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及其心理辅导策略

来源:二三娱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及其心理辅导策略

作者:刘学兰 江雅琴

来源:《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12期

摘 要:同伴关系在促进中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中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孤独、嫉妒、猜疑等问题,可采用认知疗法、角色书信疗法、行为疗法、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等方法加以辅导。 关键词: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2-0019-04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的三种关系。和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相比,同伴关系的最大特点是平等性,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而言,它具有前两种关系所不能代替的功能。了解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掌握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对于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同伴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1. 促进社会化,提高社会能力

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因素。同伴交往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观摩和模仿的机会,提供了榜样和强化,学生通过与同伴交往来学习、练习、巩固与内化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皮亚杰在他早期的著作中论述了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认为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往所需要的技能的获得。沙利文在阐述友谊的功能时,认为友谊促进人际敏感性的发展,并为以后恋爱、婚姻和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型。反之,消极的同伴关系有时会导致青少年反社会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2. 获得安全感和社会支持

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是学生的基本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与同伴关系的建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儿童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和一般同伴群体中所寻求的社会需要是不同的。爱、亲密和可靠的同盟更多地在亲密的朋友关系中获得;工具性或指导性帮助、抚慰、陪伴和增进自我价值既可以从朋友关系中,也可以从同伴群体中获得;而归属感或包容感主要从一般的同伴群体中获得。朋友关系和同伴关系是稳定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是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和各种心理矛盾的加剧,学生的行为常常不能按照成人社会期待的模式发生,并引起与成人的冲突,从而使青少年与成人社会的分离加深。亲子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师生关系都是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同伴关系和朋友关系是年龄、发展水平和地位相近的伙伴关系,学生更容易和乐于接受其影响,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更大。 3.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由于同伴关系能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和社会支持,所以,他们能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良好的同伴关系能降低焦虑、抑郁的情绪和孤独感的体验。很多研究也证实了同伴接纳性与孤独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同伴接纳性越低,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强烈。周宗奎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是按“受欢迎儿童——一般型儿童——被忽视儿童——被拒绝儿童”的顺序递增的,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强[1]。 4. 促进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同伴之间年龄相仿、阅历相似、感受相近,能满足学生自我认识的需要,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在这一时期被群体孤立的体验将导致自卑感。研究发现,被拒绝儿童一般是低自尊的。同伴关系作为一种平等关系,它不同于其他社会经验,这是个体第一次“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同伴的反应无论是拒绝还是接受,都会使儿童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对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类型与发展特点 1. 同伴关系的类型

按照同伴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可以把同伴关系分为友好型、冲突型和疏远型。 友好型关系是指同伴之间在心理上彼此相容、互相接近、互相吸引,表现为融洽、信任、亲密、友好。

冲突型关系是指同伴之间在心理上彼此不相容、相互排斥,表现为摩擦、冲突、反感或对抗,对抗是冲突的极端表现。

疏远型关系是同伴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忽视的关系,表现为情感淡薄、几乎不进行非正式交往,在情绪上既无积极体验,也无消极体验。一个班级中疏远型关系越多,凝聚力就越差。 2. 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同伴交往朴实、纯净,但交往目的不太清晰,情境性强,关系不稳定,容易变化。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和朋友选择受以下因素影响:第一,空间距离。小学生的朋友往往是在空间距离上比较接近的,例如彼此是邻居或同桌。第二,兴趣爱好。小学生倾向于选择有共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兴趣和爱好的人做朋友。第三,社会赞许。小学生倾向于选择学习、品行得到社会赞许的人做朋友,例如愿意和成绩好、能力强或经常受老师表扬的人做朋友。老师喜欢的学生,他们也喜欢;老师批评的学生,他们就会疏远。在性别上,青春期以前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不过,这并不表明他们对异性同学不感兴趣。他们往往通过制造事端、欺负或争吵等方式表达对异性同学的兴趣和关注。

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出现了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非常需要有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保守秘密的同伴,因此,他们比小学生有更强烈的友谊需要。初中生在同伴交往中有了初步分层,开始根据亲密程度区分同伴关系,并由此形成了许多小型的非正式群体,同伴关系也相对稳定。初中生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了,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近;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初中生开始对异性同学感兴趣,但在交往中仍然“男女有别”。

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开始趋于稳定、深刻,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对友谊意义的理解也更深了。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友谊往往是深厚、长久而牢固的。他们所理解的友谊不仅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且包括共同的理想、观点和信念。他们对于朋友的相容、谅解能力比初中生更强,使得高中生的友谊更为深厚。男女同伴之间开始出现好感,甚至产生爱情。

男生和女生各自拥有不同的人际关系形态。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男生倾向于发散式的关系网络,即男生的同伴群体较大,较分散,群体中的个体关系密切程度不高;而女生倾向于聚合式的关系网络,即女生的同伴群体较小,较集中,群体中的个体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另外,女生对同伴关系的感知比男生更敏锐。 三、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常见问题

中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由于认知偏差、沟通不畅、个性缺陷、移情能力缺乏等原因,会出现各种问题。常见问题有以下几种: 1.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有意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及心理的行为。对同伴的攻击主要表现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时用言语当面或者背后攻击,情节更严重的甚至与同伴发生肢体冲突,如打人、推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学或比他幼小的儿童。打架现象是这种情况的突出表现。 2. 关系暴力

关系暴力是通过操纵人际关系来伤害他人的行为。它以伤害别人的关系为目的,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心理上的,具有隐蔽性。关系暴力按照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伤害自尊(如散播他人谣言;在群体或同伴面前当面羞辱他人);伤害关系(如有意排挤、拒绝他人;威胁说要中断友谊除非同伴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排斥他人以示报复);控制关系(如散播他人的谣言,并怂恿其他同伴排斥被受害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人际敏感

人际敏感是指由于担心和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够友好而对他人的言行格外敏感、在意、总是使用消极的解释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言行。人际敏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第一,过度自我封闭,总是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因此缺少知心的朋友。第二,小心翼翼,拘束多礼。第三,疑虑重重,反复从一些小事情中寻求别人对自己不友善的证据,爱钻牛角尖。第四,自尊心极强,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4. 人际孤独

人际孤独是指由于受到他人的排斥或不信任他人,把自己封闭起来,徘徊在集体之外,从而体验到强烈孤独感的一种人际问题。人际孤独有两类表现形式:一类是被动孤独,主要出现在被集体有意无意冷落和排挤的人身上。第二类是主动孤独,这类学生会主动把自己游离在集体之外,不关心他人和集体,也厌恶别人的关心。 5. 嫉妒心理

嫉妒是因为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因而认为可能会危及自己的利益而引起的嫉恨与不满。有嫉妒之心的人自己不肯作艰苦的努力,只想通过别人的失误甚至伤害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嫉妒的对象一般都是自己熟知的人,例如同学、朋友等,和自己有相似之处,却在某方面超过了自己。彼此之间越相似,越容易产生嫉妒。嫉妒之心是同伴关系中一种隐秘的不安定因素。 6. 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由于对人际关系的不合理认识引起的,是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认为人都是自私、虚伪的,因而总是对别人持不信任态度。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感到人们在议论自己,对他人言行极其敏感,因此而陷入无端的痛苦与焦虑之中。 四、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心理辅导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实用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 1.认知疗法

艾利斯(Alice)的理性情绪疗法是认知疗法中有代表性的一种。这一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障碍是由于人们的非理性信念所造成的,因此,治疗的基本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摒弃非理性信念,而代之以理性信念。例如:

小明在路上见到小江,和小江打招呼,小江没反应。(A)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江不喜欢我。”(B)

否定自己、郁郁寡欢、回避小江。(C)

可以看出,导致小明否定自己、郁郁寡欢和回避小江的直接原因是小明的“小江不喜欢我”的看法和信念,而不是“小江没反应”这一刺激事件。

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步骤如下:(1)教导ABC的观念,即让学生清楚知道认知与情感、行为之间的关系。(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对话,找出非理性信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质疑来让学生发现自己信念中的不现实、不合逻辑之处。例如,“我的想法是来自事实还是假设?有什么证据证明我的想法是真实的呢?”“那一件事情真的那么可怕吗?我真的不能忍受吗?”“是否别人都应该按照我想的那么去做?” (3)实证上的分析。提问的同时,要在实际生活中找出证据,以驳斥非理性的想法。(4)教师指出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之处,让学生学会用理性的自我陈述来代替非理性的自我陈述。常用的理性陈述句式包括:“虽然我不喜欢……,但是我仍然……”,“虽然我碰到很多困难……,但是还不至于……”等等。(5)布置家庭作业,强化理性信念。例如,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所碰到的同伴交往的事件、想法及感受,要求他们做出理性的自我陈述。 2.角色书信疗法

角色书信疗法是日本学者春口德雄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所创立的,其操作流程大致如下:让来访者给一个与自己关系密切的重要他人“写信”;信件写好后,并不要求其寄出去,而是让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给自己写“回信”。书信过程可以多次往复。来访者在书信往复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矛盾与困境,从而以新的视角审视自己,思索并解决问题。来访者可以借助书信将情感明确化,顺利地把郁积的情感自由地表达出来而不用担心对方的批评和指责。角色书信疗法的角色转换,让个体在心里真正使用对方的“眼睛”进行审视,可以让自己客观地面对实际的人际关系。随着角色书信疗法的不断推进,咨询师通常会看到出现在个体内部的对立状态逐渐向着接纳的、在心理上统和的方向迈进[2]。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强调通过实际的体会和行动达到认知、情感上的改变。角色扮演法通过设定某种情境,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表演出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从而使学生增进自我认识,培养移情能力,提高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可以让他扮演一个被攻击的孩子,表现那种被攻击之后的种种痛苦。这会使他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角色扮演技术主要有空椅子表演、改变自我、角色互换、哑剧表演、魔术商店、双重扮演等类型。这些技术目的都在于让来访者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同时,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感情。 4.行为疗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行为疗法建立于行为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则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的观察学习理论,通过强化或模仿学习等手段,矫正异常或不良行为,获得正常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有的同伴关系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沟通策略和技巧导致的。这种学生要么在以前的家庭生活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形成了不良的社交行为习惯,容易与他人起冲突;要么因为缺乏应对某种关系或沟通情景的适宜策略,一旦出现社交失败或挫折就容易遭受打击,形成社交退缩的心态。这就需要通过行为治疗促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面对社交事件的策略和技能,并经过反复强化使之熟练。 5.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

同伴关系的发展和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针对不良同伴关系的干预还应从个体所处的环境和团体中入手。例如,宋理玲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小组辅导和个体辅导等多种辅导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改善同伴关系不良学生的社交距离有效;团体辅导活动对改善同伴关系不良学生的社交态度有效;团体辅导活动对改善异性同学间的社交距离有效[4]。可见,一方面,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改进班级氛围,进而改善个体不良同伴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个体辅导改善个体的同伴关系,促进整个班级的同伴关系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周宗奎,赵冬梅,陈晶等.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70-74.

[2]孙颖.角色书信疗法:一种新的助人自助技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4-18. [3]宋理玲.团体辅导改善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实验研究[D].山西大学,2008.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631) 责任编辑 颜雪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