这样,在汉译英时无疑会出现两种语言文化交际间的矛盾。 假设把汉语中的“排行+亲属词〞译为英语中的“序数词+亲属词〞 ,虽语义上并非完全对应,如直译“大哥〞为“the eldest brother〞,四弟为“fourth younger brother〞,二姐为“second sister〞等等,就显得生硬。这时,就最好采用归化的方式,做泛化处理,即粗略翻译为“brother〞或“sister〞,其特点是:不标明亲族是父系的还是母系的,不标明亲属是直系的还是旁系的, 不标明亲属的排行顺序,只标明尊卑辈分。 〔三〕仿亲属称谓及其翻译
仿亲属称谓是一种泛化的亲属称谓,即为了表示礼节、亲近等,用亲属称谓来指称非亲属成员。仿亲属称谓在汉语中用得非常普遍, 这与英语根本不用仿亲属称谓形成巨大的反差。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采用异化方式,直接移植汉语用法容易引起突兀困惑的感觉。 例如, 如对陌生的男人称 “叔叔〞、“老伯〞、“大爷〞,对陌生的女人称“阿姨〞、“大婶〞等,甚至还常常听到“警察叔叔〞 、 “护士阿姨〞这样的称呼。这种仿亲属称谓语陌生人当成是家庭成员看,用以缩
. . . 资料.
. . -.
小陌生人与自己的心理距离,使对方能消除戒备心,即俗话说的“套近乎〞。这类对陌生人的仿亲属称谓在英语中就没有对等词,翻译应该使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用“Sir〞或“Madam〞来替换,或干脆省略称呼直接用“Excuse me〞。翻译时可以根据实际关系的远近译知名字或译成Mr/Mrs/Ms/Miss+姓氏。另外,对于以叔、婶、伯、姨来称呼的仿亲属称谓在英译时也不宜直接以 Uncle 或 Aunt 来套用,因为在英语文化中 Uncle 或 Aunt 一般是未成年的孩子用于称呼关系极密切的父母的朋友,而一旦成年,他们又会改口用Mr/Ms/Mrs/Miss来称呼。 4.结语
汉英亲属称谓语义上的差异可以说是使用上差异的一个反映,而使用上的差异又可归结到文化因素。对文化上存在差异的语言材料进展翻译时,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应该异化还是归化。异化和归化都是有效的翻译手段,二者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翻译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翻译者一定要把握好异化和归化的“度〞 ,而“适度〞与否,应根据实际的文化、语言环境来判断。 参考文献:
〔1〕桂灿昆. 汉英两个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比拟[A]. 李瑞华. 英汉语言文化比照
研究[C]. XX: XX外语教育, 1996.
〔2〕陆振慧. 英汉语篇中指同表达的比照研究 [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 ( 5). 〔3〕杨自俭. 关于中西文化比照研究的几点认识 [C] . 罗选民. 英汉文化比照与
跨文化交际 [A]. XX: XX人民, 2000 .
〔4〕Arei, l M. Accessing Noun Phrase Antecedents [M].London: Routledge, 1990.
. . . 资料.
. . -.
该论文主要从深层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的角度探讨了英汉称谓语的差异。选题根本合理,对研究英汉互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论文提纲逻辑性较强,能够利用手头的资料通过论证自己的观点。该论文语言表达根本流畅,论述充分,证明该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缺点:就论文的原创性而言,文章观点借鉴过多,原创性较差, 有些章节并未充分展开,如第2局部在论证影响称谓语差异的原因时,探讨深度不够,举例几乎没有,希望该生在今后的研究中,能进一步深化主题,探讨出更多新的内容,并用鲜活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论点。
. . . 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