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议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

来源:二三娱乐


浅议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途径之一

——与师生沟通的前提—同理心

目前,在我们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而学生却毫无相应的兴趣,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反对。遇到这种情况,师生之间往往会造成需求与目标之间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作为教师,心中常常感到不平衡,会对学生讲这些话:“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你现在的辛苦是值得的。”“我都是为你好”“你们要听话”“你怎么可以这样对自己前途不负责任!”等等。而学生面对教师反映出的心态,他们的回应却常常是:“这个老师真啰嗦”“这个老师真凶”“真没法说”“讨厌”“不想见到你”“你说的未必对”“你不了解我”等等:还有些教师很希望学生能与自己沟通,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倡导学生加强与自己的交流,甚至亲自叫学生与自己谈话,想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内心世界,而学生却往往这样回应:“我有时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但一到老师跟前,不知道怎么说了”“和老师说话就是紧张,害怕说错话,害怕丢脸面。”“不知和老师怎么说,怎么开头”“老师,我很内向,我和你说话我就脸红,紧张,请你不要叫我谈话”等等;以上这样的冲突在学校中每天都在大量的发生。

因此,成功的教育,取决与多项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为此,我们有必要探索一下与学生沟通的有效途径。经过我自己的教学感受,观察,通过与学生的周记,书信,谈话以及与家长交流等方式初步探索到了师生以上的冲突,为此,我尝试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与学生沟通的途径,现我就有效途径之一具体谈谈:与学生沟通的前提------同理心。以供教师们参考。

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也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的首要条件。

一. 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1.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2.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3.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

在师生关系中,如果沟通双方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学生的感受 、信念和态度,并有效的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对话氛围。

二. 同理学生是一种对话立场和能力

教师从学生的言行中推论出他的感受。信念和态度,是一种能力。在同理的过程中,包括对学生理性和情感状态的感受。在师生对话中,越是有能力去清晰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中的种种感受和态度,就越能了解学生,越有能力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对话时先能够放下自己的参考标准,将自己放在学生的立场和处境中来尝试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经历学生正在或曾经面临的压力,并体会学生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话和导致这样的行为表现的原由。

在师生同理心的互动中,我们尝试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了解学生,与学生产生同样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我们也是在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当我们的回应是具有同感的时候,学生会感到我们很明白他,从而有一种舒畅感和满足感,而这种感受会促使他继续做出默契的交谈和回应。

因此,老师要关怀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首先需要先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概念之中,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推理来思想他的一切。这样,会对师生对话增色。因而,开启了学生内在心智世界的钥匙,对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解除了碍,产生良好的后果:

1.学生觉得老师能够理解自己,就会觉得老师很关心自己,随之感到很高兴,对老师的信任度也会提高,向老师敞开心胸的欲望也会增强。例如,我发现我班一女学生每天神情恍惚,闷闷不乐,为此,我每天利用闲余时间和她随便聊聊天,适当的谈谈学习,说说生活的琐事,逐渐的她与我的话多起来了,慢慢的她不经意间说出了她的苦恼:她的父母在外打工,很长时间没有给她消息,她感觉到父母抛弃了她,她很无助…,而且,她感觉到学习压力很大,甚至,她有时想哭…。经过我耐心的听取她的诉说,针对她的问题,我及时与她的家长联系,给孩子增加了学习的信心,也增进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随后的时间里,她烦恼时就很主动的与我沟通,学习成绩和精神状态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老师对学生具有同理心,也就能真正地接纳学生,不会轻易对学生提出无益的指责和批评,避免了处于教师主观意识的“我向信息”的表达会让学生反感和受到伤害,避免了与学生沟通出现的对立。

3.当教师能真正同理他的学生时,也就能正确地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对学生内心世界中需要得到引导和纠正的地方也就产生了建设性的帮助。

三. 老师在同理心的交谈中所应基于的立场

在与学生交谈中,老师的同理心对于沟通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总之,当我们能够做到深入的感受学生的内心,也就是对学生接纳的开始,学生也就开始对教师

接纳了。但是,同理心的沟通,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是为了引导学生增加自己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内心感受进行同理时,应持有积极的沟通理念:

1.教师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有很深的信任感。

只有充分的信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我们才不至于以自己的思想控制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失去了学生的积极的创新意识,失去了师生沟通的机会。

2.在同理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应能“由衷的接受”学生所表现的情感,不管这种情感如何与教师心目中的尺度不相符合。

例如,我的一个学生,现在就读高一,这个学生看起来做事很耿直,有话会不分好坏的一股脑的说出来,咋一听,很让人不舒服。并且经常在周记上反映,片面的评价某一老师,某一学生,甚至会给别人安上一个极大不好的头衔,会用上很犀利的语言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别人本人以及事。对于这种学生,我没有直接的去批评他,和他对话。而是先“由衷的接受”他所表现的情感,在他的学习,生活等活动的过程中,适当的进行引导,让事实证明他的评价的不足,进而指明了、纠正了他的评价标准的缺点,最后让这个学生在事实中找到了真理,给他个人的生活又积累了经验。

3.教师应该了解到,情感稍纵即失,应抓住机会。

4.教师必须由衷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为此安排时间。

5.教师对学生的烦恼应觉得“好像”就是自己的烦恼,却不能让它们“变成”自己

的真实烦恼。

6.教师应了解,学生往往不能直截了当的说出他真正的问题,教师要一边聆听学生的话,一边思考如何在同理的基础上询问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问题症结的问题。

有句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更多的问题症结,你才能够和学生的思想达到共鸣,学生对你的建议才会很服气的听取,进而给师生的沟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 如何促进老师对学生的同理心。

1. 老师对学生向教师所传递的看法和感受持接纳态度。

2. 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立场来看待他们。

3. 透过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向学生表达出老师对他们的了解。

比如,当你听取学生的对话时,你可以不时地点头示意,给学生以肯定,学生会感觉到你确实听明白了他的意思,激发了他继续与你沟通下去的信心。

4. 老师需要放下自己的思考模式来与学生同理。

当今,信息飞速发展,学生的思想要比老师们当时的这个年龄段的思想复杂的多了、灵活的多了。如果老师不能放下自己的思维模式来与学生同理。那么,学生会对你很不服气,更谈不上听你的教育了。因此,老师们有必要钻研一下学生的思想世界,思考问题的模式,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达到与学生很好的沟通的目的。

5. 老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训练自己观察学生的能力,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世界更敏感。

总之,教师的工作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需要帮助自己对人和生活增加敏感度。因而,当我们对学生不断了解和进入以后,也就会明了不同的学生的复杂多样的心境,对不同的学生都要接纳和包容。这样也就不会轻易对学生作出主观性的责难和批评了。进而,达到了与学生沟通的良好环境,促进了自己的教育成功。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运用同理心的一些看法,谈出来与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 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丛敏:《好学生,坏学生》,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