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February 2010,Vo1.15,No.1 .病例报告. 左心室横纹肌肉瘤一例 王强徐志云 陆方林汪雷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l岁,因“发作性胸闷、晕厥1年余”于2009年 4月入院。既往l2年前曾因子宫横纹肌肉瘤于外院行子宫 次全切除术。11年前因肉瘤复发于我院行残余宫颈肉瘤切 除、附件及膀胱部分切除、双侧输尿管再移植术,术后接受多 次化疗。入院查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肺呼吸音清,心律 齐,心脏听诊未闻及明显杂音。心脏超声:左心室壁外侧心 包内实性占位,大小约9.5 em×4.8 cm,心脏腔室内径及收 缩功能正常。胸部CT:左心室外侧心包内弧形软组织影,增 强显影可见强化(图1)。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左心 室外侧肿瘤,未见其他部位转移。x线胸片及心电图基本正 常。初步诊断子宫横纹肌肉瘤术后左心室肉瘤。完善术前 准备后于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探查见:肿瘤位于心包内, 呈鱼肉样,质脆易出血,粘连紧密,分离困难。因肿瘤浸润广 泛、质地易碎、血运丰富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无法完全切 除,故仅行肿瘤活检。病理检查:具多形性细胞核及深染的 梭形肿瘤细胞(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结蛋 白、wT1阳性(图3),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S-100阴性; 镜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低分化间叶性恶性肿瘤,倾向于横 纹肌肉瘤。 2讨论 恶性心脏肿瘤是一类少见的疾病,约占全部心脏肿瘤病 例的25%。原发于心脏的恶性肿瘤一般以肉瘤多见,其中 横纹肌肉瘤居第2位,生长迅速且可侵犯瓣膜、冠状动脉及 心包,有时可仅见于心室壁。远隔器官起源的恶性肿瘤也具 有心脏转移的潜在能力,继发的心脏恶性肿瘤较原发心脏恶 性肿瘤更为常见。文献报道,继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来源一 般以淋巴瘤、黑色素瘤、白血病、肺癌、乳腺癌和消化系统肿 瘤等为主…。目前仅见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或子宫平滑肌肉 瘤心脏转移的个案报道 。 本例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既与 独立起源的原发心室横纹肌肉瘤,又与子宫横纹肌肉瘤远期 的左心室孤立转移灶相符合,这两种情况均是极罕见的。组 织学检查难以确切鉴别两者,通过分析患者两病发病间隔较 长、无其他常见部位转移灶及术中所见,考虑患者心脏与子 宫分别独立起源横纹肌肉瘤的可能性大。 由于外科手术是改善症状、延长生命的最佳方案,且患 者术前症状明显,多项检查提示肿瘤孤立、无其他部位转移, DOI:10.3969/j.issn.1007-5410.2010.01.023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心外科 通讯作者:王强,电子信箱:w.qiang@hotmail.corn 图1胸部CT示左心室壁外侧心包内弧形软组织块影,增 强显影可见强化(右向箭头示左心室,左向箭头示心脏肿 瘤)图2肿物病理镜检(HE染色,×100):肿瘤细胞梭 形,核圆形,卵圆形,深染异形,排列成束状,漩涡状图3 肿物免疫组化标记结果(×400):wTl阳性 存在手术彻底切除的可能,因此有剖胸探查指征。术中发现 肿瘤浸润广泛,完全切除有损伤冠状动脉、瓣膜等心脏结构 的风险;虽然在某些病例采取完全切除肿瘤后行心室重建联 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瓣膜置换的方法提供了彻底切除肿 瘤的可能,但这也存在因术后残余心腔过小,无法保证正常 心脏功能的风险;勉强行部分切除又因肿瘤血运丰富、质地 易碎可能导致术后止血困难及局部播散转移。所以,放弃手 术仅取活检是适当的选择。该患者肿瘤发现较晚,瘤体巨 大,手术无法切除,远期预后不佳。近年来有心脏移植或心 肺联合移植治疗心脏恶性肿瘤的报道,但因手术风险大、术 后远期仍有部分患者死于复发转移 J,长期疗效仍存在争 议。此外心脏恶性肿瘤患者可能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 供体,是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Reynen K,KOckeritz U,Strasser RH.Metastases to the heart. Ann Oncol,2004,15:375-381. 【2]Renzulli P,Weimann R,Barras JP,et 1a.Low・grade endometrial stmmal sarcoma wiht inferior vena cava tumor thrembus and intracardiac extension:radical resection may improve recurrence free surviva1.Surg Oneol,2009,18:57-64. 【3]Peng YJ,Hueng GG,Lee HS.Acute heart failure as manifestation of metast ̄ie uterine leiomyosarcoma to the heart and lung.Heart Lung,2004,33:46-49. (收稿日期:2009-08・21) (本文编辑:谭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