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体育保健学 二、学时、学分及适用专业
总学时数:50,其中,讲授学时:46,实践(实验)学时:4。 学分:4学分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本科) 开设学期:第4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目标:通过对体育保健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以及学校体育要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要求,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掌握不同性别、不同年阶段人群的体育保健特点和要求,为从事体质与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人们从事符合生理规律的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关知识与技能。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任务:
《体育保健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与机能水平,为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及全民健身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组织和方法是否符合运动参加者的身体特点,进行医学指导和服务;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健康和机能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卫生措施;研究和了解各种营养素的种类、功用及来源,了解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营养状况的特殊要求,正确指导运动员饮食,以确保运动员的健康,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研究运动性伤病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和康复措施。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体育保健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分班教学增加实际操作教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并紧密跟踪学科前沿,使学生能更及时的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健康概述(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对健康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影响健康的基本因素和健康问题,为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 1.1现代健康观 1.2现代体育的健康观 1.3 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体育保健学是在体育与医疗保健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大学生如何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症状。
难点:运动过量和运动缺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第二章 运动与环境(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对人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危害和影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如何克服一些不利因素来保护身体健康以及提高运动能力。 (二)教学内容
2.1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2 环境卫生的防护
2.3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2.4运动建筑设备卫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环境、冷环境、高原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难点:运动建筑设备卫生要求实施
第三章 运动与营养(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营养的意义,树立正确营养观点;熟悉营养素的性质和功用,能正确选择和利用食物;掌握运动员合理营养的意义与作用;运动员的营养特点,能合理安排运动员的膳食和饮料。掌握营养摄取和能量消耗的计算法,能评定一般营养状态。 (二)教学内容 3.1 基础营养 3.2蛋白质与运动 3.3脂肪与运动 3.4碳水化合物与运动
3.5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相互作用
3.6微量营养素与运动(维生素、矿物质、水、食物纤维素)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脂肪的营养功用。不同运动项目重点补充的营养物质。我国运动员每日维生素摄入量、几种矿物质需要量,何为运动性脱水,运动员应该如何补水。 难点:蛋白质、脂肪的营养功用。不同运动项目重点补充的营养物质。
第四章 运动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并了解危害健康的行为,从而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健康打基础。 (二)教学内容
4.1 健康与行为和生活方式
4.2促进健康的积极生活方式——合理的体育运动 4.3体育行为与心理健康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心理健康的四个维度。积极生活。 难点:心理健康的四个维度。积极生活。
第五章 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少年、女子、老年身体发育特点,熟悉儿少早期专项训练和女子月经周期的医学问题;掌握儿童少年、女子体育卫生要求,并能应用于体育实践中。 (二)教学内容 5.1 儿童少年体育卫生 5.2 女子体育卫生 5.3 中年人体育卫生 5.4 老年人体育卫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最大摄氧量。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早期专项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女子个特殊时期的体育卫生。女运动员在月经期的四种表现。中年人的体育锻炼如何确定适宜的运动
强度,应如何掌握运动强度。衰老的概念?老年人适宜做哪些体育运动?应如何掌握运动强度?
难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早期专项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女子个特殊时期的体育卫生。
第六章 体格检查(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体格检查的主要内容,熟悉姿势检查的方法和人体测量、身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掌握姿势检查和人体机能检查的评定,并能将体格检查材料应用于教学和训练中。 (二)教学内容 6.1 体格检查的方法 6.2 体格检查的内容
6.3 检查中几个问题的医学分析 6.4 评价心血管功能的常用指标 6.5 心肺功能负荷试验
6.6 植物神经和运动神经机能检查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联合机能试验的反应可分为几种类型。心脏肥大的原因,生理性心脏肥大和病理性心脏肥大的区别。
难点:联合机能试验的方法。
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并能够准确的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并及时消除疲劳。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二)教学内容 7.1 运动性疲劳概述
7.2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方法 7.3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及消除方法 难点: 运动性疲劳及消除方法
第八章 体育教育的医务监督(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体育教育的医务监督的意义,掌握体育教学的医务监督、健康分组的概念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 8.1 体育课的医务监督 8.2早锻炼和课间操的医务监督 8.3课外活动的医务监督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掌握体育课生理负担量常用的评定方法。
第九章 运动训练和比赛期的医务监督(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运动员的自我监督的意义、形式;比赛期的医务监督;兴奋剂的种类及其作用。熟悉运动医务监督常用指标的意义与应用;消除疲劳的方法。掌握自我监督、医务监督的概念、自我监督的内容;运动员常用的减体重措施、方法及其医学问题;兴奋剂的概念和危害性。 (二)教学内容 9.1自我监督
9.2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要求 9.3 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常用指标 9.4比赛期的医务监督 9.5比赛期的特殊医学问题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自我监督。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危害。脉搏、血压、心电图、尿蛋白、血红蛋白指标的测定在医务监督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第十章 运动性病症(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常见运动性疾病的发病原理、预防;熟悉运动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征象;掌握一般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10.1 过度训练 10.2 运动应激综合征 10.3 晕厥 10.4 运动员贫血 10.5 运动中腹痛 10.6 肌肉痉挛 10.7 运动性血尿 10.8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 10.9 运动性中暑 10.10 冻伤 10.11 运动性脱水 10.12 运动性猝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过度训练、运动应激综合征、晕厥、运动员贫血、运动性血尿、运动性血红蛋白尿的发生原因与发病机理、症状与诊断、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运动性腹痛的特点。运动性中暑分类及治疗。运动性脱水的表现及治疗。
第十一章 运动损伤概述(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中损伤的概念、分类、原因和预防原则。 (二)教学内容
11.1 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 11.2 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 11.3 损伤的发病规律和潜在原因 11.4 运动损伤的预防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第十二章 运动损伤的病理和处理(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悉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作好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二)教学内容
12.1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12.2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和处理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慢性损伤、急性损伤、开放性软组织损伤、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概念。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及治疗方法。
第十三章 运动损伤的急救(共1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损伤的急救技术,服务于体育实践。
(二)教学内容 13.1 急救的概述 13.2出血的急救 13.3急救包扎的方法 13.4 骨折的急救 13.5 关节脱位的急救 13.6心肺复苏 13.7 搬运伤员的方法 13.8 抗休克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各种急救的方法。骨折的概念,分类,主要症状和体征。肩关节和肘关节脱位的原因和急救方法。心肺复苏术。
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共1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运动处方的概念和组成;熟悉和掌握各种疗法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4.1 中草药疗法 14.2 针灸疗法 14.3 拔罐疗法 14.4 按摩疗法 14.5 物理疗法 14.6 固定疗法 14.7 伤后康复锻炼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运动创伤各种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五章 常见运动损伤(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和处理方法;熟悉挫伤、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掌指、指间关节韧带扭伤、腰部损伤与劳损的原因、原理、征象和一般处理方法;掌握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掌握肌肉拉伤、脑震荡、肩袖损伤、膝关节急性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的原因、原理、征象和处理方法,并能应用于实践,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 15.1 软组织挫伤 15.2 肌肉拉伤 15.3 关节韧带损伤 15.4 滑囊炎 15.5 腱鞘炎 15.6 疲劳性骨膜炎 15.7 骨骺损伤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常见运动损伤的损伤机制、症状、诊断、处理和预防。
第十六章 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共4学时)
(一)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个关节的解剖特点,并了解不同项目的易伤部位,从而能够预防损伤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 16.1 肩部运动损伤 16.2 肘部运动损伤 16.3 腕部运动损伤 16.4 膝部运动损伤 16.5 踝及足部运动损伤 16.6 头及躯干部运动损伤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足、躯干的解剖结构、主要韧带和肌肉。不同运动项目的易伤部位和专项多发性损伤。
第十七章 按摩(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按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熟悉穴位按摩的手法;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和身体各部位的按摩以及常用穴位,并能将按摩初步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和运动伤病的一般处理中。 (二)教学内容 17.1 概述 17.2 常用按摩手法 17.3 按摩的应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按摩注意事项及常用手法。
第十八章 医疗体育概述(共1学时)
(一)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医疗体育的重要性,以及医疗体育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使身体早日恢复健康,恢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二)教学内容
18.1 医疗体育的意义及理论基础 18.2 医疗体育的方法与手段 18.3 运动器官的功能评价 18.4 医疗体育的应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医疗体育的概念、禁忌症。
第十九章 常见慢性伤病的医疗体育(共1学时)
(一)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慢性病的医疗体育,对不同的慢性病制定运动处方,并掌握医疗体育方法。 (二)教学内容
19.1 常见慢性运动系统伤病的医疗体育 19.2 常见慢性病的医疗体育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脊柱侧凸、肩周炎、慢性腰腿痛、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的医疗体育。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一些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保健规律与措施,使学生掌握体育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今后从事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运动训练、健身指导及体疗康复服务,从而使体育运动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及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教学时数分配
《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72 学分:4 章次 各章标题名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健康概述 运动与环境 运动与营养概述 运动与人的行为 和生活方式 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 体格检查 运动性疲劳 体育教育的医务监督 运动训练和比赛期 的医务监督 运动性病症 运动损伤概述 运动损伤的病理和处理 运动损伤的急救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常见运动损伤 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 按摩 医疗体育概述 常见慢性伤病的医疗体育 讲授学时 2 2 4 2 4 4 2 2 2 4 2 2 1 1 4 4 2 1 1 实验学时 2 2 辅导学时 备注 九、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体育保健学》课程实验教学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形态测量:脊柱形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验是否为 证、综合、设计等) 开放实验 验证性 是 1 人体形态测量 状;胸廓形状;胸围和呼吸差等 台阶试验、运动后5次连续肺活量试验 按摩基本手法的 练习 运动前、中、后的按摩方法 1 2 3 机能检查 按摩的基本手法 1 1 综合性 演示操作性 是 是 4 运动按摩 1 演示操作性 是 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体育保健学》,姚鸿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
1、《体育保健学》主编:姚鸿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4版
2、《实用运动医学》主编:曲绵域,于长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4版 3、《运动营养》主编:莫恩主编,杨则宜译审,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二、体育保健学实验大纲
十一、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实验 多媒体教学
教学条件要求:教材符合大纲要求,教材体系科学、系统、严谨、先进,适合教学使用;具有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使用率高;在课程教学规范方面,制订了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过程实施与管理细则;大纲、进度、教案、习题、教学课件齐全。多媒体教学设备良好,实验设备比较齐全,利用率较高。 十二、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四年制教学计划规定本门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记载。课程最终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占70%和平时成绩占30%综合评定(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讨论、考勤),期末考试理论部分内容采用闭卷考试。 十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作业要求
每章讲授完成后,认真完成相关的复习思考题。
(2)课外学术要求
课外应坚持阅读、收集体育保健学等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学期结束前将读书笔记交任 课教师检查评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