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来源:二三娱乐
南安一中2017届高二上学期生物考试

生物科试卷

本试卷考试内容为:必修2第七章~必修3第四章。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英语科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1-20题,每小题1分,21-3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正常,机体不一定能进行所有正常的生命活动

B.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 C.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之为稳态 D.生物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2.20世纪初,美国从印度引进大陆棉,由于检疫存在问题,使印度棉铃虫流入美国,下列关

于这一问题的预测,不正确的是( ) A.短时间内,印度棉铃虫和美国棉铃虫是两个种群 B.长时间后,美国棉铃虫可形成一个新物种 C.现在的美国棉铃虫和印度棉铃虫可自由交配

D.现在的美国棉铃虫和印度棉铃虫可能交配成功,但不一定能繁殖

3.肉毒杆菌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

麻痹肌肉的作用。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以达到除皱效果。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 ( )

A.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 B.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C.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 D.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

4.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

- 1 -

A.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内液 Ⅳ组织液 B.Ⅰ突触 Ⅱ突触前膜 Ⅲ突触后膜 Ⅳ突触小泡 C.Ⅰ病毒 ⅡRNA病毒 ⅢDNA病毒 ⅣHIV D.Ⅰ免疫 Ⅱ特异性免疫 Ⅲ非特异性免疫 Ⅳ细胞免疫 5.下列关于人体的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

B.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B细胞和浆细胞都有识别作用

6.右图所示为体液免疫示意图,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乙可以分泌淋巴因子,抗体是由丁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到细胞的病毒 D.在二次免疫反应中,丙发挥了重要作用 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激素,因而不能生长 B.鲜花切离花株后及时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可以延长保鲜期 C.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生根 D.生产啤酒时用脱落酸处理大麦,可降低生产成本 8.突触小体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

A.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B.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9.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

①动物因为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 2 -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进化的必要条件 C.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11.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

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将呈现“J”型增长 D.d12.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成分(mmol/L) Na ① ② ③ +K +Ca 2.5 2+Mg 1.5 1.0 10.35 +

2+Cl 103.3 114.0 25 -有机酸 蛋白质 6.0 7.5 — 16.0 1.0 47 142 5.0 147 4.0 1.25 10 140 2.5 A.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13.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

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161只 B.大于161只 C.小于81只 D.大于81只

14.右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

腺体名称, A、B 代表激素名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下丘脑

B.人体通过反馈调节来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C.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 D.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导致激素A、B含量也增加

15.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2

- 3 -

A.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16.某种蚊子具有杀虫剂(如DDT)抗性基因R和R,它们互为等

位基因。下图表示某地1965年开始喷洒杀虫剂DDT,1968年停止喷药后,单位空间内三种基因型蚊子的个体数量。据图可推断( )

A.在1967—1968年间,基因型为RR的蚊子最可能存活下来 B.自1968年停止使用DDT后,RR基因型的存活几率下降 C.1968年,R的基因频率大于R的基因频率 D.停止使用DDT后若干代后,R基因将从种群中消失 17.下列选项中的变化都会在浆细胞中发生的是( ) A.氨基酸→淋巴因子;ATP→ADP+Pi B.氨基酸→RNA聚合酶;[H]+O2→H2O

C.葡萄糖→丙酮酸→酒精;ADP+Pi→ATP D.葡萄糖→丙酮酸→CO2;染色质→染色体

18.下列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理论的是( ) A.长颈鹿最初都是短颈

B.长颈鹿在缺乏青草时,只能吃树上叶片,由于颈的经常使用而逐渐变长

C.长颈鹿的长颈必须通过长期遗传和变异,逐代选择才能形成

D.长颈鹿的长颈是由环境引起的,所以说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19.甲、乙、丙及NAA等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作用模

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丙最可能代表赤霉素和生长素 B.用NAA形成的无子果实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C.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D.甲、乙、丙在细胞中大量合成后去调节生命活动 20.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恐惧、焦虑、剧痛等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B.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C.免疫抑制剂抑制B细胞增殖能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D.CO2等气体分子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21.下列说法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R

S

RRRRS

R

S

- 4 -

①若A表示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则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 ②若A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则B可以表示呼吸频率的变化 ③若A表示血糖浓度,则B可以代表胰岛素的浓度 ④若A表示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则B可以表示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右图为下丘脑某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若此细胞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则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C.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的②、④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

23.丝瓜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将刚萌发的丝瓜种子浸泡在下列5种溶液中24小时,然后种

植。比较雄花与雌花平均数,求出性别比例如下表: 浸泡液 水(对照) 甲(赤霉素 100毫克/升) 乙(CP 100毫克/升) 丙(乙烯利 1000毫克/升) 丁(整形素 10毫克/升) 甲液、乙液等体积混合(赤霉素+CP100毫克/升) 分析上表数据,不能得到的推论是( )

A.甲液对丝瓜花性别分化影响不大 B.丙液对丝瓜花性别分化影响不大 C.丁液最有利于雄花的形成 D.甲液、乙液等体积混合利于雌花的形成 24.当麻风杆菌侵入机体,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过程,以下正确的是( ) A.处理暴露后的抗原可直接传递给B淋巴细胞 B.浆细胞识别抗原增殖、分化并分泌抗体

C.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T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 D.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功能有关

25.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

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解回答

- 5 -

雄花 21.1 4.7 7.8 19.6 33.1 3.1 雌花 3.8 4.7 6.2 3.7 1.2 7.2 雄花∶雌花比值 5.6 1.0 1.26 5.3 27.6 0.43 下面的问题:(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

B.图中A器官既能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参与体液调节,是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C.C细胞可产生抗体,其原因是C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

D.图中①②③三种物质既体现了激素间分级调节,又体现了反馈调节 26.如图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

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1950~1980年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 B.1990年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C.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48% D.变异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27.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由患

者所产生的某种抗体X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某种激素的受体Y结合,致使甲状腺细胞持

续被激发,产生高水平激素Z所致。对患者使用寡核苷酸UDP可减弱Graves病的症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激素Z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B.Y是促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C.UDP可能会抑制X的分泌 D.患者代谢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28.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

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29.正常人体处于0℃、30℃的环境中均能维持体温恒定,处于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1,

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30℃的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因此a1>a2,b1<b2

B.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C.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都会增加 D.人体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30.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

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

+

+

- 6 -

(○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

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31.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

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 B.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图中0→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

D.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32.下列过程,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 (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②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⑥ 33.关于图示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产生顶端优势的植物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h

B.用B、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则生根效果相同 C.若某植物幼苗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2f

D.若水平放置的植物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f 34.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的分析,判断正确的有(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d.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①>②

e.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35.右图是为理解某些生物学问题所建立的一个数学模型(此图仅表示变化趋势),以下对此

数学模型应用不科学的是( )

A.若x表示时间,y表示生理作用,则a、b可以分别表示生长素

- 7 -

对横放根的远地侧和近地侧的促进作用

B.若x表示喷施农药的浓度,y表示基因频率,则a、b可以分别表示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和不抗药基因频率的变化

C.若x表示外界温度,y表示耗氧量,则a为变温动物,b为恒温动物

D.若x表示进食后血糖浓度,y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胰岛素,b为胰高血糖素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1.(每空2分,共14分)鄂黄长江大桥下的湿

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 ,从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空间结构的 方向上。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2)调查核心区或近水缓冲区的芦苇种群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 。描述芦

苇种群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 型曲线。

(3)在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

(4)该地区火灾后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

通过对该物种在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请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进化

是? 。

2.(每空2分,共14分)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 8 -

(1)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研制了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这种原虫感染后会在人体内形成周期性繁殖,然后周期性释放毒素,毒素属于一种热源,可刺激了下丘脑中的 中枢,使腺体A分泌的激素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体温升高。若某人体温24小时保持38℃,这期间他体内的产热量 (大于/等于/小于)散热量。

(2)当我们大量喝水后, (结构)减少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和分泌,最终作用于靶器官 ,从而 (促进/抑制)对水分的重吸收。 (3)饭后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 B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促进组织细胞 ,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 调节。

3.(每空2分,共8分)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细胞裂解

性杀伤(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图2)。前者指效应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一类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效应T细胞通过表面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1)人体内的效应T细胞可以来自 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就是依靠效应T细胞来杀伤靶细胞的。

(2)图1中的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由效应T细胞产生释放到细胞外。穿孔素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K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 (流入/流出)靶细胞,最终导致靶细胞死亡。

(3)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调节Fas和FasL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使自己逃脱免疫

- 9 -

系统的清除。此时,肿瘤细胞内Fas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是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某些糖尿病患者是在感染了某病毒后患病的。研究表明,胰岛B细胞上的一些物质分子结构与病毒上的抗原分子结构相似,在机体细胞免疫中产生的效应T细胞对胰岛B细

胞进行攻击,致其受损进而导致分泌的胰岛素减少,此种糖尿病属于 病。

4.(每空2分,共14分)图甲是横放的洋葱根尖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根尖上三个

部位的细胞结构;图乙表示一段时间后根尖的生长状况;图丙则为生长素浓度与生长状况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根尖中生长素从相对集中地分布部位转运至 (A或B或C)细胞所示的部位。在细胞C所代表的部位,生长素可通过韧皮部进行 运输。图乙中,D、E两侧生长素的浓度分别对应于图丙中的 点。 ..

(2)某同学为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月季枝条生根的影响,首先按照图一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在蒸馏水及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浸泡枝条12小时,再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扦插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图二所示。

①由图一分析可知,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应 。 ②由图二可确定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 mol/L,实验结果 (能/不能)体现两重性。

- 10 -

③进一步探究2,4-D溶液浓度对月季枝条生根的影响的最适浓度,可将以上实验称为这个实验的 。

- 11 -

南安一中2017届高二上学期生物期末考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1—20题每小题1分,21—3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DCBBB 6-10 CBDDC 11-15 DCADC 16-20 BBCDC 21-25 CBACC 26-30 DACAD 31-35 DDCCB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1.(每空2分,共14分)

(1)初生演替 水平 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 (2)样方法 S (3)随机取样 (4)没有进化,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2.(每空2分,共14分) (1)体温调节 等于

(2)下丘脑 肾小管和集合管 抑制 (3)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神经-体液 3.(每空2分,共8分)

(1)T细胞或记忆细胞 (2)流出 (3)降低 (4)自身免疫 4.(每空2分,共14分) (1)B 非极性 a、b

(2)①吸走1mL ②10-11-10-10 能 ③预实验

- 1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