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称为() A: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2、小学班级是一个双重性的组织,它既是学校的基层组织,也是()的基层组织。
A:中国儿童先锋队 B:社会少年先锋队 C:中国少年先锋队 D:国际少年先锋队
3、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韦纳 C:加涅 D:班杜拉
4、第一次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国家法律文件是__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5、义务教育中,以下各方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 A.儿童 B.国家 C.家庭 D.社会 E.企业
6、教师生存的基石是____ A:教学能力 B:知识 C:才华 D:兴趣
7、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在__。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资本主义社会
8、下列哪个目标不是幼儿教育的健康目标()? A: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B: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C: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D:掌握规范的体育锻炼技能
9、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____上。 A:夏朝 B:殷周 C:三国 D:秦朝
10、教师教育观的核心是() A:质量观 B:素质观 C:教学观 D:学生观
1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2、我国中小学课程具体表现为()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学目标 D.课程标准 E.教科书
13、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主要决定于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__。 A.荀子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15、举一反三属于____ A:获得规则 B:理解概念 C:创造性 D:知识迁移
16、教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资料研究法 E:经验总结法
17、福勒和布朗认为,经常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等问题的教师,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是____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情感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__。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19、二十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____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20、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铃声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时的铃声是。 A:无条件刺激 B:中性刺激 C:无关刺激 D:条件刺激
21、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的规定,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的任命、聘用等,反映了政治经济制度决定____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的目的 D:教育的独立性
2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__。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23、反映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本质特征是__ A.为人师表 B.献身教育 C.育人
D.公而忘私
24、从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学习动机可以分为()
A: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B: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C:间接动机和长远动机 D:直接动机和短近动机
二、多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称为__ A.地方课程 B.学校课程 C.一级课程 D.研究课程
2、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读书指导法 E.演示法
3、下列选项中对《论语•卫灵公》中“有教无类”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
B: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 C:是全民教育思想的雏形
D:强调运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进行班级授课制
4、春秋时期.钟子期与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伯牙用于弹奏“高山流水”的乐器是。 A:古琴 B:古筝 C:二胡 D:琵琶
5、有的幼儿擅长绘画,有的善于动手制作,还有的很会讲故事,这体现的是幼儿。
A: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B:能力水平的差异 C: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D:能力类型的差异
6、主张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的是()者 A:行为主义 B:经院主义 C:科学主义 D:人文主义
7、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A:参观法 B:读书指导法 C:练习法
D:自学法 8、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9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开始,该书的作者是__ A.詹姆斯 B.桑代克 C.斯纳金 D.布鲁斯
9、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因素的干扰。 A:消退和干扰抑制 B:倒摄和干扰抑制 C:前摄和干扰抑制 D:前摄和倒摄抑制
10、消除自卑感常用的方法包括__。 A.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认知 B.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C.消除非理性观念
D.用激将法刺激学生,让他们通过逆反心理产生正面的动力 E.帮助学生不时有成功的体验 11、下列不属于意志品质的是。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力 D:坚定性
12、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____是基础,____是关键。 A:知情 B:知行 C:意行 D:知意
13、以下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__ A.华生 B.罗杰斯 C.布鲁纳 D.巴甫洛夫 E.马斯洛
14、下列关于小学生操行评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B:操行评定可分为学生自评、分组评议、班主任评价和信息反馈等步骤 C:操行评定由班主任负责,其中写评语的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完成 D:操行评定目的在于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教育儿童奋发向上 15、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进行的评价是____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16、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力包括()。 A.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 E.教育科研能力
17、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__。 A.个案研究 B.观察分析 C.案卷分析 D.逸事记录
18、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卡普杰列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乌申斯基 D:布隆斯基
19、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 A.工作关系 B.人际关系 C.组织关系 D.心理关系 E.非正式关系
20、美国心理学家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A:班杜拉 B:奥苏伯尔 C:维纳
D:阿特金森
21、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__。 A.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B.冲动型和沉思型 C.辐合型和发散型 D.探究型和接受型 E.交流型和沉默型
22、一般而言,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源于三种需要,它们是() A:认知的需要 B:交往的需要
C:自我提高的需要 D:附属的需要
23、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4、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是。 A: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B:万隆会议 C:六方会谈 D:维也纳会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