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水浒》中的打虎英雄是谁,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武松。那为什么不是连杀四虎的李逵呢?亦或是有着绰号“打虎将”的李忠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李逵杀四虎的情节缺少具体的描写,李忠根本就没打过虎,而武松打虎的情节描绘得具体生动、精彩异常。所以武松是当之无愧的打虎英雄。
记叙文无论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要写的具体生动,有血有肉,只有这样才能形象感人,使人爱读。 写人
写人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语言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这样人物的性格就突出了,就写活了。
原文
我有一个好妈妈,慈祥的脸上永远带着和谐的笑容。因为小时候家里穷,她没有念过多少书,所以总是一个劲地督促我们好好学习,并在生活上、学习上对我百般照顾,无微不至,处处体现了伟大的母爱。
分析
如果后面还有具体的描写,这段话作为开头,当然可以,但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仅仅用“百般照顾”“无微不至”“伟大的母爱”这些空洞的话语,能说明母亲就是个好妈妈吗?
修改
不知什么声音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睁开眼睛一看,厨房里的灯已经亮了,不时传来锅碗的轻响。我伸手拿过桌上的闹钟,借着从厨房里映过来的亮光看了看,还不到五点。今天是星期天,妈妈还和往常一样,起得这么早。
我翻过身,细听厨房里的声响。“哗------”,这是妈妈轻轻地舀水;“哧-----扑”,这是妈妈在开煤气炉。在静静的清晨,这声音是那样的清晰,又是那样的熟悉。
点评
作者用醒来的所见、所闻,具体地写出了妈妈每天起早做饭的情景。这真实、具体、生动、形象的记叙比起对“妈妈”“任劳任怨、辛苦劳作”的空洞赞叹,不知要强多少倍。 记事
要把一件事写得具体,这就要抓住重点详写,要浓墨重彩,要精雕细刻,不能只用那些抽象的语言。
原文
联欢会开得太热烈了,太丰富,太激动人心了!悦耳的歌声,翩翩的舞姿,还有增长才智的文学知识抢答,从下午2点一直进行到8点,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分析 “热烈”“激动人心”只有通过事件表现出来,才是成功的记事。 修改
“水,水落石出。” “出,出其不意” “发,发扬光大”
1
“大,大义凌然”
“然,然„„”这下可把周皓难住了,只见她双眉紧锁,在极力思考。 “请周皓表演节目!”班主任曹老师话音刚落“哗„„”掌声雷动,周浩落落大方地走上台,放开歌喉唱起来。那歌声时而委婉低沉,时而高亢嘹亮。同学们一个个听得入了迷,有的手在腿上打着节拍,低声跟着哼唱起来;有的停止了吃东西,脸上一副陶醉的神情。前排的同学挺直了腰板,伸长了脖子,目不转睛盯着看;后排的同学一个个站了起来,有的甚至站到了板凳上。一曲终了,赞许的掌声在教室久久回荡。
联欢会又进行下一个节目。 “现在,我把某个同学的面貌描绘一下,请同学们说出这人谁。”主持人说道:“白皙的皮肤,眼睛虽不大,可炯炯有神,剪着一个游泳头,一副运动员的样子。”
同学们你瞧瞧我,我望望你,突然,不知哪位同学说:“是王玉兰!”顿时,几十道眼光一下子集中到王玉兰身上,既而大家又摇头否认,不对,王玉兰梳着两条小辫子,那是谁呢?几十道眼光像是几十盏探照灯,四处扫射着。
当我的目光一遇到身旁的程兰时,我就像是得了宝贝似的心头一热,脱口而出:“是程兰!”在座的人异口同声欢呼:“对!是程兰!”
笑声、掌声久久不息,程兰难为情地涨红了脸,而我因为是第一个说对的,所以得到了一颗巧克力的奖励。这真是在甜甜蜜蜜、欢声笑语中长知识啊!
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抓住了一些关键性的细节,重点突出,具体形象,写得有声有色。
写景状物
原文
说起假山,便想起了苏州的狮子林,狮子林里那些天然岩石构成的狮子神情姿态,极为逼真,一个个栩栩如生。更妙的是,在山底或山腰,连着一个又一个洞,一层层,一叠叠,钻来穿去,妙趣横生。
分析
“栩栩如生”是概括性的语言,文章缺少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无法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修改
说起假山,便想起了苏州的狮子林。狮子林里那些天然岩石构成的狮子神情姿态,极为逼真。有的呲牙咧嘴,昂首长啸;有的瞪着两眼,威风凛凛;有的闭目养神,无精打采„„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它们组成一个个高耸的假山,从山脚到山顶沿路怪石嶙峋,迂回曲折。有时你看得见山上游客的眉目,也听得见他们的谈笑,可就是没法登山。等到你好不容易登上山巅,才会发现,竟有好几条石路可达山顶。更妙的是,在山底或山腰,连着一个又一个洞,一层层,一叠叠,钻来穿去,妙趣横生。
综上所诉,运用好细节描写,文章就会形象生动。写人如见其人,写事如耳闻目睹,写景如临其境,下面介绍几种写好细节的方法。 1、 选择典型,以一当十
少一些评语式的介绍,多一些典型的细节加工。 原文
2
爸爸平生无嗜好,唯一所爱者酒。星期天,节假日,几个朋友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神聊,然后喝酒,爸爸每喝必醉,常常闹出笑话,甚至误事。
改文
爸爸平生无嗜好,唯一所爱者酒。星期天,节假日,几个朋友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神聊,然后喝酒,爸爸每喝必醉,常常闹出笑话,甚至误事。一个星期天朋友聚会,先打麻将后喝酒,喝得酩酊大醉。那天晚上他坐班,上自习的铃声响起,他匆匆直奔教室,抓起黑板擦往讲台上猛拍,嘴里嚷道:“白皮!”闹得学生们好几个星期见他都叫“白皮”。
点评
改文抓住拿起黑板檫当白皮的细节加以描写,典型生动,十分传神地刻画了父亲贪杯的形象,读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2、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如果细节是一个动作过程,可以将其分解成一连串细微动作,运用最为精炼传神的句子、最为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来表达人物的精神面貌。
原文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呀!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
改文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感觉到她得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抚摸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
点评
原文用“愣愣”一词来摹画妈妈的眼神后,总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小作者没在最能体现母爱的“眼神”上停留,没有形成叙事的高潮,文章的感染力就不是很强。改文将妈妈看我那一动作进行了分解,用一个慢镜头将妈妈看我的那一瞬间延长,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细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妈妈的目光从从我的头发上移向我的眉毛,我的眼,并用细腻的心去揣摩妈妈的心理,这样便把母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3、 分解画面,简笔描摹
分解细节是准确传神地描写人物的重要手段,如果细节是一个静态的画面,我们可以运用白描的手法对表现人物的细节进行分解,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点进行简笔描摹。
原文
外面北风呼啸,风雪满天。晚上,父亲从风雪中匆匆归来。昏黄的灯光下,他仿佛是一尊未完成的泥塑,任你是再无情的人,看了也要顿生怜惜之情的。
改文
外面北风呼啸,风雪满天。晚上,父亲从风雪中匆匆归来。昏黄的灯光下,他仿佛是一尊未完成的泥塑,头发和眉毛上的土被雪润得湿湿的,过去曾湛蓝的中山服,现在已经褪色得不成样子了,而且被里面的棉袄撑得鼓鼓的,雪在鞋的
3
边沿上开始消融,连同泥土一块儿渗透到地下,留下两个鞋底形状的泥圈儿。
改文
原文写父亲从风雪中归来,只有一句“未完成的泥塑”,比喻虽然形象,却过于简单。改文抓住泥塑的细节进行分解,描写被雪润湿的头发和眉毛,被棉袄撑得鼓鼓的已经严重褪色得中山服,以及沾满积雪的鞋子。更妙的是:还进一步分解到了父亲鞋子“边沿儿”开始融化的雪,地下印下“两个鞋底形状的泥圈儿”,呈现出强烈的现场感,准确传神地表现了父亲雪夜晚归的艰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原文
我战战兢兢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他夸奖我说:“说得非常好!”并且向我递过一个咱学的眼神。这眼神,让我从头到脚都感到暖洋洋的,我回敬老师一个微笑。
改文
我战战兢兢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他夸奖我说:“说得非常好!”并且向我递过一个咱学的眼神。这眼神,犹如冬日里送来的一缕阳光,让我从头到脚都感到暖洋洋的;又像沙漠里的一汪清泉,清澈、清凉,滋润我干涸的心;更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整个心房。这个眼神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关爱、勇敢和自信,嗅着这样的味道,我回敬老师一个微笑。
点评
改文运用比喻形象而生动,再用排比将三个比喻组合起来,铺陈烘托“眼神”带给自己的感受。比喻和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有力地刻画了老师那眼神的神韵。
5、 联想类比,增加内涵
原文
语文老师讲课又一个习惯性动作,讲着讲着,他就会将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得眼光就会一点点远离我们,开始望向天花板,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呀!
改文
语文老师讲课又一个习惯性动作,讲着讲着,他就会将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得眼光就会一点点远离我们,开始望向天花板,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呀!我曾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见过,那寿镜吾先生的眼神是对古代文化的陶醉和沉迷;我曾在都德的《最后一课》里见过,韩麦尔先生的眼神是对法兰西语言的热爱和崇敬;我曾在《时间简史》的扉页上见过,霍金先生的眼神是对科学王国的探索和追求。
点评
原文的细节描写其实也很生动,甚至说不出什么毛病,但改文通过联想,把老师的眼神和文学做平中的诸多眼神联系起来,于是这眼神便是对古代文化的陶醉和沉迷,便是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崇敬,便是对科学王国的探索和追求,一个简单的眼神,其内涵和意蕴一下子变得如此丰厚起来。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