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营之道 如伺强化不良贷款的管理 对 不良贷款的管理,在认定条件、风 险类别、风险度的度量、风险监测 等方面有一系列的规章,这里试就不良 贷款的管理作一些简要阐述。 一、在认识上。要树立三个观念 1.效益观念 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 不容回避的资产业务,是重要的利润来 源,这埘不良贷款占比高的行尤为重要。 要彻底抛开把不良贷款视为历史包袱, 认为难有作为的看法,要认识到不良贷 款是国有债权,我们不仅有减少损失的 义务,更要有提高债权运作的本领。 2.时间观念。大部分不良贷款的恶 化程度是与时间的推移成正比的,时间 经历越长,资产质量越低下,清收的难度 也就越大,损失也就越大。我们对此要有 清醒的认识,必须有紧迫感。要加大清收 盘活力度,着力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以敏锐的眼光和果断的判断力把握清收 盘活的最佳时机。 3.创新的观念 要善于根据内外部 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管理层 要在更高的层面I_=创新手段,为一线工 作提供技术和制度上的支持和保证。在 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大胆创新,努力 探索市场化清收盘活和保全的手段。 二、在管理上。要克服三个不足 1.思想上的厌战与忽视。要解决这 一问题,除了在思想上强调责任心,进行 正面引导之外,关键在不良贷款的经营 责任交接与考核上,要实行新老责任划 断,对不良贷款的风险程度进行科学的 度量、评价,对当事人在一个时期内所分 管的不良贷款,是好转还是恶化,确立责 任审计、交接和追究制度,促使“新官”必 须理“旧帐”。 2.不良贷款的管理队伍存在不足。 32现代金融2002年第6期 ●周正康马 奎 对不良贷款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是一 个好的办法。但在管理人员的配备上存 在严重的人手不足,两三个人管理几千 万、上亿元的不良贷款,显然是精力分 散,管不到位:另外,在配备人员的来源 上存在问题,比如使用下岗人员或落聘 人员充斥清收盘活部门,其直接后果就 是工作不力,难以见效。清收盘活不良贷 款需要懂政策、守法规、善经营、会管理 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打赢清收盘活的攻 坚战。 3.侧重静态监控,忽视动态管理。 贷款风险形成之后,绝大部分的不良贷 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格”,即由逾 期到呆滞再到呆帐,这和信贷管理人员 认识上有误区不无关系。认为一旦成为 不良贷款,就是死的资产,从而放弃了动 态管理。事实上绝大部分的不良贷款的 风险程度会随着企业改制为承包、租赁、 重组等经营形式的转变而变化,随着所 处的经济环境变迁而出现转机。不良贷 款的动态管理是清收盘活工作不可或缺 的有机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信息的收集、 整理和应对,特别是一线的信贷管理人 员不能仅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情况就了 事,而是要上下结合提出应对的策略并 付诸实施,才是关键所在。 三、在成效上,不求数字好看,只求 真正实效 1.不能过分依赖“稀释” 靠发展上 贷款规模,依靠“稀释”来解决不良贷款 居高不下的问题,这本无可厚非,但对 “稀释”的过分依赖.必将导致进一步延 误清收盘活的最佳时机,使不良资产这 块恶疾逾积逾重。 2、选准恰当的出击时机和有效的 进攻策略。曾经有人把不良资产比喻成 一支冰棍,如果不及时吃掉,冰棍就会融 化,到最后只能剩下一支木棍在手里:因 此,耍选准恰当的出击时机和有效的进 攻策略,才能抢在“冰棍”融化之前取 得胜利。目前的不良贷款中,很大一块 是在资产剥离后上升的,这里面显然有 管理上的“惯性效应”和“滞后效 应”,也就是说前些年由于信贷的粗放 式经营,使许多掩盖着的风险在不良资 产剥离后.得以连续释放和暴露:但关 键还是主观原因,比如有的企业因资金 回笼困难或走下坡路,贷款到期不能归 还,原本可以通过贷新还旧的方式来维 持企业的信用观;有的因发生了经营形 式的变化,原本可以通过落实债务的方 式重新办理贷款手续等等,这些都因为 我们的工作没跟上,丧失了一些很有希 望的清收机会。对这部分不良贷款的形 成.要对相关责任人实行任务清收、责 任清收和下岗清收。 3.启动盘活要慎重、采用启动盘 活的方案必须特别慎重。要权衡利弊, 多方论证,以免贷款发放后,老的贷款 盘不活,新发放的贷款又形成损失风 险。对确实需要发放贷款启动盘活的, 要结合陈贷的手续完善、保全程度的提 高及历年欠息的偿还来进行。 4.贷款形态的认定要实事求是: 不良贷款的认定应按期限管理或风险管 理的要求据实认定,不能被考核指标所 左右。不良贷款转入正常也要对照标准, 无论是转入还是转出,其渠道应该是畅 通的 只有这样,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才 能得到真实、全面和动态地反映,才能有 利于银行主动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维 护银行的债权。 f作者单位:农业银行仪征市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