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主义与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价值观
张利敏
定好的,一些人会成为上帝的选民,进入天堂,享受幸福,而另一些人会下地狱,接受惩罚,但是没人知道谁会成为上帝的选民。但是怎么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呢?清教徒认为一个人工作上的成功或者事业上的兴旺是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清教徒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勤奋工作,品行端正。日常生活要严格遵照《圣经》的律法,人的所作所为都要表现出对上帝的热诚,以增加上帝的荣耀为目的。
当早期移民来到北美大陆时,这块处女地富于自然资源,但那些丰富的自然资源都处在未开发的状态,
摘要:清教主义是影响美国文化最重要,最永恒只有勤苦的工作才能将其转变成可资源利用的财富,获得舒适的生活。在美国人看来,物质财富是对努力工作的奖赏或回报。在某种程度上,物质财富作为唯一可以感触的证明,来检定一个人是否努力工作。在18世纪晚期,美国的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就声称物质财富的多少反映了个人能力的差别。
(二)个人主义
罗马天主教廷认为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上帝和信徒交流共同的途径,只有经过天主教廷神职人员的讲解和布道,信徒才会理解、领会和获知上帝的意志,而且只有天主教廷神职人员才能把信徒的愿望传达给上帝,个人和上帝没有联系的渠道,个人无法和上帝交流。但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神学思想。他认为,基督徒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因信称义”,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个人关系。灵魂的得救不是教会的工作,是上帝把恩赐给了他的信仰者。因此,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极其繁琐的宗教礼仪,只凭对上帝对的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因信称义”是对天主教会所宣扬的“行为称义”的否定,这种思想也有利于培养新兴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这就把人们从教会繁琐礼仪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使灵魂得救成了个人的事情,给人以精神的自由。
按照“因信称义”的新教理念,《圣经》是信仰的唯一准绳,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或神职人员,而是依靠自己就可以阅读、理解并按照个人的体会阐释《圣经》,凭借信仰就能与上帝直接进行沟通,获得神恩,拯救自己的灵魂,得到精神的解脱与安慰,成为上帝的选民。清教徒必须人人读《圣经》,从中探索上帝的意志,建立自己和上帝的联系。这是清教徒个人与上帝直接联系的方式,不通过教会或者教士。他们强调个人,因此,美国的个人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清教主义发展而来的。个人主义作为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核心,源自于清教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渗透到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扬自我,突出个性,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尊重他人的隐私,崇尚自我奋斗,自力更生和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索和标新立异,蔑视权威,看重平等,包容多样性同时直率表达不同意见和看法,所有这些都是个人主义在美国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的因素之一,其因信称义、天职思想、山颠之城等核心理念成为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强烈的使命感及努力奋斗等等主要价值观的来源。本文主要分析清教主义的起源,教义特征和其对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清教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一、清教主义的来源和主要教义
在中世纪时期,整个欧洲处在罗马天主教的单一的精神权威统治之下,教会人员生活腐化,滥用职权,向教徒出售赎罪券,聚敛大量的钱财。在16世纪时,欧洲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1517年,德国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张贴了教会的95条罪状来反抗教皇及罗马天主教廷。由于政治纠纷和自己的婚姻问题,英国的国王亨利八世也宣布脱离罗马天主教廷,成立英国国教。但是英国国教中保留有许多天主教的残余,于是在16世纪60年代,英国国教中一些人不满意宗教改革中的不彻底和腐败性,提出要净化(purify)英国国家,清除其中的天主教残余,所以被称为清教徒(puri-
·tans),其观点、看法、理念和主张称之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
清教徒在英国被视为异教徒,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很多清教徒被送进监狱或者被处死,有的逃亡国外。17世纪的早期,英国人开始在北美建立永久的定居点,于是一批批怀揣着梦想的清教徒来到这里,希望按照自己的宗教信仰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开拓一片乐土。75%去往新大陆的移民是清教徒,清教徒由于人数众多,受教育程度高,具有宗教凝聚力,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逐步成为美国主流文化族群,即WASP(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笃信新教,具有英格兰血统的白人)。
二、清教主义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一)勤奋节俭
在教义上,清教徒遵循加尔文主义。加尔文主义强调原罪思想,自从亚当偷吃了智慧果后,人类就彻底地堕落了,人类的欲望,不信任,不服从等原罪就时代相传。但是人类是一切邪恶的根源,无法自救,只能依赖于上帝的仁慈和关爱,依赖上帝的拯救。但上帝对人类
欧美文学作品评析及其它
陈琼琼葛文婕等
··2011.6上半月\\159
外国文学研究
怀来包容来赞美,缺点里头也能发现美好的食物。这种
探析《查尔斯·兰姆散文集》中的博爱精神
张秋爽
魏红华
豁达的态度能够使我们在人生征途受最少的苦痛,同时也是止血之痛的的妙方。因为同是人类,只要我们能够慈悲为怀,即使对于人们的各种不良行为,我们也能找出可原谅的地方。因为我们自己也存在做各种错事的可能,所以更有原谅他人的必要。真正的同情是会体贴别人的苦衷,设身处地去想一下,不是仅仅容忍就算了。用这样的眼光去观察世态,自己的生活也增加了无限的趣味了。兰姆是有这种博大胸怀的一个人。有一回一个朋友问他恨不恨某人,他答道:“我怎么能恨他呢?
waiguowenxueyanjiu摘要:作为一个虔诚的一神教派信徒,兰姆恪守我不是认得他?我从来不能恨我认识过的人。”他年青的时候曾在一篇叫做《伦敦人》上面说:“平常当我在家觉得烦腻或者愁倦,我跑到伦敦的热闹大街上,任情观察,等到我的双颊给眼泪淌湿,因为伦敦无时不有需要我们帮助和同情的人。”他到处体贴人情,没有忘记自己也是个会做错事说错话的人,所以他无论看什么,心中总是春气盎然,对任何地方都生有同情,都觉有趣味,所以无往而不自得。这种执着人生,看清人生然后抱着人生接吻的精神,而且在千灾百难底下,始终保持着人生和谐的同情之心,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
也许世界上最可怜的就是乞丐了。这样一个被常人忽视的群体,当市政府委整顿市容而圈禁他们时,却引起了兰姆的愤愤不平。他认为,每种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伦敦的乞丐也一样。作为司空见惯的一景,他们对于都市中来往穿梭的行人的道德意识很有好处。大陆建立一个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超强的大国。
三、结语
起源于英国的清教主义,在北美殖民地得以实践与发展,因信称义、天职思想、山颠之城等理念是构成美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内容,因信称义与个人主义密不可分,天职思想是美国人勤奋努力,不屈不挠的精神的来源,山巅之城使得美国人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不容忍主义思想。总之,清教主义已经融入美国人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渗入美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参考文献:
博爱的信条。所有的人,不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本质如何,他都视为兄弟姐妹。特别是对于穷人,他更怀有真诚深切的同情。他的两本散文集,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他对芸芸众生之爱以及对穷苦人的满腔同情,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博爱精神。
关键词:兰姆;博爱;体现一、对穷人的深切同情
兰姆的性格内向柔和,同时又敏感坚韧,正是这种性格使他具有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的作品与浪漫主义文学的脉搏合拍;自己的艰难命运也使他更加热切而真诚地反映穷人的痛苦。兰姆的许多随笔散文体现了仁爱之心。他的作品切切实实的告诉我们:
只有真实地体验生活,把一切事物都用宽大的胸(三)使命意识
自从1607年,英国在北美的弗吉尼亚建立第一个永久定居点开始,大批的移民逃离英国国内的宗教迫害,带着热切的渴望到达新大陆。虽然英国政府把北美是为流放异教徒的垃圾场,但是清教徒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宗教理想。在北美新大陆,当他们看到茂密的原始森林,未开发的肥沃土地,广袤无垠的荒原,他们确信自己就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把他们从旧世界的罪过和堕落中拯救出来。科顿·马瑟在《基督在美洲的丕绩》一书中称赞道:“最初驻足英格兰的牧师和基督徒是一批可能从英格兰所有各郡选出的人,这不是出于人的计划,而是上帝的神奇作用,使相互完全陌生的人同心如一地向他们不知在何处的荒野退去。”清教神学家们认为上帝挑选出一个新国家的人民,把最优秀的种子播种到北美这片荒原上。他们来到这里的唯一目的是遵照上帝的意愿建立一个神圣的国度,以使后世永享上帝的恩赐和慈悲。
因此,清教徒应该按照《圣经》的教义,建立一个崭新的伊甸园,一座“山巅之城”(acityuponhill),一个理想社会,使人们最终过上理想的生活。正是在这种使命感得鼓舞之下,清教徒不畏艰难,客服困难,经历挣扎,不断奋斗,但内心依然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并最终在新
[1]ReichleyAJ.ReligioninAmericanpubliclife[M].WashingtonDC;BrookingInstitutionPress,1985:53.
[2]常耀信.《美国文学史》[M]常耀信南开大学出版
社。
[3]朱永涛、王立礼.《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
(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4]赵文学.《论清教主义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5)。
[5]周燕萍.《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清教主义缩影》[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0)。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
160/2011.6上半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