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牛病防制I兽医导刊2011年第5期 有文献报道有BVDV3。在致病方面 BVDV1和BVDV2均可表现出轻微 临床或亚临床感染。生物分型依据 是病毒在细胞培养上能否致细胞病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及其防控 王炜,武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长春132109) 变,分为致细胞病变型(CP型)和 非致细胞病变型(NCP型)。 1946年,美国首次报道BVD/ MD,20世纪50年代初分离到第一 株BVDV,已有的流行病学资料表 明,BVDV1b流行更为普遍,引起 牛的肺炎性死亡。但各基因型的亚型 之间在血清学反应没有显著的差异, 自1946年人类首次发现和报 成的经济损失和疫病防控措施等方 这可能与基因亚型分型的方法有关, 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以 面分析其他国家防控经验,以对我 基因型是根据病毒基因组的5’UTR 来,该病毒已被人们认知60多年, 国预防控制该病提供一些借鉴。 差异分析得出。1994年,美国和加 在过去的6O多年里,经过科研人员 和兽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人类对 一拿大首次从出现病毒血征的病牛中 .BVDV的致病性 分离到毒性较强的BVDV,通过分 子手段分析基因组5’UTR,证实 该病毒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已证实, BVDV感染牛造成BVD/MD, BVD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 引起多种动物、多个系统发生疾病, 病毒感染牛引起牛病毒性腹泻一黏 围流行,给世界养牛业造成了不可 估量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 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病毒可造成 其属于另外一个基因型即BVDV2。 性感染病例多,发病率通常不高, 死亡率高达25%,远远高于先前 BVDV1引起的死亡率。近些年来,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该基因型的报 道。BVDV2强毒引起的牛只死亡 在50%~60%,其临床症状往往 瘟病毒属(Pestivirus)成员,病毒能 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新疫区急 该病毒引起牛急性出血性综合征, 约为5%,其病死率为90%~100%, 区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很低,但隐形感染率达50%以上。 膜病(BVD/MD),该病在世界范 发病牛以6~18个月者居多;老疫 织将BVD/MD列为必须上报疫病之 急性感染病例特征为黏膜发炎、糜 比较严重,出现高热、腹泻、白细 尽管目前OIE没有将BVD/MD 烂、坏死和腹泻等,还可表现为肺 胞减少、甚至死亡,而弱毒感染的 一,像口蹄疫一样作为国际贸易的壁垒, 炎、流产、出血性综合征急性感染等; 临床症状比较轻微。从生物型角度 但随着欧盟多个国家将BVD/MD列 持续性感染动物可导致发生致死性 看,两个生物型(CP型和NCP型) 为疫病根除计划,世界范围的无疫 的黏膜病,而且感染动物没有临床 都能引起牛发病,但其流行程度不 区逐渐增加,OIE有可能出台类似的 表现,但可以向外排毒,是疫病传 尽相同。譬如引起毒血征的病原为 政策。届时,BVD/MD流行国家将 进一步面临绿色壁垒的限制,影响 畜产品的国际贸易。 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报道分离 播的重要来源,因此,鉴别并扑杀 持续性感染动物是减少经济损失乃 至根除疫病的重要措施。病毒感染 NCP型BVDV2,与BVDV1相比, BVDV2能够引起严重的病毒血征, 然而根据病毒株的毒力、致病性和 同的差异性,由此表现出不同程度 的临床症状。 从BVDV引起的临床症状和危 可造成免疫抑制,感染牛易发生呼 基因分型表明,BVDV2表现出不 到该病毒,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其研 吸道及肠道的继发感染,导致病死 究较为薄弱,防控手段滞后。随着 率升高。 我国养牛数量的增加和饲养方式的 BVDV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根 转变,我国养牛业受该病威胁增大。 据病毒的基因组差异及其在细胞培 害来看,由BVDV引起的牛繁殖障 对于该病的防制,世界各国根据本 养方面的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将 碍疾病比例逐年增加,对牛群的危 国BVD流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防制 BVDV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和生物型。 害较大,由此导致地持续性感染增 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计划和疫 病根除计划,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2年,国际病毒学分类委员会正 加了BVD/MD控制净化的难度。 式确定该病毒的分类地位,将其分 为BVDV1和BVDV2两个基因型, 一般,怀孕牛在怀孕150d前感染 本文拟从疫病的流行特点 疫病造 NCP病毒时,容易发生流产、死产等, 36 I投稿信箱sydk2007@263.net 兽医导刊2011年第5期I牛病防制l 正常产下的胎儿易产生持续性感染, 映BVD/MD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一 再实施扑杀持续性感染动物达到逐步 持续性感染牛本身没有临床症状, 是BVDV感染对独立养殖群体所造 精化的目的。 但是终身带毒、排毒,感染病毒能 成经济损失,另外从整个国家(地区) 疫苗在BVD/MD控制方面发挥 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如细胞凋亡、 养牛业的发展角度去评价BVD/MD 了积极的作用,其生产和应用始于 产生干扰素等,在体内低水平复制。 造成的经济损失。 1960年,在养牛密度较高的国家如 持续性感染(PI)动物是疫病传播最 国外统计表明,因BVDV感染 美国、德国等主要采用疫苗免疫控 为重要的病原,一般来说,抗体阳 导致的繁殖障碍和持续性感染造成 制该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防制效果。 性率60%~85%的牛场,持续性感 的损失每头奶牛在40美元到95美 目前,世界上已有的商用化疫苗达 染率在1%~2%。因此防制病毒的 元,如果感染高致病性BVDV或继 数百种,包括单苗、联苗、灭活疫 持续性感染是疫病防控的主要环节。 发其他病原感染,每头奶牛造成的 苗和活疫苗等。随着人们对疫病认 损失将超过400美元。一个奶牛养 识的不断深入,疫苗在疾病防控所 二,BVDV感染造成的经济 殖场因感染BVDV造成的经济损失 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早期疫苗 损失 在数百美元到数千美元,这与牛群 主要用于预防疫病的临床感染,防 动物疫病对经济和社会的危害从 的密度等有密切关系。每百万头牛 制呼吸道症状和腹泻等,疫苗的免 三个方面考虑:(1)疫病对养殖业造 因感染高质性病毒株造成的损失可 疫效力检验也局限于疫苗是否能够 成的经济损失;(2)疫病造成的动物 高达1 000万到4 000万美元。由此 预防因疫病导致的发热或白细胞减 死亡率;(3)疫病是否会造成公共卫 可见,BVD/MD的流行给经济造 少等指标 然而,当人们认识到防 生问题。就BVD/MD而言,BVD/ 成较大的影响。另外,BVDV感染 制持续性感染牛是BVD/MD控制的 MD给养牛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 的小牛血清用于生物制品生产,将 主要环节时,疫苗用于防制胎儿的 大于其他两个方面。牛感染BVDV 直接导致疫苗的免疫效力降低,造 持续性感染就更加重要,因此,当 后导致牛奶产量下降,牛奶品质差, 成免疫失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 采用疫苗用于BVD/MD控制和根除 繁殖力降低,生长迟缓和继发感染 损失。 计划时,应将预防胎儿的持续性感 其他病原,这些指标与其经济适用 染作为疫苗使用的重要目标。目前, 性有很大的关系。 三.BVD的防控 BVD/MD疫苗研究应兼顾防制急性 从BVD/MD发生的实际情况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BVD/MD 感染和持续性感染。一些研究表明, 来看,BVD/MD造成的影响不单 作为重要的疫病加以防控。一般来 通过优化免疫接种程序(首免注射 单是因疫病本身造成牛的经济性能 说,疫病的防控涉及两个不同的层 灭活疫苗,二免注射活疫苗)取得 下降带来的损失,还包括因感染 次,一是控制,指有病毒存在,但 了较好防制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 BVDV而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 通过多种方法使疫情处于可控状态, 活疫苗在BVD/MD预防控制起到 大大增加,其引起的免疫抑制可使 使疫病在某个区域由流行变为散发 良好的作用,但不正确的使用活疫 其他疫苗免疫失败,或感染毒力强 直至消失,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 苗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在采用 的BVDV导致牛的死亡率增大等, 低;根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某 CP—BVDV制作疫苗时,应避免混 感染NCP-BVDV的小牛血清在生 个国家或地区有计划地将某个病完 入NCP—BVDV,避免造成持续性感 物制品的生产中存在较大的风险。 全消灭、不再发生。疫病的控制和 染;另外,CP—BVDV活疫苗免疫 BVD/MD对经济造成的损失评价难 根除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实力, 持续性感染动物会造成黏膜病的发 度较大,一般人们习惯于评估牛的 制定不同的方法。就BVD/MD而言, 生。因此,在平时的饲养过程中应 临床感染对牛本身造成的影响,极 要根据本国牛养殖的数量和密度及 加强饲养管理,采用适当的检测方 少在群体水平和由其引起的间接损 BVD/MD流行状况制定不同的控制 法定期检疫,根据牛的感染状态采 失来评估,而且这些评价指标比较 或根除计划。如养牛密度低、BVDV 取不同的疫苗接种方式。 复杂,包括病毒毒力的强弱,感染 血清抗体较低的地方,采取禁用疫 BVD/MD的根除是基于不接种 牛群的免疫状态,牛群产奶量及怀 苗、筛选持续性感染动物、淘汰和 疫苗,采用特异性好、敏感性强的 孕率的高低等均可影响到对疫病造 扑杀的策略根除BVD/MD;养牛密 方法监测筛选阳性牛、持续性感染 成的经济损失的评价。国际上通行 度高、BVDV血清抗体较高的地方, 牛,进而淘汰扑杀,后期采取有效 的评测方法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反 采取疫苗免疫的方法控制BVD/MD, 地生物安全措施等综合防控措施以 投稿信箱sydk2007@263.net l37 I牛病防制I兽医导刊2o11年第5期 保证根除的有效性。有效地鉴别诊 RT-PCR方法检测牛奶或血清中 断方法是控制和根除BVD/MD的前 的抗原,单份血清或耳组织样品检 提,且在根除计划的不同阶段,采 测采用抗原捕捉ELISA方法检测抗 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 该国牛养殖业密度较大,该国在部 分地区实施BVD/MD根除计划。其 用的诊断和鉴别方法也不尽相同。 原;(3)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措 主要程序是控制BVDV流行造成的 敏感的诊断方法能将感染畜群和非 施,限制感染牲畜流动;(4)监测牛 经济损失,主要采用疫苗免疫等措 感染畜群区分开来,检测出阳性个 群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状态等程序。 体,确定畜群的BVDV感染水平及 状态。目前,世界上大多采用免疫 组化试验和抗原捕捉ELISA方法检 测病原,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检测PI 牛,而且不受抗体水平影响。另外, 以瑞典、德国和美国BVDV防 施,其次,停止接种疫苗,根除疫病。 美国是最早发现BVD/MD的 控措施为例,瑞典自1993年开始实 行BVD/MD根除计划,是最早开始 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防治,该 病在美国仍然流行,也是全球感染 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先后发生了 实施BVD/MD根除计划的欧洲国家 之一,该国牛养殖密度较低,而且不 BVDV1和BVDV2,造成了较大的 美国仍然采用疫苗免疫预防的方法, 对该病控制颇为有效。随着疫病免 疫的逐步控制,美国在部分地区开 始检测筛选和扑杀持续性感染动物 通过检测牛奶或血清中的抗体,或 接种疫苗。根除计划实施初期,从 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迄今为止, 在牛奶中分离病毒,能在群体水平 奶牛场中牛奶中抗体检测率达50%, 上确定是否感染BVDV,在BVD/ MD的控制和净化过程中具有较好的 实用性。 由该国奶牛协会发起根除BVD/MD 计划,并受到养殖户的积极支持。 起初,根除计划所有费用都由养殖 BVD/MD根除的技术要点为: 户承担,1996年,瑞典政府承担了 达到疫病净化的程度。 根据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牛病毒性腹 根除计划的全部费用。该计划的核 泻病毒抗体水平制定不同的控制办 心是不接种疫苗、检测扑杀隐性感 法。在阳性率较高的养殖场,采用 染牛。其主要分为4个步骤,区分 四.我国BVD流行和研究概况 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首次从 疫苗免疫结合剔除持续性感染动物 感染动物和非感染动物;持续监测 国外引进牛的流产胎儿脾脏中分离并 逐步实现疫病的净化,减少因疫病 非感染动物的状况,以保证非感染 鉴定出BVDV,随着我国牛养殖业 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1)采用灭活 动物没有病毒;在非感染动物群体 的快速发展,活牛跨省交易频繁,该 疫苗和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防制 消灭病毒;做好善后预防措施。主 病几乎遍及我国各个省区,流行病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造成的产奶 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要点:群体水 学调查表明,我国部分省市的牛群中 BVDV抗体阳性率高达80%。根据国 外机构对BVD损失的估算方式计算, 量下降等损失;(2)疫情平稳后,逐 平检验出感染牛;清除隐性感染牛; 步实施疫病根除计划,根据流行病 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限制 学资料判定畜群的状况;如果畜群 中存在持续型感染动物,鉴别和剔 出隐性感染牛,通过RT-PCR方 血清或耳组织样品检测采用抗原捕 捉ELISA方法检测抗原;(3)对怀孕 母牛或初生牛犊进行疫苗免疫;(4) 感染牲畜流动;监测牛群的BVDV 我国每年因BVDV感染引起的经济 感染状态。截止到2001年,该国牛 损失应在亿元以上,但BVD/MD在 群的BVDV阴性率达87%,而计划 我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对BVDV的病原研究方面 较为薄弱,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来 看,我国在1984年首次从流产胎儿 该方法在BVD/MD流行较广的国 家难以奏效,一些国家采取疫苗免 疫和上述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主要 法检测牛奶或血清中的抗原,单份 实施初期的阴性率仅为35%。然而, 中分离到一株BVDV,即CC一184; 1995年从疑似猪瘟的猪体内分离到 另外一株BVDV即通常的ZM-95, 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限 程序为:检出感染牛;鉴别和剔出 制感染牲畜流动;(5)监测牛群病毒 隐性感染牛;对怀孕母牛或初生牛 性腹泻病毒感染状态等程序,可有 犊进行疫苗免疫;采取严格的生物 效的控制并最终根除BVD。在阳性 根除疫病控制的办法,(1)检测畜群 安全控制措施,限制感染牲畜流动; 制系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欧洲的 这两个毒株都属于BVDV1型;2008 年,国内某研究单位第一次从牛体 我国的存在。2008~2010年间,特 率较低的养殖场,采用不免疫疫苗 监测牛群BVDV感染状态,上述控 内分离到BVDV2,证实BVDV2在 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状态,采 其他国家积极效仿瑞典的根除办法, 集血清或者牛奶检测牛病毒性腹泻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病毒抗体判定畜群中的抗体水平; (2)鉴别和剔出隐性感染牛,通过 产研究所收集186份牛腹泻粪便样 品和158份鼻拭子样品,应用RT— PCR/PCR方法对采集的粪便样品 和鼻拭子样品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 德国是典型的养牛业大国,该国 的牛奶产业和牛肉也在其国内的畜 38 l投稿信箱sydk2007@263.net 兽医导刊2o11年第5期I牛病防制I 应用I 心、肾、胃、肠等脏器实质性病变, 一吸、心跳、排粪、排尿等临床症状, 逐一分析,归纳成为中兽医临床上 的证修群,依其证候将耕牛黄木叶 中毒病辩证分为主证畏寒型、水肿 实施方药。 (一)畏寒型主证为神差食少, 厌青不饮,畏寒颤栗身缩毛立,耳 干如珠,尿清如水,口贴缺津,口 色青白,脉沉无力。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出全身一系列症状。 益门镇魏家沟村、大磨村、小 凉村地处黄木树林地带,由于黄木 二 辩证论治方法 树萌芽早、发青快,每年时逢清明 对耕牛栎树叶中毒自然发病病 型、淤血型,并以型立法,确定治则, 至立夏时节,耕牛采食其大量细嫩 牛,进行中兽医临床辩证分型和辩 枝叶,相继引起中毒发病。根据有 证施治。中兽医治耕牛栎树叶中毒 关资料报道,黄木树叶为栎属栎树, 栎叶单宁,经生物降解产生低分子 病,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应用脏腑、 机理论,以“四诊”、“八纲”为基础, 它引起耕牛中毒病是由于栎树叶含 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病因病 鼻俱凉,鼻镜汗少,肚腹微胀,粪 酚类化合物引起中毒,酚毒抑制体 将耕牛栎树叶中毒病的原因、病状、 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下降进而引起 病理变化,如精神表现、体温、呼 确定治则:益气温阳,通便逐邪。 毒流行病学检测。共检测出32份牛 的控制或根除。 病毒性腹泻病毒阳性样品,平均阳 1.充分认识和重视BVD/MD对 和敏感的诊断试剂,尽快研制出符 合我国疫情特点的抗原谱广、应用 效果良好的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3.实施疫苗免疫为主的综合 性率为25.2%(47/186),其中牛病 畜牧业的危害。现阶段,我国动物 毒性腹泻病毒阳性样品经RT—PCR 疫病防控部门和基层养殖户对该病 分型鉴定,均属于1a或1b亚型。 的危害缺乏了解和认识,防疫意识 控制措施。国内外防控经验表明, 鉴于我国目前牛饲养模式存 对于该病的防制,我国目前尚无 淡薄。而有效的防制该病必须认识 疫苗是防制该病的有效手段之 商品化诊断试剂盒和疫苗。近些年 到该病的危害及基本防疫措施,特 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开 展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诊断试剂和 一,别是行业主管部门应做好该病的宣 在牛群分布广泛、牛只数量较大 传使养殖户了解该病的危害。欧盟 和BVD感染率较高的现状,我国 很多国家通过政府组织和实施该病 应借鉴美国BVD/MD控制策略, 扑灭和根除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采取以疫苗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 办法,可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实 施BVD根除计划。 疫苗的研究,进展良好。 五.我圜BVD防制对策与建议 极大的降低了该病对养牛业的危害。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 大,我国对BVD/MD的防控应借鉴 国际有效经验,根据不同地区饲养 化、针对性的防控政策,达到疫病 2.加强监测,做好技术和物资 储备。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做好我国BVDV毒株库构建工作, 参考文献(略) 特点,围绕其控制和根除制定差异 掌握我国BVDV毒株流行和遗传背 景,研究出与国际接轨的简便快速 投稿信箱sydk2007@263.net I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