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设计方法论

来源:二三娱乐


设计方法论,是选择“设计方法”的“方法”。“设计方法论”的目的:“寻路”—引领我们认识“事物”的观念、方法;“入门”—如何构建“新事物”的概念、方法;“脉络”—必须与其他设计课程互为补充,以形成整个教学体系的“框架结构”。

所谓“问题”,是指设计各要素交织在一起时产生的关系或矛盾。这就要通过灵活运用知识技巧、积累造型经验、总结设计规律的“实践”,使观察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归纳问题到联想一创造的全过程中掌握“评价”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以解决问题的模式来构筑的,就是所谓“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这种“实事求是”,以“目标”为“方向”,以研究影响“目标”实现的“外部因素”为“结构”,以建立“目标系统”作为“定位”和“评价”的依据,然后选择、组织、整合“内部因素”,最终形成“设计方案”

在产品设计中,竞品分析是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做竞品分析本身并不难,网络上到处都是可以参考的模板,但是怎么从这个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最有效的关键信息、为后续的业务决策/设计工作带来较大参考价值,而不是产出一份看上去详实全面却是花瓶报告,仍然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今天这篇文章参考张在旺老师的《有效竞品分析》一书,从流程、工具、方法等方面介绍一套系统的竞品分析方法论。

全面认识竞品分析

1. 什么是竞品分析?

《孙子兵法 谋攻》中提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很多人做的竞品分析报告,大多是围绕产品本身进行分析:功能,界面、交互设计等,

也就是对竞品「看得见」的部分进行分析。除了分析竞品「看得见」的部分,还要分析「看不见」的部分,竞品为什么这么做?竞争对手是如何做到的?竞争对手下一步会做什么?对于竞争而言,这几个问题在我们与竞争对手博弈时,反而比分析「竞品做得怎么样」更重要。竞品分析不仅是对竞争对手产品的分析,还要跳出「产品」看竞争。

2. 为什么做竞品分析?

决策支持:从产品的战略层来讲,做竞品分析可以为企业制定产品战略、布局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学习借鉴:从产品的战术层来说,做产品设计时,需要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取长补短,特别是要关注产品的功能与用户的体验设计方面。

预警避险:比如政策变化、新技术的出现、颠覆性的替代品。

竞品分析的6个步骤

用一篇干货,帮你完整掌握这套系统的竞品分析方法论

1. 明确目标-以终为始

在开始做竞品分析时就要明确目标、考虑输出成果。在开始动手之前,就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为哪个产品做竞品分析?该产品目前处于哪个阶段?当前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什么?做竞品分析的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输出成果是什么?

2. 选择竞品-精挑细选

先把竞品做一个分类,再初选——然后精选出适合的竞品。

直接竞品——品牌竞品。间接竞品——品类竞品。替代品——时间竞争者、预算竞争者、跨界杀手。参照品——没有竞争关系但值得你借鉴的产品。

3. 确定分析维度-多维视角

产品视角:产品视角是从影响一个产品成败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功能、用户体验设计、团队背景、技术、市场推广、战略定位、用户情况、盈利模式、布局规划。

用户视角:用户视角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看用户在选择产品时会关注哪些方面。比如:价格、可获得性、包装、性能、易用性、保险性、生命周期成本、社会接受程度。

4. 收集竞品信息-网罗天下

竞品信息来源可以按照获取方式分为竞品官方公开资料、第三方渠道、自己动手收集的第一手资料。

官方公开资料:官网、官方微博、公众号、媒体报道、CEO 访谈、产品文档、用户论坛、客服热线、用户交流群、产品发布会、公司财报、财报解读、招聘广告、内部出版物。

第三方渠道:行业媒体、行业协会、线下行业峰会、第三方测评机构、第三方数据库、合作伙伴、搜索引擎、专利机构、政府部门统计资料、案例研究和论文。

自己动手:实地考察、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反向工程。

5. 信息整理与分析-抽丝剥茧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竞品信息后,要对收集到的原始信息做初步的处理,进行分类筛选组合及信息准确度的评级。再根据确定的分析维度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深入的分析。

6. 总结报告-价值驱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竞品分析的总结和结论要围绕竞品分析的目标去写,这样才不会失去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