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读画有感”散文阅读
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 费明富 4651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1题。
前 方 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一一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句歌词: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①
1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注】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坐在军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
1.本文标题为“前方”,从文中看,作者赋予了它以怎样的内涵?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归纳要点,概括作答。 (4分)
答:
1.作者赋予了它以这样的内涵:人总想到达却总不能到达的目的地。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有:引领作用,激励作用。
2.本文多次提到“家”,请问它在文中的含义一样吗?请作简要分析。 答:
2.本文多次提到“家”,但在文中的含义不一样。如“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中的“家”是现实的家,物质世界的家;而“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和“无家可”中的“家”则是指人的精神家园(或心灵栖息地,或心灵归宿)。
3.“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3.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但又摆脱不了浓浓的乡愁。人一生总在追寻物质家庭之外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但它们往往是不确定的,难以企及的。
4.第八段画线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 答:
4.这是写现实中人们旅途中所遭遇的肉体(物质)的痛苦,以此引出人心灵旅途的艰辛,并将这种艰辛找到一个具象性的表现形式。 同时引导读者借助这种具象性的痛苦设身处地的体验心灵漂泊的痛苦。
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面对照片上的旅人,作者不写他们归家或远行的故事,却宕开一笔,写他们“离家的欲望”,探讨人类心灵生活,视角独特,立意新颖。
B.作者让离乡的漂泊欲念和归家的故乡意识深刻交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这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深广的悲悯情怀。
C.“他们正在路上”是作者对人生认识的形象化表述,因为他认为人生就是一次从生到死的旅行,谁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宿命。
D.介绍丰子铠先生写旅途的散文,引用古代诗歌中思乡名句,都表现了\"人在路上\"的艰辛和感伤,说明人生从某种抽象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苦旅。
2
E.开篇和结尾都用问句,或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但都表现了作者对旅人劳苦的关怀和同情,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
5.C E(曲解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作者在开篇的发问,没有表现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结尾的发问才有此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湖 畔 李萦枝
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这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②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象的通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③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蒙苍白,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④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疼痛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经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死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⑤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着不同的年轮,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⑥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惟其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垠。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⑦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换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嘀嗒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着墨。
⑧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⑨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雪白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
3
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之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惟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⑩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积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
(选自《散文》2002年第3期)
1.第②段写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请分别概括这里的两个“什么”的具体所指。(6分)
答:
2.第⑥段说:“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请结合后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3.阅读第⑨段,从其表达的寓意和所用修辞方法两个方面对其中画线部分简要赏析。(6分)
答:
4.结尾画线句有什么含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⑴“经历了什么”中的“什么”是指在过去的岁月里,许多不同年龄的过客,在它们身边演绎着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生命故事。⑵“等待着什么” 中的“什么”是指等待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生命的故事能够在身边不息地上演,展现着生命的意义。
【提示】该题意在考查对要点的归纳能力,因为⑴主要是对第④⑤段内容的概括,⑵主要是对第③段内容的概括。
2.时间总是想将已经发生的一切抹去,但椅子却总是将它放在记忆的最深处保存,并且坚信并期待后来者继续书写生命的辉煌。
【提示】该题意在考查在分析结构基础之上的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是一概括说法,其下段可以发现是对它的扩展。答题时要结合文章搞清楚“时间”要干什么,它与“时间”抗衡的表现怎样。
3.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具象性的形式,从心灵沟通的希望、真情的涌动与流泻、人生阅历的升华到最初梦想的实现等方面对“生命的极致”进行形象的例释,表达自己对生命的守望及其意义的期许。
【提示】该题意在考查对语言的鉴赏能力,由于明确了鉴赏要点,答题时要着力去阅读,并作适当推断和想象。
4.这句是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对生命的理解会更加积极乐观。作者用这种极富意蕴的语言作结,既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又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提示】该题意在考查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结尾一般要回望前文,并对文意进行适当的升华。至于语言本身的形象性或诗化的特点,本题也很典型。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