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学生进行认知学习的行为方式非常之多,如专注听讲,查阅材料,询问辩论,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性格、年龄特征等都会影响学习行为,以致产生不同的学习效益。中小学各学科的专家、老师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发展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根据行为方式改革教学法、教学过程,如故事教学、虚拟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以下我们将从学习行为与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之间的联系,试图引发讨论,共同解析技术学习的有效行为。我们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发展看作是课程实施的整体需要。对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较强和内容广泛性较大的课程而言,一方面要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灌输,尊重学生在认识背景、认知策略、认知速度上的差异,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克服因时间、空间限制让这些优秀的学习行为质变,产生形式化,而是要在不断探索、应用新的学习行为方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本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教育目标,既包括学习习惯的养成,又包括学习方法的形成,各种学科根据其知识结构、学习规律的不同而会有所不同。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学习目标由于更倾向于知识结构、操作技能、素养养成的三维,所以无论在哪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注意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优化。否则,只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或者是形成教条的套路,会有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我们优化学习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的过程更高效而不是更麻烦;让学习的目标更明确而不是更模糊;让学习的意义更有价值而不是背道而弛… …即,学习行为就要奔着学习目标去优化,而不是过多为教材、教法和教师而去优化.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脑进行思维参与 ,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有效地发展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首先应保证
参与的面,最好人人能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还应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独立开展活动或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活动,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包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构建,给每个学生以前进的台阶,然后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其次,采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最后,用赏识性的评价语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进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当发现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应主动给予帮助,并善于用激励性的评价语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同时还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使学生在学习中即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又懂得如何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之,改变学习方式根本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改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采用学生喜欢的多种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