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战略初探

来源:二三娱乐
第32卷 第2期 2011年 四JIi林业科技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1.32. No.2 Apr.,2011 4月 四川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战略初探 代玉波 (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10081) 摘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最早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之一,其首要目的是恢复植被、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随着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的不断完善,生态功能日益增强,已经收到明显效 果。1989年四川作为该工程试点最早启动的省区,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本文通过对四川长江防护林体系 工程建设(以下简称长防林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发展对策,为启动长防林后 续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经验。 关键词:长防林;工程;对策 中图分类号:s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508(2011)02—0070—05 资金47 616.oYY元。完成的资金投资中,中央投资 1 四川长防林体系工程建设概况 1.1一期工程建设 13 676.37/元,占完成总投资的32.2%。地方(省、 地、县配套)、部门、群众投资28 776.37Y元,占完成 总投资的67.8%。其中群众投劳折资加资金投入 高达66.6%。 四川一期工程全省涉及19个市(州)的79个 县(市、区),工程县数量占全省总县数的43.6%。 于1989年正式启动实施,规戈Ⅱ至2000年完成造林 面积186.8万hm ,建设县的森林覆盖率(按当时的 1.2二期工程建设 二期工程则是在一期工程范围的基础上进行全 方法计算)由22.1%,提高到38.2%。以建成一个 林种布局比较合理,自然生态转向良性循环,水土保 面扩展,工程建设县遍布全省21个市(州)的174 个县(市、区),工程县数量占全省总县数的96.1%。 二期工程规划2001年至2010年完成造林面积 118.75万hm ,低效防护林改造42.2万hm ,全省 持功能明显,有较好经济效益的防护林工程体系,初 步控制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量和流失面积减少三分 之一以上,人均用材资源有较大增长为其根本目标。 一期工程建设全省共完成造林任务187.7万 森林覆盖率较工程实施前提高2.5个百分点;工程 区森林涵蓄调控水资源的功能显著增强,水土流失 基本上得到控制;江岸、湖库周围基本建成防护林 hm。其中重点工程108.2万hm ,占完成总任务的 ,57.7%;一般造林79.5万hm ,占完成总任务的 42.3%。工程建设规划完成率100.5%。完成的造 林任务按不同的林种分别为:防护林94.3万hm , 占完成总任务的50.2%;用材林48.11万hm ,占完 (带),逐步发挥出护堤护岸、护湖护库的防护功能;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骨架基本形成,初步建成一个结 构布局合理、功能多样、效益明显的防护林体系。 二期工程对于四川长防林体系进行了较全面的 规划但未能正式实施。从2001年起至2007年,国 家林业局每年拨付我省一定的经费开展低效林改造 成总任务的25.6%;经济林40.6万hm ,占完成总 任务的21.6%;薪炭林4.7万hm ,占完成总任务的 2.5%。 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总投资90 068.6万元。其中 试点工作,全省共完成低效林改造试点0.09万 hm ,封山育林0.44万hm ,人工造林0.03万hm 。 二期工程共完成投资985.5万元,包括中央投资 资金投入42 452.6万元,占47.1%;完成投劳 28 050.7万个,按规划确定的1985年不变价,折合 收稿日期:2011-04-06 作者简介:代玉波(1954一),男,大学,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及营建技术研究。 2期 代玉波:四川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战略初探 71 622万元,占63.1%;地方配套363.5万元,占 36.9%。 1.3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我省自1998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 护工程,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全省21个市(州)、174 个县(市、区)、28户重点森工企业、卧龙和唐家河2 个自然保护区,共204个县(局)级实施单位。国家 累计下达营造林计划任务514.9万hm ,其中人工 造林113.7万hm ,飞播造林面积71.1万hm ,封山 育林面积300.1万hm 。截止2008年,共完成营造 林483.7万hm ,占计划任务的99.8%。其中:人工 造林112.7万hm ,飞播造林面积71.3万hm ,封山 育林299.7万hm 。 截止2008年底,全省完成天保工程中央投入 1 231 467.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665 035.0 万元,占中央投入的54%;公益林基本建设投资 566 432.0万元,占46.0%。地方财政落实配套资金 142 387.0万元,占总投资的11.6%,国有实施单位 自筹资金11 106.0万元,占总投资的11.6%。 1.4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1999年,我省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退耕还 林的号召,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率先在全国启动实 施退耕还林工程。工程实施范围覆盖全省21个市 (州)、176个县(市、区),634万多农户。国家累计 下达营造林计划任务185.2万hm 。截止2008年 底,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185.2万hm , 为计划任务的100%。其中:退耕地还林89.1万 hm 、配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96.1万hm 。 截止2008年底,中央、省已累计投资2 376 000 万元,其中:中央累计投入2 226 000万元、占总投资 的93.7%;省财政累计投人150 000万元,占总投资 的6.3%。 2长防林体系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长防林工程的开展,与实施“绿化全川”战略同 时起步,加快了造林绿化的步伐。在1990年~1999 年期间,每年长防林工程建设完成的造林面积均占 全省造林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全省森林覆盖率由 1989年的19.21%上升到2000年的24.23%,其中 长防林工程县的森林覆盖率由20.31%上升到 27.97%。长防林工程造林面积超过20万亩的县达 到30个。长防林工程成为“绿化全川”的主体工程 之一,成为带动整个造林绿化的龙头工程。1998年 以后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 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2008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 30.79%(受雨雪冰冻和汶川5・12特大地震影响, 较2007年31.27%下降0.48个百分点)。森林蓄 积量达161 170.30万m ,较工程建设前增加 27.79%,也使长防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年固碳能力达 515.2万t,制氧能力达1105.49万t。 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据我省森林生态监测网络 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各站点监测数据计测,长防林森 林生态系统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 399.38万t,减少土 壤有机质和NPK流失157.23万t,。长防林森林生 态系统(枯落物层和0~50 cm林地)的年涵养水源 量能力达51.35亿t(慕长龙等,1996)。1989年以 前宜昌站监测长江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3亿t,到 2000年,输沙量减少到3.9亿t;至2007年,输沙量 进一步下降为0.527亿t,库区泥沙淤积量 1.695亿t,中上游地区进人长江的泥沙总量为 2.222亿t。(骆宗诗等,2006)由于水土流失进入长 江的泥沙总量表现出非常显著的下降趋势,为三峡 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起到了显著的生态保障 作用。通过林业工程建设的实施,林地利用率明显 提高,林地的生产潜力得到进一步开发,森林资源数 量增长,质量提高,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生产基 地迅速发展,为四川林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8年四川省木材产量达284.92万m ,竹材产量 3 732万根,锯材产量71.55万ITI ,人造板产量 351.24万irl ,松香类产品产量1 g12 t,油桐籽产量 28 277 t,油茶籽产量3 358 t,竹笋干产量62 826 t, 核桃产量91 170 t,木本药材产量66 984 t,花椒产量 28 749 t,食用菌产量145 193 t,山野菜产量7 491 t, 板栗产量16 744 t。2008年长防林体系林业产值达 97.87亿元,为工程建设前林业产值的6.12倍。 3长防林体系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经营水平较低,低效防护林比重大。防护功能 有待提高 工程区相当部分森林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低效 益的残次林分,林木生长稀疏,涵养水源、固土保肥 72 四川林业科技 32卷 功能差。据统计,工程区现有疏林地面积占林地面 积的3.9%,平均单位蓄积13.9 m ・hm~。在生态 由于投人严重不足,造林任务重,没有规划生态 公益林的保护设施,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林业科研、 林木种苗、技术推广、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基础 公益林的现有林分中,低效防护林占林分总面积的 22%左右。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规划,四川现有48.2 设施建设十分薄弱,科技和信息服务等手段落后,难 以适应新形势下建设长江流域生态屏障,改善人居 环境,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要求。 3.3工程实施未实现全复盖,遗留的困难地带。库 万hm 低效防护林需要改造。而工程建设中普遍 存在“三多三少”,即针叶树多,阔叶树少;纯林多, 混交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导致林种树种结构 不合理,林分生态防护功能较差。这类林分树种单 区、城周、村镇绿化需在后续工程中重点建设 一、结构简单,林下灌草层消失,地表裸露,有再度发 生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 目前川中丘陵区大面积的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 退化日趋明显。表现为桤木被砍伐、衰老和死亡, 而纯柏林面积日趋扩大,呈单一树种和单层结构状 态,生物多样性低;林下植被覆盖低,形成了“林下 不见草,林上不见鸟”,“远看绿油油,近看光溜溜” 的“绿色荒漠”。桤柏混交林下光板地上的土壤侵 蚀比较严重,侵蚀模数高者达每年每平方公里 2 500 t,林下土壤的最大持水能力只有每公顷300 。In~700 Irl。。 3.2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工程治理对象主要是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 严重、土壤瘠薄的地区,造林难度较大。防护林工程 建设的周期长、投资额大。在国家经济和地方财政 都不富裕的情况下,单靠过去发动群众,依靠农民 现有的承受能力造林营林,其难度是很大的。在一 期工程中,资金投入少,占完成总投资的46.8%。 多靠群众投工投劳,占完成总投资的53.2%。没有 体现出工程在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和作用。名为工程建设,实际是只给部分造林补助, 工程其它环节和阶段均未有相应的资金投入,没有 规范纳入国家基本建设工程程序和轨道,影响了工 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因此受投资因素影响,治理规 模也较小,二期工程又没有在全省开展,仅在少数县 进行低效林改造试点,没有国家投资,限制了工程质 量的提高。同时工程管理上的投入过低,特别是基 层的项目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工作经费依靠县级财 政解决的政策基本无法落实。由于长防工程县的财 政大多困难,每年的作业设计、检查验收等工作经费 基本无法安排,工程的后期管护、病虫防治、防火、科 技支撑等也没有资金安排,造成长防林工程的后期 管理不到位,严重地影响了长防林工程的成果巩固。 由于我省长防林工程只实施了一期工程,79个 县(市、区),二期工程174个县(市、区)未启动实 施,还有部分地方未复盖。二是不少地区在容易造 林的地方超额完成了计划,而在条件差、难度大、费 用高的地方未完成计划。在一些造林困难地段,尽 管水土流失很严重,但由于条件的限制,“灭荒”时 往往被划为难利用地而暂时搁置在一边。有的地方 带、网、片、点结合不好,山上绿化较好,道路和河堤 绿化跟不上。尤其是对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 江的干旱河谷地区,以及高山峡谷地区众多水电站 的库区绿化,生态文明建设中改善人居环境的城周 绿化,城乡一体化的村镇绿化,要加大人工造林的力 度,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治理模 式,提高造林成效和质量水品,促进防护林体系整体 功能的发挥。 4发展策略 4.1 大力巩固长防林建设成果 长防林工程通过20多年的建设,虽然取得了显 著成绩,但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必须对来之不易的成 果加以巩固和提高。以森林分类经营区划为基础, 按照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从 四川实际情况出发,本着分类经营、重点治理、全面 提高森林质量和防护效益的原则,首先对现有林分 进行节约经营,加大低效林分改造和抚育管理力度, 以流域、山系、湖库、交通干线、村镇为治理单元,结 合工程未复盖地区的填平补齐、库区绿化,城周绿 化,城乡一体化的村镇绿化。围绕保持水土、涵养水 源、防灾减灾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逐步建立 起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防护林体系。对于防护林 体系已初具规模的山地区域,大力开展生态廊道建 设努力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景观连通性,以期进一 2期 代玉波:四川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战略初探 73 步提高其林业生态体系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对于森林资源总量显现不足的丘陵、平原地 区,通过大力开展村屯四旁植树(村旁、路旁、水旁、 宅旁)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同时加强林区道路、管 理房舍、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止等基础设施建设。从 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绿化一 体化进程,尽快实现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庭院 花果化,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为贯彻科学发展观,保 障和改善民生贡献力量。 4.2长防林体系建设是永衡的主题,应纳入国家基 础发展战略进行持续建设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 区,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9.6%和 31,4%,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国民生产总 值占全国的40%左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历史上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曾达 到60%以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域人 口也急剧膨胀,当前长江流域的承载量大大超过亚 马逊河、尼罗河和密西西比河的总和,而3条大河的 径流总量是长江的5倍,流域面积超过长江的7倍。 长江流域目前平均人口密度大约每平方公里329 人,流域范围内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066 hm ,仅为 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三,是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 之一。流域过大的承载量加上对森林资源不尽合理 的开发利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森林覆盖率下降到 10%。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区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 展,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某种意义上开展长防林工 程,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应该说是一种迫在眉睫或者 是势在必行的举措。尽管1989年长江流域的森林 覆盖率已提高到19.9%,但现有森林生态功能仍不 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同时2O年 的长防林工程成效表明,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遏制 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是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 环,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基于生态安全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当前的很多 的生态学家以及经济学家都一致认为,投资于生态 系统修复应该是最好的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也是最有远见的投资。当今世界的很多国家都把流 域生态系统修复作为国家的基础建设内容,如密西 西比河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在巨额财政赤字的压力 下,美国国会仍然通过密西西比河上游流域生态系 统修复180亿美元的预算,并通过了为密西西比河 出海口沼泽生态系统修复的24亿美元和佛罗里达 艾维格莱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78亿美元的预算,治 理已长达4O多年。目前我国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 头、三峡工程为纽带、长江黄金水道为轴线的长江经 济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并已成为当前我国最具发展潜 力的经济板块之一。长防林工程作为一个大型的流 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正是为我国半壁河山的长江 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可 靠保证,同时也是流域减少自然灾害和保障人民生 命财产不受损失的战略举措。因此,无论是立足当 前还是放眼未来,把长防林工程纳入国家基础建设 发展战略进行持续建设十分必要的。因此,四川作 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理应加快长防林 工程持续建设的步伐,较好地发挥长江流域生态屏 障的作用。 4.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典型的大流域生 态系统修复工程,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流域 的大尺度来考虑,流域管理和生态系统修复需要一 个科学的整体规划。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把 规划和布局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城 乡一体化建设结合起来,重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 身利益,使农民在参与长防林工程建设过程中,能增 收致富、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应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长防林工 程,将生态建设与保护、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群众生 产生活条件、提高林农收入有机结合起来,较好地解 决由于忽视经济效益而导致工程建设成果难以巩固 的问题。并探索出一条荒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 效、地方增税的成功之路。同时,在长防林经营期 内,由政府财政以补代奖,每年予以补贴,作为一项 产业进行支持,对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长期管护的 长防林,从政策上给予倾斜照顾。坚持以林为主、生 态优先、适度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 林下特种养殖业,发展林下经济。选择一些自然条 件优越的地方,营造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和名特 优经济林,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充分利用 74 四川林业科技 32卷 森林景观和人文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和生态文化 设的生态效益,要统一标准,分别类型,建站长期观 产业。扶持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推进经济林 果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 测,监测内容应包括森林水土保持效益、生物多样 性、小气候及空气质量以及经济效益方面,力求客观 真实反映工程建设成效。 4.5运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技术推进长防林工程 建设 经营,提高林业的产出和效益,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 收。同时通过长防工程建设,显著改善了城镇和农 村的人居环境,缓解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 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 在管理服务方面,首先应按照现代林业的观念 基础。 4.4 以科技为支撑。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我省长防林工程经过20年的建设已经进入了 攻坚阶段,进一步扩大森林植被的困难越来越大,对 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建设需要更加有力的科 技支撑。建议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科技支撑,针 对工程建设难点和重点,加强防护林技术研发和集 成,开展瘠薄丘陵等困难立地植被建设技术的集成 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加大先进实用技术和治理模式 的示范推广力度,工程建设与林业技术推广同步设 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全方位开展规划设计、技术 指导、科技培训等服务;加强种苗基础设施建设,提 高良种壮苗使用率,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同时为了科学、全面、准确地评价工程建设的综 合效益,促进防护林建设的良性发展,需要在工程开 始就建立一套统一的综合效益监测方法与评价体 系。通过科学的监测计量使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 会效益价值化,并定期公告于社会,增强社会大众对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及其效益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 公众参与和保护工程建设成果的自觉性。对工程建 和分类经营的思路,推进工程建设。一方面,充分利 用自然空间,尽快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 发挥生态公益作用,另一方面,选择一些自然条件优 越的地方,营造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和名特优经 济林,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第二,继续深 化改革,加快荒山、荒地、荒漠、荒滩的绿化进程。继 续贯彻执行“四荒”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拍卖的 政策,继续采取集体造林、股份造林、合作造林、承包 造林等多种形式,推动工程建设。第三,抓好长防林 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推广适生优良树种,推广 先进的营造林技术,加强干旱干热河谷、盆中老旱区 的造林绿化技术攻坚。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力争 出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推广成果,办好一批高水平的 生态公益林试验示范片区,创建一批高效益的商品 林业基地,将我省长防林工程建设拓展更广的发展 空间,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慕长龙、陈秀明、龚固堂.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态、经济、 社会效益评价技术与指标体系研究[R].成都:四川省林业科 学研究院,1996. [2] 骆宗诗,向承华,陈俊华,等.绵阳官司河流域主要森林群落结 构特征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6,27(6):41-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