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职场心理学第1章

来源:二三娱乐
第1章 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

能根据着装看性格,能透过表情看内心,还能凭着喜好看思想……这不是特异功能是什么?这不是周易玄学是什么?

这些疑问都是普通人对心理学的第一反应或基本印象,但心理学真的像大家口传身授的那样神秘莫测、无法参透吗?隔着那层神秘的面纱,人们好奇却又不敢随意靠近。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揭开那层混淆视听的面纱吧!

生活中的心理学——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为什么罗密欧会喜欢朱丽叶?为什么《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感动了全世界?为什么无论开会还是上自习人们都喜欢坐靠边的椅子?为什么男人更喜欢蓝色,女人更喜欢粉色?为什么看起来北方人比南方人怕冷?这些看起来没有章法可循的“瞎”问题,原来在心理学中都能找到答案。不用吃惊,心理学和你的关系就是这么密切!

要了解心理学,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简而言之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一词来自希腊文,本义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直到19世纪初,在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号召下,心理学才作为独立学科首次存在。对心理学入门,我们要了解一下哪些大师曾对推动心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眼看到的信息在心脏转化为心理。 (2)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理独立于肉体存在。

(3)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尝试用科学的实验办法来研究人们的心理,这是心理学的重大转折,他也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4)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类行为的背后有一种叫做无意识的东西。精神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心理构成和进行心理治疗。他的研究不只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医学,甚至对艺术等其他领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对老师无意识的部分进行了独创性的解释,创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6)阿德勒创造出实践性个人心理学,有关帮助孩子自立、发展社会性的方法、以及老年精神护理等方法,至今还得到广泛的应用。

停!专业的介绍到这里为止好了,即使你对繁冗复杂的各大学派没有兴趣,也嫩成为聊天吹牛的好谈资。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了解心理学的三大分支:

(1)实验心理学,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做研究。别小看这些专业人士的工作,如果没有专门的实验和数据,很多心理效应就成了空口无凭。

(2)应用心理学,直接把研究结果和心理理论应用到日常情境中来解决实际问题。心理学的定律、效应都能为我们所用,而且范围挺宽,商界、政府、教育都有用武之地。

(3)临床心理学是对心理疾病的研究、诊断和治疗。心理是人的巨大宝库,它的功能强大且无所不在,有人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心理支配人的一切行为,你的一举一动都能从心理角度得到合理解释。有的时候,你会无意识地做出某种举动,但无意识也是一种心理。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泄气:心理学看起来好麻烦啊,学习它又有什么好处呢?谁都需要掌握一些心理学常识,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更是如此。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的小心理,有的时候能帮你解决大问题。

(1)能帮我们找到幸福感。人们的失望多是来自对现实的不满,形形色色的“不公平”和“潜规则”,会一点点地磨掉了人们感知幸福的能力。与其继续活在沮丧和愤怒中,不如让心理学帮我们解开心中的疙瘩,重新找掉昔日的幸福感。

(2)让我们有更好的发展。你的智商ok,你的情商用来处理职场里的勾心斗角、心怀叵测,还够用吗?有的人明明技高一筹,为什么升职加薪总是比别人慢一步?有的人朋友挺多,为什么就是跟同事处不来?如果你有以上烦恼,稍微学点心理学就能帮你“化险为夷”,让你在职场不再孤军奋战。

(3)减少我们犯错误的频率。你是不是擅长在人多的场合说错话?是不是经常因为小疏忽费力不讨好还得罪人?是不是设定的目标总也达不到?是不是习惯性地半途而废?生活中,我们为什么总是犯一些莫名其妙的低级错误?没关系,你的这些错误,心理学的教材上早已记录地清清楚楚,如何破解早有章法。

(4)找到完美的爱情。我不是在开玩笑,如果你早一点接触心理学,说不定已经抱得美人归或是觅得有情郎了!恋爱中的男女玩一下小戏法,不仅不会影响你们的感情,反而更容易相互了解。掌握爱情中的心理问题,会使你的爱情甜蜜、美满。

透过表情看心态,透过行径看内在,这一个个心理小常识能帮你了解他人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行动、如何感受。在参透他人行为举止意图的同时,你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到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天空更宽了,工作和生活更有意义了,和朋友的关系更好了,和同事的相处更融洽了。不知不觉,刚进入社会的忐忑消失了,刚上班的惊慌不见了。也许不接触心理学,这些你也能做到,但需要花更长的时间,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但如果借鉴前人的经验能让我们更迅速地解决当前问题,为什么不呢?

莎士比亚和卡梅隆——两个心理学大师

如果我说莎士比亚和詹姆斯·卡梅隆都是心理学大师,可能你的第一反应是我在开玩笑。明明一个是诗人,一个是电影导演,虽然都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但硬说他们是心理学专家,也太不靠谱了吧?

真的不靠谱吗?其实,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卡梅隆电影中的杰克和罗丝,都是爱情心理学的典型案例。如果不是心理学大师,很难想象他们能将恋人的心理了解得这么透彻。

罗密欧和朱丽叶虽然相爱,但由于家庭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所有人的阻拦,但压力并没有让他们分手,他们的爱情反而越来越炽热,直到走上殉情的不归路。这种现在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出现干扰恋人的外在力量时,恋人之间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会因此更牢固。

这是著名心理学家在对爱情进行科学研究时发现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父母或长辈干涉儿女的情感,恋人的爱情会变得更深。这种现象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的逆反心理,越得不到的东西便越珍贵。

有心理学家调查了91对夫妇和41对恋人。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恋人相爱越深。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

这种感觉,就像孩子如果得不到想要的糖果,便会大哭大闹,似乎经过斗争得到的糖果会更加香甜,就是这个道理,只不过这种现象在爱情中会更加明显。从心理上说,每个人都有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能够独立自主,不愿成为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由别人帮我们做出选择,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反对,尤其当别人做出我们心底并不赞成的意见时,心理抗拒会更加直接和明显: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更加喜欢被迫失去的事物。于是,当家族要求罗密欧和朱丽叶相互放弃彼此的时候,由于心理抗拒,他们反而更加无法割舍彼此,增加了对恋

人的喜欢程度。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在莎翁为我们营造的美妙故事中,在我们身边,类似的剧情每天都在上演。

隔壁的志明爱上了村里的春娇,可惜情投意合的年轻人,一个是村长的儿子,一个是洗衣工的女儿,家人拼命反对,两人却死命相爱。家人的阻挠越强烈,两人的恋情越大胆,发展到最后,离家出走也上演了,“自杀殉情”也试过了。

故事中爱得炽烈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没有得到完美结局,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的情侣也很少以喜剧收场的。被这种效应左右的情侣很少能走到最后,因为当阻挠的压力慢慢退却,爱情似乎也会随之降温。最终走到一起的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却发现似乎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好,连凑合着容忍都没办法继续生活,只好黯然分手。莎翁不愿美好的主角以分手收场,并以殉情的方式让他们的恋情戛然而止,现实生活中的志明和春娇倒是真的结婚了,但婚后的两人却发现激情退却后,两人根本没有共同语言,在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中,争吵在一天天升级。

哈!原来经典的爱情故事却有这样的心理学解释,相信一定粉碎了不少痴男怨女的“玻璃心”。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让人唏嘘,那《泰坦尼克号》的爱情就是完美的吗?发生在豪华巨轮上的爱情,简直可以说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升级版。

当穷小子遇到上流社会的千金小姐,杰克身无分文,罗丝却有保守的家庭和未婚夫,当这些都变成阻挠两人相爱的障碍时,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正式发挥作用。而当他们身处特定的环境——巨轮上,爱情迸发出来的火花更是吓人。这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特定环境版”——泰坦尼克效应。

叛逆的爱情不是不美好,只是太短暂,也会让你伤痕累累。如果这段内容没有白看,相信你也能从中获得一点启示。自由恋爱固然值得称道,但长辈的反对肯定也有他们的道理。不妨在尊重的基础上同父母做进一步沟通,真爱是建立在支持、祝福基础上的真情流露,而不是建立在逆反、抗拒的基础上的一意孤行。

如果你仍在幻想能得到一段冲破世俗偏见的完美情缘,不好意思,打碎了你的美梦。但这种美梦又必须被打碎,因为只有活在现实,生活才会赐给你真正美满的感情。心理学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个稀松平常又妙趣横生的小道理,爱情也不例外。

眼见为实——看到的也未必是真相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是在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闻,眼睛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但真的是这样吗?在很多时候,目之所及也未必真实。

明明是美丽盛放的花朵,你嘴上偏偏说没什么好看;明明是感人的电影,看到别人热泪盈眶你却嗤之以鼻;明明是自己的喜欢的人,你却故意冷落,面对不喜欢的人反而热情相待。这样形形色色的“南辕北辙”,都是你的外在表现背叛了你的心。这就说明,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视觉并不完全可靠,亲眼所见也未必完全真实。

孔子的学生颜回在煮粥的时候,发现有脏东西掉进锅里了,就连忙用汤勺捞起来正想倒掉,突然又想到一粥一饭都来自不易,于是就把它吃了。正好,孔子走进厨房看到颜回吃东西的场景,就以为他正在偷东西吃,把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经过颜回解释,孔子才明白原来自己冤枉徒弟了。

连孔圣人都容易犯“眼见未必为实”的错误,更何况我等凡人。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物质世界的表面现象,所以能捕捉到的信息未必是正确的信息。人的视野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局部或部分,再加上人们的表现也不总是内心的反映,你所看见的很多都是假象。不只视觉,有时候其他感觉也会欺骗你。

惠含最近总是加班,导致疲劳过度,身体严重透支。累的不仅是身心,她居然发现耳边

总是嗡嗡在响,好像经常有人在跟她窃窃私语,三不五时她还答应一下,吓得同事以为她是不是有些“神经错乱”。

没错,惠含出现的生理现象就是幻听。现实环境中根本没有这种声音,但出现幻听的人却坚信自己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些响动。出现幻听状况的人大多是身体出了问题,要么疲劳过度,要么精神进展。幻听是大脑对信号错误加工的结果,我们生活在满是声音刺激的世界,正常人对不同声音都能给予合理的加工,幻听者却错误地揭示了这些声音。惠含对声音世界进行了主观改造和加工,让声音的刺激和过去的记忆产生混淆,导致真实世界混乱,也就不足为奇。

惠含出现了幻听没放在心上,继续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同事劝她先歇两天,她放不下工作,仍然没日没夜地干。在疲劳程度不减的情况下,她的幻听没有消失,身体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奇怪的现象。最近,她总觉得手机在震动,但手机铃声的设置并不是震动。那种随时可能出现的“吱吱”的感觉,就像小虫子爬满了全身。她开始害怕了,不知道是耳朵出现了问题,还是其他部分出了毛病。

当人的心理高度紧张时,不仅会影响她的情绪,甚至会危及她的生理。放任感觉的失调,有些人可能会自动痊愈,但有些人情况会更加严重。在这些情况下出现的听觉和触觉,怎么可能真实?

高山是一家证券公司的经理,他享受高薪,坐拥豪宅好车,遇到谁都是彬彬有礼地点头微笑。在他的贪污罪行被抖出来之前,谁都没想到平日斯文有礼的人,竟然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他因职务之便偷走了客户高达上千万的巨款,下属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太难以置信了!

街边拾破烂的老头一年到头只有两身衣服,春夏一套,秋冬第二套。按照常理,他应该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穷生活,但他十年如一日地支持山区小孩上学,累计捐出的金额高达十几万,让几百个孩子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俗话说:画皮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们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希望别人看见的一面,对不希望大家知道的自己则是能隐藏就隐藏。看到证券经理,人们会觉得他一定是人中龙凤,看到捡破烂的老人,人们往往觉得他生活穷困,当真实与判断截然相反时,人们才会回过头来想想: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正常的判断。就像是本节开始说:有的男人不希望因为喜欢花被人认为是“娘娘腔”,所以隐藏了他真实想法,表现出来的是对花的厌恶;有的人不希望自己脆弱的一面被别人看到,便拼命地装坚强、装硬汉,坚定地执行 “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有的人明明对某个姑娘心存好感,但非要隐瞒心中所想,想要对她好偏偏对她坏。

有的人“表里不一”,有的人“离经叛道”,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有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有社会期待的制约,但更多是因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动机。你希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吗?你希望能够通过外表看清内心所想吗?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如果你希望在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妨学点心理常识“傍傍身”。

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坐靠边的椅子?

为什么无论开会还是上自习,人们总是愿意坐靠边的椅子?

小易昨天通宵看书,今天起床晚了,心急火燎地赶到自习教室还是晚了。惨了,靠边的位置都没了。唉!今天算是白来了,小易拖着书包叹着气默默地走了。

为什么小易没有抢到靠边的位置连自习都没兴趣上?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私人空间效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希望被他人介入的空间,一般人会将房间、日记和内心视为私人空间。私人空间有大有小,大体上是前后0.6~1.5米,左右1米左右。在进入青春期以后,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就会更为强烈。这个道理,凡是经历过那段时间的人都深有感触,十四五的少男少女每天都会幻想着有一个彻底的私人空间,每天都要为藏好自己的日记与父

母斗智斗勇。

付付的新家刚装修好,邀请了大批好友前来捧场。朋友们应邀前来,带着大束的鲜花和大件的礼物,但刚进门喜悦之情就被一双双的鞋套完全冲散。原来,付付强制大家套上鞋套以后,才能进她的新家。朋友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觉得受到伤害,但又不好意思翻脸离开。

付付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就是因为她把家作为自己的私人空间,认为处置权属于自己,并认为这个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她可以凭借意愿在自己的领地处理任何事情,甚至限制客人们的自由。付付希望所有的客人都能带上鞋套,但客人们觉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侵犯,因为是否选择带上鞋套也是他们的自由。当主人和客人的自由相互矛盾,一些碰撞就此发生。我们能够理解付付的心情,也能体会客人的尴尬,他们本身都没有错,谁的本意都不是让对方难堪。如果客人们能和付付相互理解,各退半步,一切也就迎刃而解。

只要是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如果有人侵入这一空间,就会自发做出种种反应,这就是私人空间效应。于是一些平时不太能够理解的行为也就迎刃而解:为什么在拥挤的公共场所,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往上看,尤其是在电梯中。

电梯是一个狭小的空间,别说保持正常的距离,很多时候你甚至要与周围的人“肌肤相亲”。在这里,人与人的私人空间出现了交集,每个人都会感到不舒服,又因为无法控制,想尽早离开又不现实,为了缓解这个不适应,抬头看数字的变化成了大家共同的选择。人们急于离开这个狭小的空间,楼层数不停变化能让我们感到电梯在移动,就像是正在想着成功靠近,从而缓解焦急的心理。

地铁里人们也会采取相同的模式。在拥挤的地铁中,人们总是会选择靠边的位置坐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采取相同的行动,但应该没几个人会思考为什么大家下意识的行为都类似。靠边的座椅,只有一边能与陌生人接触,起码还能为你保留一边的私人空间,因为大多数人都保持着一样的心态:周围的人越少就越自在。

当你来到快餐店吃东西,是不是无论店里是人满为患还是人迹稀少,你都宁愿坐在角落的位置?因为潜意识告诉你,这些边边角角的地方更能保护你的私人空间。

私人空间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个空间的尺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遇到亲近的人,你们可能亲密无间,而遇到讨厌的人,或许还没等他靠近,你就会远远跑开。

参透别人的心——神话还是特异功能?

心理学既然是研究人心的科学,那换句话说,学了心理学就能参透他人心中所想了吗?这种说法虽然有些武断,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是不可能。

楚楚非常喜欢白色,几乎所有的衣服都以白色为主,连羽绒服都不例外。无论什么季节,总是一身白得出现在众人面前,一打眼望过去,真有点像童话世界里的“白雪公主”。

只是单纯地喜欢白色这么简单吗?心理学家却从楚楚的选择看到了她的内心: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她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和爱慕,有点爱钻牛角尖,但内心却比较落寞。

别看老张穿西装打领带,平时戴着金丝眼镜,但喜欢听的却是摇滚乐。每个人在知道他的音乐类型后,都表示不能理解。

其实,喜欢摇滚乐跟平时的为人处事完全是不同的概念。这一类型的人,喜欢和志同道合的人交往,虽然外表坚强,其实内心害怕孤单和寂寞。他们多是对社会规则不满,有些愤世嫉俗。在强悍的外表下的他们,时常感到迷茫和不安,需要有人支撑他们找到已经丧失或正在丧失的自我。

杨慧一把年纪了,喜欢看的书却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漫画。面对别人的不解,他却不以为

然。

这只是个人的行为方式和阅读喜好,在旁人看来只是觉得不可理解,心理学家们却有他们自己的认识:这类人一般玩性比较重,喜欢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性格大多活拨开朗,但责任心不强,生活态度比较随便,因为没有压力,他们活得开心活得轻松。

人的心理需要琢磨,为人处事更需要修炼,靠着处处留心、细心观察,你完全可以一眼看穿他人真正的想法。社交高手不外是比他人多长了一个心眼,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这些社交高手将看穿人心简单归纳成四个步骤:

1.长相外貌看内心

相由心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或喜或悲的心态,都能从表情细微的变化中得以体现。外貌不仅代表一个人的形象,还能传递出一个人的精神、感情,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心理和性格特点。通过人的表情,人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心理世界和真实信息。如果能抓住对方表情的每一个细微的不同,相信能看透人心,就不是难事。

2.服装喜好看性格 人的外表体征不能改变,但随着心情的不同却能选择不同款式、不同颜色的服装配饰来反映当天的心情。所谓观衣知其人,想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观察他当天的衣着打扮,绝对是很好的突破口。对待喜欢穿红和喜欢穿黑的人,当然不能一视同仁,等而视之。

3.一言一词漏天机

语言是最直接的沟通工具,一个人的谈吐绝对是体现智力、才智,反映性格的好载体。有人性格直接,想什么就说什么;有人心思缜密,说话喜欢绕弯子;有人性格火爆,得罪人也无所谓。通过讲话的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大致摸清对方的性格特点;而通过对说话语调、语速、声调、语气等方面的留意,更可以猜透对方此时的心态和情绪。

4.举手投足见风范

每个人一举一动的背后都蕴藏着大量的信息。人有时候会说谎,但频繁地眨眼、额头冒汗、手心发凉都在告诉外界此时他是多么得紧张。语言好控制,身体语言却在不断地泄密,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辨识人心的最好证据。

其实,这些看透人心的神奇方法不过是心理常识的普及应用。心理学就像读心术,能透过人的外在表现、衣着喜好看出他人的心理活动,是认识自己、看透别人、看透人性的学问。

当然心理学可以带给人们这么大的好处,但千万不要将心理学当成神话,心理学只是一门研究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人们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从而得出的适用于人类的一般规律。既然是对规律的总结,只要稍加留心,就能为我所用,也就为人们学习掌握心理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年轻人为什么要学点心理学?二十郎当岁,刚走出象牙塔,要经验没经验,要门路没门路,涉世不深的你在人群中,是不是总是沉默寡言,想和大家打成一片,却总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人人都在谈恋爱,为什么自己的恋情总是无疾而终,明年的光棍节还要自己过吗?明明一起进入公司,为什么同事升职加薪总是比自己快,难道自己真的不如他吗?

年轻人初入社会,容易遇到机遇,也容易碰到困难,但因为没有为人处世的经验,在困难和机遇面前,总是无所适从。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心理学知识,就会受益良多。它能帮你看清事物的本质,了解自己的情绪,读懂他人的内心。说得再夸张一点,事业有成、抱得美人归也不再是梦。

刚参加工作,拥有了全新社会身份的新鲜人,面对竞争激烈难免心生胆怯,工作压力和情感压力,常常让人透不过气来。年轻人要兼顾自身发展,还要处理事业和情感的冲突,一切矛盾,都能在心理学中找到解决的妙法,帮你顺利实现人生的飞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