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翊书
目的、要求:理解文中关于作者品德修养与文章写作之间关系的论述。
重点、难点:找出文中比喻句,说明其含义。
教学过程:一、作者韩愈介绍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叔父,兄长皆为复古人物,由于家庭影响,其早年即以一个复古主义者自命。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仕途,科名仕途屡受挫,较为坎坷。
其政治思想和世界比较复杂,政治上反对割据,拥护王朝的统一;提倡“仁政”反对横征暴敛,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排斥佛老,提倡儒家正统思想,但也宣扬儒家学说中的糟粕,认为君主人性乃上品,人民人性为下品且是天理自然,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他所大声疾呼的“道”实际上是他对于封建国家的法权,教化,道德等绝对原则的概括,是饱含封建论理意味的。
其思想也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又往往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关孟东野序》)具有现实性,战斗性,他不孔、孟等“道统”以内的善鸣人物,也承认墨、老、庄等“道统”以外各种不同流派的善鸣人物。
他认为,一切文辞,一切道,都是不同时代,不一平现实环境的产物,所谓古文,就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理实的工具,当他从现实生活出发来观察问题,他就自然地实破了陈腐的儒家正统思想的羁绊,固而其创作和理论也就放射了讷人的光辉,
成就最高的显然是那些由于自己仕途坎坷不平而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的文章。
其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多咱多样,他的“杂说”发挥了散文们战斗性的功能,不少作品达到了思想艺术的完美统一:《原毁》、《师说》、《杂说四》(千里马)
叙事散文雄奇奔放,富于变化曲折,又流畅明快,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洋浩流转”语言简炼,准确,鲜明,生动。词汇丰富,句式灵活。
二、《答李翊书》译文: 元月二十六日韩愈启,李生足下:
你信中的文辞很好,而求教的态度又是多么谦逊,恭敬。能象这样做,谁不愿把他所懂的仁义道德告诉你呢?看来你不久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了,更何况文章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呢?但我是个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没有进入他的宫室的人,哪能分清道理是对还是不对呢?虽然这样,也不能不和你谈一谈。
你所讲的志在立言的话,是正确的,你所作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而且很接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的理想,是要求胜过一般人而被人学习呢?还是要求达到古代著书立说的人的标准呢?如果要求胜过一般人而被人学习的话,那你现在本来已经胜过一般人而可以被人学习了;如果要求达到古代著书立说的人的标准的话,就不能指望很快就成功,也不能受权势和功利的诱惑,而要象栽培果树一样,先添进油脂再希望它发出光亮。根长得壮就会顺利地结果,油添得多灯就明亮。奉行仁义之道的人,他说起话事总是和蔼温顺的。
可是又有不难的地方,我韩愈行为,虽然也不知道是达到了古代立言者的标准还是没有达到。虽然如此,但我也学习了二十多年。起初,不是夏、商、周和两汉时代的书我不敢看,不是圣人的观点我不敢记,无认旨在静处的时候还是行动的时候,我就象忘掉了世
上一切,成天一副庄重的样子,总象在思索问题,茫茫然象被什么东西迷惑信了。当我把心里的想法用手写出来时罔是陈旧的观点和言辞都一定要去掉,真是用难啊!我把写好的文章给别人看,不把别人的讥笑当作讥笑,象这样过了好些年,还是没有改过来。然后才识别出左书中那些是讲的真正的儒家之道,哪些不是讲的儒家之道,和虽然是讲的儒家之道却不没有达到醇儒的标准,对这些区别得清楚如同黑白分明,这时还必须去掉那些不是儒家的思想和虽属儒家却不没有达到醇的标准的东西,这样才慢慢有了收获。当把心理的想法用手写出来时,文思就象水流一样秀快涌出来。发把写好的文章给人看时,人家笑话,我就认为值得高兴;人家赞美,我便感到发愁,因为这说明文章中还保留着一般人的观点。象这样也过了好些年,然后文思就象水浩浩荡荡地奔流。这时我对担心内容不纯,便让文思的奔流停止下来,平心静气地考虑一下,使内容都纯正了。然后放手法写。虽然如此,自己不能不继续加强修养。要在仁义的大道上行进,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者作的源泉中游泳,不迷失仁义这条道路,不离开《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著作这个源泉,一直坚持到死为止。人的精神状态好比是水,言词如是浮在水面的物体,水大那么能浮在水面的物体大大小小都能浮起来。气和言的关系就如同和浮物的关系一样,气盛,那么言词的长短、声调的高下,便都会恰到好处。
虽然到了这种地步,难道自己敢认为已经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待到为人怕用时人家从中能得到什么呢?虽说如此,大概一般等待别人任用的人就象器物一样吧?用和不用都听从别人的摆布,君子就不是这样他思考问题有一定的方法,自己行事有一定的原则,能为人怕用就把自己的道德表现出来给人的带来好处;不能为人怕用就氢自己的道德传给他的弟子,把它写的文章中让后人学习。象这样作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现在在志于学古人立言的人太少了。有志于学古人产言必然会被令人遗弃,我确实为他们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悲哀。我多次赞扬这些人用来鼓励他们,并不是我敢赞美那些应该
赞美的人和首先批评那些应该批评的人。向我求学的人很多,我想到你说的用心不在于急于求利,姑且对你说了上面的这些话。韩愈启。
三、《答李翊书》赏析
《答李翊书》是韩愈宣传其“古文”理论的重要文章之一。李翊,贞元十八年(802)进士及第。写此书信时韩愈三十四岁,韩愈自贞元八年考取进士后,未能经由吏部考度步入仕途,胸怀用世之志而无所施展,颇不得意,但以儒道和“古文”自负的志向并未衰减。
文章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表示原回答对方的问题,谈谈写作之道。先称赞来信文辞高卓而态度谦恭;接着宕开一笔,感叹世人久已不讲道德(指儒家仁义之道),道德之外的“文”当然更无人讲求。这一笔并非闲笔,它抒发了深沉的感慨,又暗示自己所说们“文”不是一般文章,而是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接着说自己虽所知亦有限,但却不可不为对方谈论一番。这不仅因李生谦恭好学,更因他“不志乎利”,是可教之材,不过这个意思是一在文末才点明的。
第二段正面揭示中心论点。先向李先生提出希望,希望他不要满足于文章胜过一般人而可为时人所取,而就树立“至于古之立言者”的宏大志向。这一期望很高,但是在先称赏对方文章的基础上,再以问句出之,故显得态度诚恳语气平缓。然后正面提出“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论点。指出要写好文章,须从根本做起,须加强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仁义之人”则自然能够“其言蔼和”,蔼,原意为草木美盛,此处借指语言文辞之美。
第三段即以自己学为古文的经过和体会说明这一论点。先说写作古文确乎很难,不过自己学着写已二十余年了,言外之意是也还有心得。以下叙述学为古文的三个阶段,都扣紧“道”与“文”的关系着笔。第一阶段,“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这志不敢存。”
韩愈认为三代两汉书中有儒道精醇者(如《五经》、《孟子》)。有大醇小疵者(如荀况、扬雄的著作),魏晋以后则儒道不传。起步须正,故不敢观两汉以一之书。这两句写出兢兢业业唯恐误入歧途的心情。“处若忘”以下四句即是形象地写其专心一意,苦思冥想之状。学有所得,发为文章,务求增除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而甚感为难,所谓“陈言”既指立意,也指文辞表达。有了好的思想内容,要表达得新鲜有力,也颇不易。所作之文,内容既是阐发不合流俗的独特见解,形式又是不拘于对偶、声律的“古文”故颇为人所非笑。但韩愈“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知,置之不顾。当时骈文势力很大,日常应用文字和科举取士,大多使用骈文。韩愈提倡古文,确实是经过艰巨斗争的。如此坚持数年,便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已有分析批判能力,能辨古书中何者为合乎儒道之“正”,何者为假是而非之 “伪”,何者大体虽“正”而犹有所不足。其阅读范围也就不再有所限制,而能去伪存真,此时执笔为文则能如水流泪不绝;示之于人时,不但不为其毁誉所动,而且毁之反以为喜誉之反以为忧;表明其主见已写,心思朗彻,正俗反时俗之道而行之。这也是就意与辞两方面说的。如此数,又进入第三阶段。此时作文如长江大河,滔滔而至。但仍不敢掉以轻心,仍须平心静气,对所欲言者一一加以细心的体察和捡点,确知其醇而不杂,然后才奔涌而出;而且,须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首《诗》、《书》之源”终身以之,总之,学为古文须有极严格而自觉的道德修养,须花费长期以至一生的工夫,,且不但不能以至谋取私利,还要为世人所非笑,故为之甚难致此已将三个阶段为李生描述完毕,然后指出关于气和言的心得举以告之。气,指作者对于所欲表达的内容具有充分自信而产生的昂扬的精神状态。气盛则句式长短、声调高下便能自然合宜。作者之“气”即以此而表现为文章的气势,气之盛大与否,当然又邓决于平日修养。这养气之说当是继承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孟子善辩,其文气势盛大;不过他并未将“气”与“文”联系起来加以论说。韩愈则将二者联系起来,并将文气具体化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从文辞声音之美的角度而言,骈文的句式长短,声调变化都较整齐,具有人工美,但易流于单调板带。韩愈提倡古文力矫其弊,但古文亦应讲求节奏、声调之美。以“气”即气势、语气为主导来决定其长短高下,其声音之美便比较自然,具更能切合文章的内容。
第四段表明坚持古文之道的态度。先紧接上文,说虽已得心应手,但仍不敢自以为近首有成;即使近乎有成,也不为世人所用。而君子正不欲苟合取用于世俗之人,而是以坚持其道,立言不朽,传请后世为乐事,不过,应者寥寥,毕竟又使他乐中有悲。其提倡古文的态度是坚定的,而感情则是矛盾复杂的,最后表明对李生的劝勉之意,与第一段“不可不为生言之”相呼应。
韩愈曾说过,君子“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正因为作文是为了明道,所以要强调作者以道德修养。韩愈这样鼓吹儒道,有其观实意义。例如:用儒家大一统和君臣名公的思想去反对藩镇割据,要求儒道独尊以反对佛教迷信和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在当时都有一定进步性。古文理论是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的。不过其理论也充分重视文章的艺术表现,如本文莫于务去陈言和气言关系的主张就很有价值,影响于后世极大;即在今日对于学习写作也不无可借鉴之处。至到“于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观点,则更具有较普遍的意义。许多在文化科学领域内卓有建树的人物,正是以其百折不回的毅力和不求名利,甘于寂寞的品质了得成功的,韩愈的话至今仍给人的启发和鼓舞。
《答李翊书》在写作上颇有特色,首先是其文气的变化流转与内容情相切合。文章总的事说,充满了对自己主张的强烈自信和不为流俗所动的气魄,读之会人振奋,但是,文中言及“志乎古必遗乎今”时,不能不叹恨感慨;所述学为古文的过程,有如临深履薄;对李生竭诚相告,而不可有居高临下之势。凡此种的内容方面的因素,使得文势又起伏多变。而其语言形式亦与之相应。如第二段先以参差如口语且杂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委婉、商量的语气,而后面的”无望其速成“等之句则采用整齐排偶的句式,再加以“仁义之人,基信蔼如”的有力一结,显得凝练铿锵,精光焕发,记分显示其斩钉截铁的态度,很好地突出了中心。第四段“君子则不然”以下数句则以较整齐而对比的句式表示其坚定的态度。文中转折连词“抑”“虽然”用得较多,啬了语气的往复回旋之感。本文虽纯是说量而语言颇为形象。如以“养其根”“加其膏”比喻作文当求根本,以水与物比喻气与言,都新鲜而
生动,又如以“处若忘”等句描写若思,使读者恍如目击其状。全文针线绵密而不露痕迹。如第一段自称“焉足以知是且非”,第四段说不敢“自谓几于成”都表明了为古文之难,第三段更以一个“难”字贯穿,而这又都是为了说明写作古文是终生事业,“无望其速成”的道理。又如果第四段“志乎古”、“不志乎利”“用于人也奚取”分另与第二段“蕲至于古之立言者”、“无诱于势利”、“取于人”相照应,且都自然而然,绝无重复之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