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刻画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小人物形象,伊丽莎白的母亲——班纳特太太便是众多小人物中一位“杰出”的代表。通过这位“愚人”,奥斯汀表达了当时英国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她自己对婚姻的成熟看法。
关键词:班纳特太太; 奥斯汀; 婚姻观
An Indispensable Role of Mrs.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Abstract:Jane Austen depicted many impressive im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Especially the image of mother——MrsBennet who was a representative in this novel. Austen revealed women' lower social status and
thought rationally about marriage by MrsBennet'S activities.
Key words: MrsBennet ; Austen ; Marriage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队班纳特太太这一角色的安排反映了女性由于经济的不独立最终导致了她们在婚姻和社会中的依附地位,折射出了奥斯汀之于现实社会的无奈与妥协,展示出了奥斯汀对女性在男性为主导社会中地位的成熟认识。
一、“愚人”班纳特太太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这是《傲慢与偏见》的著名开场白,同时也是班纳特太太崇尚的真理。
“ 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这样的一位单身汉看作自己某乙女儿理所当然的一笔财产”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在这样的一段叙述中作者暗示着就当时19世纪英国的经济环境与社会传统而言更有可能的是未婚的女子需要有钱的单身汉作为她们的合法财产。在书中不是有钱的单身汉达西与彬格莱想要娶妻,而是没钱的班纳特家与卢卡斯家的女儿们急着找丈夫。奥斯汀写出了当时社会家长们总是急于为他们的女儿赵如意郎君的心理状态。班纳特太太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儿,生平的慰藉就是访友和打听消息”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为了获得更多关于彬格莱的消息而且要取得进一步的接触,当时的家长们也是出言不逊竞争激烈。班纳特太太就是这样攻击她的对手郎格太太“她自己有两个亲侄女,她是个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女人,我瞧不起她”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班太太与卢卡斯夫人赛马车飞奔的场景也说明了当时各家忙于抢金龟婿的生活状态。这种母亲间抢婿的竞争在当时社会是非常现实与必要的。
班太太生活在19世纪当时财产继承以诸子中一人继承为主如果没有男嗣,根据当时的继承法由其他男性继承。班家没有儿子,这也是为什么班家的财产要由远亲柯林斯继承的缘故。对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班纳特一家早就愤愤不平了。所以当班纳特先生收到表侄柯林斯的来信时就没好气地对太太和女儿们说“我死了以后,这位表侄可以高兴什么时候把你们撵出这所屋子,就什么时候撵你们出去。”(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听到这话,班纳特太太立刻就叫了起来“哦,天那,听你提起这件事我就受不了;你自己的产业不能让自己孩子继承却要让别人来继承这是世界上最难堪的事。”(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她还破口大骂剥夺起码继承权的不合理。这就暗示了班纳特家女儿们暗淡的人生处境。就连柯林斯本人也对这种“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的好事在高兴之余,仍怀着一丝恻隐之心,觉得娶远房舅舅的一个女儿为妻,或许可以减少一点给他的家庭造成的损失。这更使人觉得对这种荒唐继承权的存在有多少人对之是抱以不满的,更何况是班纳特太太是经历过现实风雨的人。现实是残酷的,一屋子未出嫁的女儿,想到她们以后竟会无家可归作
1
母亲的当然要焦急,不得不为女儿们物色对象,找条通往幸福生活的出路。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女性唯一的出路就是攀一门好婚事,如何钓个金龟婿来保障女儿们的未来,如何确保她们以衣食无忧自然也就成了班纳特太太生平最关心的事了。班纳特太太这种现实世俗的解决方法小说的结局证明了其正确性。看来不学无术,智力贫乏的班纳特太太也顿生大智若愚相来。我们甚至可以戏谑地说她本来就是一位具有世俗处事智慧的预言家,料定了她女儿们的幸福归宿所以一开始她就积极地要求丈夫去拜访宾格莱。因为他符合她推崇镇里的所有要求“确确实实是个单身汉”而且“每年有四五千磅收入”。继而她一得到关于宾格莱的消息就盘算着“她要是能挑中我们一个女儿做老婆,真是女儿的福气了!”(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一切都像她希望的那样,宾格莱真就爱上她的大千金。当然班纳特太太除了臆断也为愿望的实现做出了不少贡献,当她看出宾格莱钟情于吉英,便自作聪明地为他们制造相处机会。她逼着女儿在坏天气里骑马去赴宾格莱小姐的约会,为了令她滞留在尼日斐母亲还送她到门口,高兴地说了许多预祝天气会变坏的话。她果真如愿了,吉英走了不久就下起了大雨,妹妹们都替她担忧,只有她老人家反而高兴。大雨整个黄昏都没停,吉英当然也就无法回来了。她的神机妙算令大女儿淋了雨病倒在尼日斐,对此她还很乐观而且欣慰地说“人家自会把她伺候得好好的”更为奇妙的是伊丽莎白出于手足之情赶去尼日斐照顾吉英时,创造了一个让达西近距离观察伊丽莎白的机会。达西享受着这位“漂亮女人美丽的眼睛给他带来的莫大快乐”,为促成二人幸福制造了莫大良机。班纳特太太的高明举措又为她二千金的幸福婚姻奠定了基调。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预言家”一石二鸟的计划为两段美好姻缘的成就做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一个一心想大女儿幸福所想又兼顾二女儿未来的母亲又怎能被称做“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呢?
然而“这世界总有一半的人无法理解另一半的乐趣的。”(简·奥斯汀 《爱玛》)当班纳特太太正竭力为女儿们归宿努力时,一家之主的班纳特先生正在享受着对他妻子冷嘲热讽所带来的乐趣,他完全漠视了女儿们的未来。他放任莉迪雅的幼稚行为表现出了作为一个父亲的软弱,以至于她后来和威克姆私奔差点给家庭蒙羞。在这种特别需要他拿出作为一
2
个父亲威严的关键时刻他却辜负了家人的期望。他让莉迪雅去白里屯闯祸仅仅是想要在浪博恩获得安宁。莉迪雅失踪后,班纳特先生又显出了无能的一面好在有加德纳先生和达西帮忙找到了莉迪雅挽回了局面。在需要他发挥作为一家之主的作用、承担起一位父亲的责任时他躲闪了。特别是放任性情外向、头脑糊涂的女儿这件事上显露出了他作为父亲对子女的缺乏管束与教育不足,以及他自身宁愿消极遁世也不积极阻止可能发生的灾祸的生活态度。当莉迪雅再次返家时,伊丽莎白觉得厌恶、吉英也禁不住感到惊骇、班纳特先生却是板着脸,惟有班纳特太太欢迎她回家。书中说因为至少现在她有一个结了婚的女儿至少她能抬起头来了,然而其中必然包含着母亲的宽容。假使这事并没有得到好的结局,班纳特太太终究也是会维护女儿的。倒是班纳特先生的作为不免有些虚伪。
班纳特太太为女儿们抢婿的努力当然都是通过粗俗的行为来实现的“她竭力想讨好的乘龙快婿但由于她的不 适当行为使得达西和宾格莱远远逃开,险些由于她的聒噪断送了两个女儿的美好姻缘。然而她不适当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她像伊丽莎白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视野开阔她也能用一种更加高明、精致的手段来博得她未来女儿们财产的欢心,或许两位快婿还要赞叹这位未来岳母的姿态是如何地高雅。而班纳特太太所处的社会环境未能提供给她学习的机会,无法让她以及像她一样的大多数女性进入学校学习,以致她们年纪轻轻就结了婚生养孩子每天只能围绕家庭转,即使是智力超群的女子也逐渐成了“智力贫乏,不学无术”的班纳特太太。当班纳特太太在舞会上大出其丑时伊丽莎白认为自己随时可能陪绑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伤了自己的体面所以她感觉如芒刺在背。因此班纳特太太无论是从奥斯汀本人还是从她的家人那里被一味指责为“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又缺乏教养”是有失公平的。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一家之主的不高明举措可以理所当然地被忽略,而世俗女性的虚荣、现实态度则成了她们丈夫取笑的对象快乐的来源。仅仅是因为她们不体面、不高雅又略显粗鄙的行为表现方式,并非是通过伪装在做作、高雅与学识下的精致手腕来表
3
达的。因此班纳特太太的喜怒无常、愚蠢的壮举我宁愿看作是她率真的表现,而班纳特先生的儒雅不免含着些许的虚伪。在喜气洋洋的结尾里班太太盼来除了女儿们的好归宿,还有奥斯汀的一句公道话“班纳特太太后半辈子竟因此变成了一个头脑清楚、和蔼可亲、颇有见识的女人”(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奥斯汀的描写有时看似一泓浅浅的静水,但她常常在暗中做些手脚我们一不留神就可能落入某个肤浅的陷阱。不学无术的妻子在为女儿们找依靠上比颇有学识的丈夫得心应手得多,这让我们不得不说在现实的社会中世俗教会“智力贫乏”的班纳特太太广博无限的处事哲学。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她的期望使她不得不做一位因其缺乏修养而遭人讥讽的妻子,以及一位令人不可忍受其愚蠢的母亲。这对夫妇关系的处理我们可以感到奥斯汀运用了一种优雅的讽刺来表达对班纳特先生的不满以及批判以班纳特太太为代表的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
奥斯汀对这位愚钝人物的描写,高明地揭露了当时那种还存在于家庭中的阶级歧视。不仅如此,通过班纳特太太奥斯汀表达了更多。
二、理想婚姻的世俗性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婚姻关系从而反应了她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财产与感情二者缺一不可。她这种理性的婚姻观是通过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班纳特太太、伊丽莎白表现出来的。因此班纳特太太在表现奥斯汀理性意识上是不可或缺的。
奥斯汀生活在19世纪初的英国,正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达时期经济因素几乎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当时的封建制度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由于英国特殊政治形势特权阶层——贵族阶层依然保有他们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在英国的乡村保守势力还是相当强大,在这种情况下财产收入所决定着的经济地位与家庭和血统决定着的阶级地位成了社会
4
地位的双重标准。奥斯汀本人及她所描写的班纳特家正是处在既没有尊贵血统的阶级地位又没有丰厚财产的经济地位双重不幸之中。班纳特家这几位家境虽不好但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只有三种前程:一是结婚、二是当老处女、三是成为家庭教师。大凡这样的女子除了当老处女和家庭教师外,则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出路,给自己安排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以后不致挨冻受饥。班纳特太太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通过婚姻来获得衣食无忧的,现在她更有义务要求女儿们以此获得幸福。
因此她对伊丽莎白逼婚的现象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她一向都不看好二女儿,觉得伊丽莎白相貌抵不上吉英,性子又抵不上莉迪雅,这样一个没什么优势的女儿更是亟待找个衣食保障而她女儿的行事作风却彻底违背了她所推崇的真理。难怪班纳特太太在得知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后急得大叫“丽萃小姐,让我老实告诉你吧;如果你一碰到人家求婚,就像这样拒绝,那你一生一世都休想弄到一个丈夫。瞧你爸爸去世以后,还有谁来养你。我是养不活你的,事先得跟你声明。从今天起,我跟你一刀两断。”(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威胁要断绝母女关系,责备女儿不明智断送了自己的一条后路。班纳特太太认为以柯林斯在金钱方面的条件而言可以保障伊丽莎白的安定温暖生活,放弃这样一棵“摇钱树”是一种无理取闹。
可是风雅机智的伊丽莎白所追求的婚姻是一种完美和谐的婚姻,她认为理想的婚姻是以男女双方感情为基础的纯粹为了金钱而结婚是错误的。通过伊丽莎白,奥斯汀表达了对理想婚姻的憧憬。以她自己真实的感情为例,她与年轻律师汤姆弗勒内斯相爱而拒绝了富家子弟的求婚已说明她对世俗的鄙夷和思想的开放及对爱情的追求。她笔下的伊丽莎白便是她自己的化身。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伊丽莎白与达西牵手最终获得了幸福而奥斯汀本人情感的发展却使她最终孤身一人。两人结局为何截然不同呢?是经济地位的差别造成的。因为伊丽莎白的婚姻最终也是堕入了资产阶级社会现实婚姻的俗套之中只不过她的婚姻历程更显精致、浪漫、复杂罢了。当她在达西的庄园溜达时她深有感慨地说“在彭伯利庄园
5
当个女主人真实了不起,其乐无穷啊!”而当她看到“园中千姿百态的秀色胜景”,“精美的房间时她一直想着”“我本来可以成为这庄园的女主人的” “这些房间也许早就让我来熟了”。(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可见伊丽莎白也并不排斥资本主义的物质本质,而且在她姐姐简问起她什么时候喜欢上达西时,她也如实说:“应该是从看到他那美丽的花园算起”。(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是达西那豪华的庄园、丰厚的财产使伊丽莎白在对他有好感的基础上发展到深爱他的,假使仅仅是她自己爱达西,假如是纯粹的爱情,伊丽莎白决不敢那样干脆地答应达西的第二次求婚的,虽然那时候伊丽莎白已经深爱着达西,但是达西的丰厚的财产给了她答应的勇气,是达西的丰厚的财产使她能安心地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所以当班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竟然把顶阔气有顶傲慢的达西弄到手时不由得惊喜交加,伊丽莎白精致高明的实践超出了她母亲最奢侈的企望,但归根与班纳特太太的婚姻观并无原则分歧而是平行的。她的作法也只是遵从当时社会普遍的婚姻法则罢了。我们也不难想象,等她自己做了母亲之后只要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与期望没有发生变化,没准她也是一位新的改进型的班纳特太太了。
通过对伊丽莎白婚姻的描写。奥斯汀把这一正面主人公的言行也多少地置入了被嘲笑的位置上,强调了班纳特太太世俗态度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奥斯汀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了一次轻微的嘲讽,或者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自嘲。
奥斯汀与汤姆的爱情无法得到家庭的支持,迫于经济压力两人分开但真挚的感情让两人决定私奔,在私奔途中奥斯汀显出了她的理性最终回到了父母身边。奥斯汀笔下的达西既有家庭的背景又有雄厚的家财,这样一桩婚事班纳特太太自然不会反对而反观汤姆则一无所有,正是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才造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就是理想之于现实的妥协。奥斯汀这样一位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女子也不能摆脱现实的影响,可见经济基础是何等重要。伊丽莎白有感情的基础又有了财产的保障最终获得了幸福而奥斯汀本人有了感情缺少了金钱最终被迫选择了独身。在当时的社会即意味着她失去了最后一条体面的“退路”年仅43
6
岁便去世了。这位伟大的作家在爱情上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如果她遵照班纳特太太所推崇的真理,我想命运也不该如此吧!伊丽莎白幸福的归宿难道不是对她自己某种程度的嘲笑吗?也许她也正如笔下的伊丽莎白一样爱打趣偶尔笑笑别人也笑笑自己,或也佯装一下班纳特太太。
班纳特太太的世俗婚姻观在伊丽莎白美好结局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班纳特太太世俗婚姻观与伊丽莎白感情至上婚姻观的完美结合极好地诠释了奥斯汀憧憬的理想婚姻状态。缺少了班纳特太太《傲慢与偏见》的主题将是片面的,缺少了班纳特太太便成就不了这位闪耀着理性光芒的伟大作家。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2]简·奥斯汀.爱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3]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