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来源:二三娱乐
《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36 讲课学时:18 实验学时:18 学 分:2

适用对象: 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一、学习领域定位

《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的辅助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从业人员取得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相关科目,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的需求,以讲授常用汽车传感器的结构、检测方法为基础,并重点突出基于工作过程所涉及的汽车传感器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检测以及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基本知识。同时,根据本专业特点将课堂教学分为一般讲授和增强技能性训练课和顶岗实践,安排学生对传统结构和新车型进行实验、实训,使学生除掌握理论知识外,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基本掌握现代汽车的检测手段以及维修设备的使用方法。 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汽车维修、使用、管理与服务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工作过程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节能与客户服务意识,促进学生负有汽车检修质量、安全运用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各种汽车维修检测过程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各环节的理论知识,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基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为:

1、能正确识别和描述汽车传感器各零部件的结构、电路组成与工作原理。 2、会正确使用各种检测工具、仪器和设备。

3、能正确检修、调整汽车传感器各组成,恢复其使用性能。 4、会熟练检查、诊断与排除汽车传感器常见故障。

5、具备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质量与安全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6、具备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发展和探究新技术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基本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整合、序化课程内容,基于工学交替组织教学进程,以达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理论与实践循环一体化,通过模拟岗位体验工作,通过工作体验学习,从而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与企业合作,课程内容满足汽车维修企业和学生双方的需要。

通过聘请或引进企业专家,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情境和布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适合于学生操作和学习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并着眼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满足汽车维修企业对维修岗位中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2、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树立安全、环保和质量意识。

汽车维修安全、防止环境污染和提高维修质量是汽车维修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中将汽车维修的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废旧物资和油液污染环境,保证维修质量、车辆安全交付客户为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统筹设计并组织实施,通过强化训练,促进学生树立安全、环保和质量意识。

3、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与人协作、沟通能力的培养。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在模拟和真实的环境中,教学做一体化,以达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实践技能、团结协作和与人沟通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用于汽车后市场各种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

4、加强教学过程化定性和定量的考核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教学过程化定性和定量的考核评价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也是对学生职业素养、知识能力和培训结果的综合验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价方式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标准体现为实践性和多级性,适合于不同个体和能力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应建立在汽车维修电工岗位工作内容层次和工作流程分解的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来进行。 1、设计依据

本课程教学标准是根据《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和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而编制的。 2、设计原则

要求以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汽车检测维修教学过程各种因素和环节,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学习活动依据教学情境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融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构建课程的主框架。 3、内容设计方式

将课程学习方式分为理论讲授、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三部分。本课程理论学习按4个学习情境进行,每个学习情境有自己的目标、要求,融合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并组织实施课堂讨论;课程实训主要是校内实践,按典型生产任务设计为4个实训项目,每个任务有相应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和小组工作安排。本课程的顶岗实习部分在第3学年,以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连续进行。具体课时以企业生产需要灵活调整。具体见下表1: 表1

顶岗实习阶段 第3学年 (第5、6学期)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预/就业顶岗实习,属于主要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纳入必修课管理

学分 毕业顶岗实习 0.5 三.学习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适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面向“汽车后市场”的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一体化企业,以及与汽车运用、汽车维修有关的职业领域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汽车维修、汽车运用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顺利进入“汽车后市场”相应职业岗位就业,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能从事机动车维护、修理、检测、技术使用与管理、机务管理等职业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情境化教学,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价值观教育融为一

体,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达到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行为规范,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汽车检测维修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和科学文化素养,熟悉国家机动车运用与维修的政策和法规,具备较强的从事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基本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胜任汽车维护、检修、性能检测、故障诊断与修复、汽车运用管理等相关工作。 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应当具有以下能力:

1.能根据客户的陈述和故障的症状,分析汽车传感器的运行状况、组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查找并发现系统运行可能的故障原因,制定诊断和维修计划。

2. 能对汽车传感器各总成进行拆卸、解体、零部件检验、电路检测、修理、组装与调整。 3. 能向客户说明汽车传感器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所进行的维修工作。 4.能为客户提供有关驾驶行为影响汽车传感器的咨询和指导。 (二)、分类目标 1、专业能力

(1)能够熟练掌握汽车传感器各零部件的功用、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控制原理。 (2)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汽车检测检修工具、仪器和设备。

(3)能够熟练掌握汽车传感器各零部件、元器件拆装步骤、方法和技术要求。 (4)能够熟练掌握汽车传感器各零部件、元器件行检验检测、调整和修理。 (5)具备汽车传感器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的能力。 (6)具备专业顶岗、上岗的能力。

(7)熟知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规范。 2、方法能力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决策、计划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查阅维修资料,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3)自主获得汽车传感器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5)能够从个案中找到共性、总结规律和积累经验。

(6)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做事态度,较强的开拓发展和探究新技术的能力。 3、社会能力

(1)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客户服务意识。 (5)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6)具备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

四.学习内容 (一)、学习单元

根据汽车行业、汽车维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对专业能力的需求,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结合教学原理与方法,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将《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学习领域划分为4个学习情境式的教学单元,设计了4个典型的实训项目,并围绕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入具体的实训项目中,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二)、目标

通过《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领域的教学,学生应当会熟练使用检修工具、测量工具和试验仪器;会查询使用维修资料;会熟练做汽车传感器的一、二级维护作业;能够对汽车传感器各零部件、总成进行拆装、检查、检测与调整,会分析汽车传感器常见故障的原因,制定维修方案并实施;会对维修质量进行检验与评价;会做废料的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洁,会与成员团结协作和相互沟通,会搜集、处理、运用技术信息的方法和技能探究本领域的新技术知识。

五、学习情境设计说明

1.学习情境划分

《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领域的教学内容标准的确定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细化为基础,课程内容分为汽车传感器的4个教学情境,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拆装实训和工学交替的现代教育学习模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培养,以企业岗位需求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自适应能力。《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学习情境设计祥见表2。

表2 《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 理论学习内容 学时 一.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二. 传感器技术现状 三. 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 四. 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1. 空气流量传感器 2. 压力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检测 3. 位置与角度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检测4。 温度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检测 5. 爆震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检测 6。 氧传感器 7。 宽量程空然比传感器 8。 稀薄混合气传感器 9。 烟尘浓度传感器 速度与减速度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检测1。 车速传感器 2。 轮速传感器 3。 减速度传感器 碰撞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检测的结构与原理; 一. 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信号处理技术 二. 抗干扰技术和自动检测系统在汽车上的应用 实训项目 实训学时 1、发动机故8 障指示灯亮 项目一发动机电控系统各传感器的检测 8 2、ABS故障灯亮 4 项目二ABS系统各传感器的检测 项目四安全系统各传感的检测 项目五辅助控制系统检修 4 3、安全指示灯亮 4、其它指示报警 合计 4 4 2 18 2 18 2.学习情境教学设计

学习情境/单元 1、发动机故障指示灯亮 1. 正确描述发动机传感器的组成学习目标 及其工作原理。 2. 能够熟练拆装汽车传感器的主要零部件。 4. 熟悉发动机电控系统各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5. 能够描述万用表的作用、组成、类型以及使用方法。 1. 正确描述ABS系统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 能够熟练拆装ABS系统传感器的主要零部件。 4. 熟悉ABS系统各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5. 能够描述万用表的作用、组成、类型以及使用方法。 实践技能 1. 就车识别发动机电控系统传感器的组成。 2.就车识别各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3. 能够使用万用表对传感器和进行测量。 5.能够正确拆装传感器 1. 就车识别ABS系统传感器的组成。 2.就车识别各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3. 能够使用万用表对传感器和进行测量。 5.能够正确拆装传感器 1. 就车识别安全系统传感器的组成。 2.就车识别各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3. 能够使用万用表对传感器和进行测量。 5.能够正确拆装传感器 学时 16 2、ABS故障灯亮 8 1. 正确描述安全系统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 能够熟练拆装安全系统传感器的主要零部件。 3、安全指示灯亮 4. 熟悉安全系统各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5. 能够描述万用表的作用、组成、类型以及使用方法。 8 1. 正确描述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信号处理技术。 4 4、其它指示报警 就车识别辅助控制系统检修 2. 正确描述抗干扰技术和自动检测系统在汽车上的应用

六、课程作业

《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领域的作业以每次实训项目的引导文为主,以平时作业布置为辅。以实训项目引导文的形式,作为项目拆装的引导,也作为作业思考题,每次平均作业题量约为3题,平时辅助作业2次、作业总的次数为4次,总题量约12题左右。

七. 课程实施建议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 表4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2 实训 8 4 4 其他 课时合计 16 8 8 1、发动机故障指示6 灯亮 2、ABS故障灯亮 4 3、安全指示灯亮 4 4、其它指示报警 2 课时合计 16 2 2 2 16 4 36 (二)、教学建议

本标准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对汽车维修的质量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与人团结协作精神,重视汽车维修行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教师应感悟本标准的实质,结合专业要求、学院硬件配置情况和学生的真实水平,创造性地教学,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得必备的专业技能。 实施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本课程的教学环节,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其实践教学环节除了部分必需的验证性实验和现场演示外,每个学习情境都根据生产实际,以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并以此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围绕该情境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在每个情境教学中都要安排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为目的的实训项目,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完成自主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主要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原则上采取以学习情境为主导的项目教学的方法,同时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采用引导文法、六步法等方法,通过在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作业、案例展示、相互评价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行动,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行动能力。

实训教学主要完成专业技能的培养,遵循以岗位实际工作内容设计实训项目的原则,通过完成完整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实训教学可采用四步教学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操作技能;也可采用引导文法,由学生自主计划和实施。充分利用实训的过程评价手段,使实训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工作态度的主要手段。同时,要通过引导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建议

课程考核与评价实施办法与成绩构成:

1、本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检修实训两部分,按学习情境进行编排,教学过程互相穿插补充。

2、根据课程教学进程,适时安排实训、实验教学;实训、实验过程按小组实施,并将构造认识、维修检测、安全操作规程、工作态度和5S纳入考评内容。

3、组织课堂讨论,加强师生互动,自由组合、分组讨论并以提问或由学生主动回答讨论结果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构成期末总成绩。

4、为了综合运用专业技术,将发动机各总成的维护保养、检测检修和故障诊断与排除分解到各教学情境中,构成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作任务,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实践技能和分析问题能力。

5、学习评价和考核由期未理论考试和平时的过程评价成绩组成。本课程考核与评价所占比重,期末理论考试(40%)、课堂纪律(10%)、课堂讨论(10%)、平时作业和工单(20%)、实训考核量化计分(20%),各按比重纳入期末总评。 实训考核量化计分组成:

①实训纪律:迟到、旷工、违反操作等占量化成绩20%。

②工作态度:怠工、精神状态、积极认真、听从指挥占量化成绩30%

③实训过程:按是否能独立完成汽车实训各项实训任务、完成任务的态度、团队精神、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情况,由教师确定,占平时成绩30%。

④自评和互评:由学习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成绩确定,占平时成绩20%。

(四)、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和参考书应体现实用性和前沿性,应符合工学结合及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要求。 1、推荐教材:郭彬 主编《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 2、教学参考书: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主编的《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校内外实训基地:针对课程教学要求,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各专业实训室、品牌实训室,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与企业联合,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条件进行岗位体验,培养从业职业素质。

信息资源:建立教学保障资料库,将专业图书、音像等资料集中管理和使用,并不断更新。将教学文件规范化、充实化,严格按教学文件实施教学,有力组织教学的开展。

网络资源:建立校内实训网络预约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拓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建立专业教室,模拟真实的设备,拓展学习环境和学习途径,开通专业技术网站,利用网络优势,便捷获得有价值的学习和研究资料,提高教、学、做的水平。

八.附录 附录一:

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综合素质评价表

系 届 专业 (200 至 200 ) 学年 第 ( ) 学期 学习领域 工作小组 班级 综合评价结果 自评 教师评 单项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小组互评 姓名 素质表现 优□良□中□行□差□ 行动能力 优□良□中□行□差□ 学习情境 日期 姓名 项评价内容 目 1.热爱专业, 热爱优□良□中学习 □行□差□ 2.听从指导,尊敬师长 优□良□中□行□差□ 综 4.关心集体,帮合 助同学 素 质 5.讲究卫生 表 6.不触动与本实现 训无关的实验设备 7.工作态度 8.文明作业 3.遵守纪律、维护优□良□中秩序 □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9.团队协作,集体精优□良□中神 □行□差□ 10.自我管理,约束能力 1、 对构造及原理 认识程度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2、 使用维修工具 优□良□中仪器熟练程度 □行□差□ 3、 对技术要求的 理解程度 4、实训过程动手能力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行 5、独立完成任务情动 况 能 6、完成实训工作力 单内容情况 表现 7、安全操作与防护意识 8、环境保护意识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9、与同学交流沟通优□良□中能力 □行□差□ 10、对维修质量评价能力 教师总评: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优□良□中□行□差□ 课程标准制订人:朱元屏

审核:

制订日期:2011-8-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