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发挥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构建重庆区域金融中心

来源:二三娱乐
2009年第13期 总第5l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OMIC RESEARCH GUIDE No.13,2009 Serial No.51 发挥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构建重庆区域金融中心 陈 敏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重庆401147) 摘要:金融中心是金融产业集聚的结果。在金融产业集聚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金融产业集聚的现 状,并以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为例,对重庆市金融产业集聚进行了实际考察分析,最后就推动重庆金融产业集聚、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重庆;区域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lx(20o9)13—0068—02 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中央证券 一、金融产业集聚的理论内涵 银行总行、四大国有银行总部、登记结算机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机构两大金融结算中心等 1.金融产业集聚的“累积经济性”。金融产业集聚通过金 都落户金融街。 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金融产 深圳的目标是成为环珠江三角洲的区域金融中心,发挥 业成长、发展,进而在一定地域空间生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统 集聚和输送资本、提供金融服务的作用。围绕“先行先试”、 的变化,必然带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形 “深港合作”和“创业投资”三大深圳金融业的“王牌”,深圳提 成金融产业集中—金融产业集聚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链。 出了包括深港“一板两市”、设立证券银行等24条具体建议。 2.金融产业集聚的空间性。金融产业集聚的动因、运动规 目前深圳已发展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区 律以及运动结果继承和印证“金融地理”学家的思维路径,即 域性金融中心。 沿着“空间差异”、“空间过程”和“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式运 广州的目标是把珠江新城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 行。 金融中心。未来五年广州将建设辐射广东省和泛珠三角的 3.金融产业集聚的层次性。从国家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 “四大中心”,即区域性银团贷款中心、区域性人民币结算支 来看,由于经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在地域 付中心、区域性保险市场中心和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 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使经济运行和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区 域性特点。金融系统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 三、重庆区域金融中心现状及问题分析 会呈现出特别明显的区域性,这在客观上导致了金融产业集 (一)重庆具备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 群集聚的层次性。 1.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具备区位优势。作为中国 4.金融产业集聚的递进性。金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是由 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是唯一能水陆空联运的西部城市, 多层次要素复合而成的综合体。通过经济地域运动,金融产 具有处在中国中西结合部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区位优势。 业集聚由低层次向高水平方向发展,具有递进性,体现了“金 基于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重庆不仅已在长江上游经济带 融”与“地域运动”的耦合。金融产业集聚的递进性起始于各 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突出作用,而且将成为区域科教文化 经济地域的金融资源禀赋差异,各层次金融要素在Preto效 信息服务业中心、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这将为发展金融 率的驱动下参与金融地域运动的结果。 产业、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创造相当优越条件。 二、国内金融产业聚集现状 2.重庆在长江上游地区具备较强的经济基础和城市竞争 力。一方面,重庆主城区的经济集聚辐射功能日趋明显,区域 现在,中国各个地区的一些重要城市,都把建立发展区 经济中心雏形正在形成。在长江上游经济区域中,重庆主城 域性金融中心作为城市发展战略。 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重庆 上海的经济基础雄厚,具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为 主城区以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6%和占全市23.1%的人口,实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根基。目前已经建立起包括 现了全市42.2%的地方生产总值,创造了全市49.8%的第三 证券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 产业增加值,形成了全市61.6%的存款,吸收了全市68.6%的 场、黄金市场在内的层次比较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国内 贷款。另一方面,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金融市场体系最完善、金融业最发达、外向程度最高的地区。 在长江上游地区具有相对较强的城市竞争力,统计显示, 北京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做出建设金融中心和金 2007年重庆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的位次快速提高,2007 融街的规划,并将建设重点放在建立金融街上。目前已经有 年重庆市GDP突破4 000亿元,达到4 111.82亿元,增长 530多家金融机构和知名企业在金融街安营扎寨,中国人民 15.6%,在全国列第三位,西部列第二位,仅低于内蒙古自治 收稿日期:2009—02—03 作者简介:陈敏(1963一),女,重庆人,会计师,从事金融会计研究。 一68— 区(19.O%)和吉林省(16.1%),在全国的位次比1997--2006 年的最高位次提高了十一位(1997年居全国第十四位,西部 第二位)。 3.重庆金融业已具备一定规模,金融中心的集聚和辐射 融腹地的强力支撑。一方面,长江上游经济区内的二元经济 特征明显,2006年重庆市城市化率仅为46.7%,而上海、北 京、天津等地的城市化率均超过70%,城乡发展之间的巨大 差异必然造成金融结构失衡。另一方面,长江上游地区发展 遇到了依附于行政区域背后的行政壁垒,没有形成经济区的 战略联盟,没有出现行政布局协调、经济能力聚集、产业结构 合理的理想范式。 4.金融产业发育程度偏低,金融中心缺乏金融产业的有 力支撑,2001-2006年重庆市的金融产业无论从对第三产业 功能初现。金融深度持续提高,资金集散功能增强。金融深 度即全部金融机构的流动负债与当期GDP的比率,它是衡 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在l985— 2007年期间,重庆存款余额/GDP从0.41上升到1.61,贷款 余额IGDP从0.67上升到1.27,2007年这两项指标值要明显 高于四川、贵州、云南等长江上游省份,而且近年来重庆金融 深度表现出加速发展态势。 重庆的金融机构的聚集效应正在形成。从银行机构看,重 庆是长江上游四省市中银行业机构门类最为齐全和聚集效应 最为明显的地区,尤其是外资银行数量在该地区的比例超过 了1,3。从证券类机构看,重庆证券、信托、期货服务组织体系 的贡献还是从对GDP的贡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金融中 心客观上要求金融业成为支柱产业,一般来说当金融业增加 值占GDP10%左右,就可认为金融业成为了支柱产业。但目 前,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较低水平徘徊,2006 年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5%,低于全国 3.6%的平均水平,这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重要制 约因素之一。 完备,尽管证券类机构的聚集效应低于四川省,但远高于云南、 贵州。从保险机构看,近年来全国性和外资保险公司加快了进 入重庆保险市场的步伐,目前重庆保险业已经形成国有控股、 中外合资、相互保险等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竞争激烈的局面。 到2006年12月底,重庆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总规模 达到10 031.3亿元。重庆的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量在长江上 游地区均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重庆已成为西部地区的票据 市场中心。 (二)重庆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部经济特征不明显,缺少金融中心形成的有利条件。 四、推动重庆市金融产业集聚、建立区域金融中 心的政策建议 1.正确发挥政府在推动金融产业集聚中的积极作用。必 须改善各级政府对金融业调控的方法和手段,规范政府行 为,正确发挥政府在推动金融产业集聚的积极作用,通过产 业政策的推动,科学抉择出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城市,并积极 影响引导金融机构的选址决策。 2.通过金融创新,吸引金融资源集聚,并在创新中形成区 方面,重庆分支金融机构多,法人机构少,这使得金融机构 在业务审批、信贷权限、产品创新、资金调配、资金运用、服务 区域等方面的自主权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机构的 投资、融资行为往往由公司总部来决定,相关的金融业务也 一域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金融创新来自于两方面的动力,一 方面是在金融管制条件下的金融创新,另一方面金融创新来 自于放松的金融管制。在监管机构放松管制比较困难的情况 下,推出的金融创新业务应在不违背管制的情况下寻找出路 和创新。 多在总部所在地开展,加之重庆大型企业集团数量少,客观 上降低了重庆本地的金融业务量。 2.经济金融开放度偏低,尚未达到金融中心所要求的开 放条件。首先,经济开放程度低。以2006年为例,重庆市进出 3.建立“互补型”的金融组织体系,提升金融产业集聚的 层次,优化集聚结构。重庆市应在整个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中 口总值为54.7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仅为10.97%,全年吸收外 商直接投资仅为6.96亿美元,远低于东部同类型城市。其次, 金融开放层次低。目前,重庆金融业中只有银行和保险有外 资机构进入,而证券、期货、基金、投资银行等没有外资机构 进入。第三,金融开放的规模小。目前进入重庆金融市场的外 资金融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业务范围窄、业务规模小,截至 结合实际情况找准自身的金融定位,促使金融机构形成符合 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特色的金融组织网络,避免金融资源的 重复配置降低金融机构运行成本,使金融资源在相应区域内 的使用变得更加富有效率。 4.调整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良好的监管环境 是金融集聚、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金融监 管与金融发展相伴而生,监管制度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投资环 境质量的主要方面。在金融产业集聚区,金融机构多样化、国 际化,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交叉化和多元化,金融资产虚拟 化,金融创新迅猛化,金融风险多极化,使金融的整体形态和 变化机理都出现重大变革。 2006年6月底,重庆四家外资银行的存款规模只有8 148万 元,贷款规模接近14亿元,基本上没有给重庆金融业和金融 市场带来金融冲击和金融革新。 3.长江上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金融中心建设缺少金 参考文献:‘ 【1]Kindleherger,C.P.,“ 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A Study of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74:58—70. 【2】Bossone B.,Mahajan S.and Zahir F.,Financial Infrastructure,Group Interests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IMF Working Paper, 2oo3. 【3黄解宇,杨再斌.3J金融集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1):55—56. 【5】连建辉,孙焕民,钟惠波.金融企业集群:经济性质、效率边界与竞争优势[J].金融研究,2005,(6):79—81. [6】滕春强.金融企业集群:一种新的集聚现象的兴起fJ1.上海金融,2006,(5):15. [7】林江鹏,黄永明.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论金融中心建设[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6):49—54. 【责任编辑陈丽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