瓤论视窗 ZHONGXUE J ̄OXUE CANKAO 语文教学期待源头活水 河北易县清西陵满族初级中学(074200) 陈雪元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多变性和生 基本技能。所以,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要成为教师的自觉 行动,像记者对新闻线索的敏感一样,做个有心人。其 次,要求教师要有教学资源的筛选能力。诸多的教学资 源已纳入了教师的视野,哪些是最有价值的,要经过分 类和筛选,清楚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只有这样,才能 把死教材用活用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为教学服务, 使之成为我们语文课堂的一股源头活水,让我们的语文 长性。这就要求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不 仅是语文课改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前 提。那么,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呢?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支粉笔一张嘴, 一本教案一本书”的状态。语文课枯燥乏味,学生学语 文如同啃鸡肋,师生都陷入两难的境地。那么,语文课 程的“源头活水”何在呢?就是生活,就是我们的课程资 源。其实,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的内涵已大大地丰富 了,无论是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还是国内外 的重要新闻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 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都是语文课程的源 头活水。活水来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变活了,课堂变大 了,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创新因为有了“源头活水”而创造 出新意新趣。所以说,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该高度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要理解语文资源的多样性 语文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种类也是多样 的。因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的一切要素 都是我们语文课程的资源。这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 察能力,善于从自身周围、校内校外、报刊图书、电影电 视、网络上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料,得到有利于教学的第 一手材料。还要广泛地发动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资 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积极性。其实,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 过程,也是在参与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这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要增强教师收集教学资源的意识 教学不是教书,语文学习不只是学习一本书。如果 认为教完了一册教材就算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任务那 就大错特错了。从教学内容来看,课本教学只是语文教 学的一部分;从教法上来看,也应调动一切有利于语文 教学的要素和手段,为教学服务,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克服畏难情绪,勤于开发利用 教师要不怕麻烦,不图省事,把开发课程资源当作 与教学一样重要的事情来做。要积极主动地去联系其 他教师、学校以及有关部门、社区及家庭,从中获得与语 文教学有关的一切数字、图像、文字、事例等。 四、要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观察事物的能力,会用心观察, 会用心体悟。我们的身边,对学生成长有利、对教学有 用、对实现教育目的有价值的东西可能很多。教师要用 慧眼去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资源。这是教师的一项 课堂更具有时代感,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第三,要具 有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能力。方案的设计要力求科学合 理,把这些资源用在最适当的地方,让它为教材服务、为 教学目标服务。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当今的一切有利于 教学的手段,为教学服务。传统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主 要媒介的单一素材资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从 根本上改变了课堂信息的传播方式,视频片断、数字动 画、数字音频、数字图形图片等都成为我们的教学素材。 如果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基础,能够对这些多媒体 素材进行深加工,并整合成为多媒体课件,必定会极大 地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拓展我们的教学思路,使教师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有极大的发挥余地,从而取得最大 化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师生应是互动的,学生也可参 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他们从网络等取得丰富的与课堂 相关的素材,和教师的素材互为补充。在课堂上,他们 或展示自己的资料和大家交换信息,或发表自己的观点 和其他同学交流意见,或排演节目以展示故事感染他 人,或发表演讲抒发自己的情感。总之,语文课堂,是多 元化的、丰富多彩的,不仅有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有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自主性学习,而且有研 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不仅有益而 且有趣。如果没有师生共同引来这些“源头活水”,怎么 会有如此清新靓丽的课堂?虽然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 战场,但课外的学习也不可缺少。尤其是在当前开放的 语文大课程的环境下,学生的课外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教师放弃这一领域,他的语文教学必然会失败,他 只能被称为一个教书匠。无论在课堂上下多大的工夫, 他也成为不了一个教育家。那些名言警句、诗词歌赋、 成语典故、风景名胜、民间传说、春联广告等都是我们学 生应该关注的领域。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 的全部就是语文资源的全部。 “半亩方塘”尚需那“源头活水”带来生机,我们语文 新课程更需那充足的“源头活水”——它就是语文课程 资源,也就是我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韦雄) ~n.z 63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