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临夏州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二三娱乐


临夏州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根据临夏州的气候条件、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是: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强对旱作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以项目带动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

关键词: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总人口为194.6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71.55万人,占88%,总耕地面积14.33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5.46万公顷,山旱地8.87万公顷。年平均降雨量537.40mm,主要集中在7、8、9月,历年平均蒸发量1 382mm,年均气温6.30 ℃, 无霜期130~180d,日照时数2 467.50h。平均海拔2 000m左右,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油菜等农作物。气候条件复杂,地形多样,按区域特点分为川塬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高寒阴湿地区。东乡县、永靖县、临夏县、广河县大部分降雨5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常因春旱而无法适时播种,或在农作物生长的需水关键时期遭遇“卡脖子”旱,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康乐县、积石山县、临夏县降雨500~600mm的高寒阴湿地区,降雨分布不均匀,60%以上降雨集中在7、8、9月,先旱后涝,容易形成“草包”庄稼。干旱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州旱作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我州耕地少,山旱地面积大,旱作农业分布广,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水资源短缺,降雨季节与主要农作物需水关键期错位,时空分布不均,雨养农业特征明显,春旱和初夏旱发生的频率高,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州推广了一批以保水、蓄水、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综合新技术,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1.1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发展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种植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产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如东乡县、永靖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临夏县的油菜产业,广河县、临夏县的玉米产业,康乐县、积石山县的中药材产业,被动抗旱的局面有所改变,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1.2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已形成区域化和规模化,由过

去单一的玉米地膜覆盖逐步扩展到小麦、洋芋、蚕豆、油菜、药材、谷子等作物上。同时还研究和推广了双垄沟覆盖、膜侧种植、间套带种植等技术。全州每年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5.67万公顷以上,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35%,其中粮食作物地膜覆盖5万公顷以上,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5%。

地膜玉米1984年首先在临夏县北塬地区试验种植1.40hm2,平均产量11 850kg/hm2,比露地玉米平均产量5 880kg/hm2增5 970kg,增产101.60%,增产显著。此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范围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推进,种植区域由川塬灌区向旱作区扩展。1995年种植面积发展到0.79万公顷,平均产量9 462.65kg/hm2,比露地玉米增2 488.65kg/hm2,增产32.69%;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3.33万公顷。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玉米栽培地膜化、良种杂交化、种子包衣化。

地膜小麦从1994年开始引进地膜小麦穴播栽培技术,1997年引进地膜小麦膜侧栽培技术,试验成功后经示范推广,到2003年种植面积发展到0.77万公顷,平均产量1 368.75kg/hm2,比露地小麦增产816kg/hm2,增产24.80%,在旱作区表现出了明显的增产效果。2006年种植面积0.70万公顷,一般比露地增产750kg/hm2,增产20%左右。

地膜洋芋1985年在积石山县种植7.19hm2,效益比较显著,成熟早、上市早、收入高,活跃了蔬菜市场。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0.73万公顷,一般每亩可增收100元以上。

1.3马铃薯旱作技术全州1990年种植面积2.66万公顷,平均产量2 250kg/hm2(折主粮);2006年发展到3.96万公顷,平均产量2 904kg/hm2,主要推广了优质品种、脱毒种薯、沟垄种植、配方施肥等配套栽培技术。

1.4节水集雨补灌技术2000年在永靖县的西北片、东乡县北岭乡等建集雨场水窖500眼,每眼容量为20m3,每个集雨场硬化面积100~120m2。以后在临夏县、永靖县、东乡县、广河县等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为抗旱保苗、牲畜饮水发挥了主要作用。

1.5培肥地力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推广应用专用肥等,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1.6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006年在特别干旱的情况下,广河县试验示范的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平均产量10 608.75kg/ hm2,比常规种植的地膜玉米增产2 930.50kg/hm2,增产38.20%,以1.50元/kg(市场价)计,可增加收入近4 500元/公顷。今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围绕玉米、马铃薯两大作物示范推广该技术,在广河县、东乡县、临夏县、永靖县落实0.19万公顷。

2存在的问题

2.1对旱作农业认识不足由于我州各县(市)地方财力有限,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引进的旱农新技术和开展的旱农试验研究比较少,水平低,未探索出适宜我州旱作农业发展的最佳栽培模式和完善的栽培技术规程。

2.2农业技术服务手段落后各县(市)农技部门缺乏必要的化验、检测器材、通讯运输设备,不能按农时季节全面及时地提供技物配套服务。

2.3农民群众接受能力不强我州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薄弱,文化相对落后,农民对传统的救济式推广方式依赖性较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能力不强,投入小,减缓了旱作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速度。

2.4旱作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如很少在山旱地开展喷灌、滴灌、微灌节水技术的研究示范;交通不便,有些地方农用车不能到达,影响了农用物资和农产品的运入运出。

2.5旱作农业项目比较少增产措施不能及时到位,覆盖率低,辐射带动作用小。

2.6地膜价格高,投入成本大如地膜小麦,地膜用量60kg/hm2,投入780元/公顷(市场价13元/kg,而小麦增产750kg/hm2左右,增收1 200元/公顷左右,农民增收450元/公顷左右,加之化肥用量增加,实际上亩增收很低,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3对策

3.1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根据各县(市)气候条件,市场需求,顺应自然规律、市场规律,进一步引导农民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缩夏作面积,扩大秋作面积,使作物需水关键期与雨季尽量同步,并采取单种、复种、套种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抗旱、耐旱优良品种,调整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和种植模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2加强对旱作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旱作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灾,只有立足于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旱作区面积大的现实,通过旱作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挖掘旱作区的增产潜力,才能提高旱作农业区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州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在旱作技术推广过程中要首先取得各级行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行行政与技术相结合,技术与物资相配套,从而保证面积和技术措施的落实,充分发挥旱作技术抗旱、增产的效能。

3.3努力增加资金投入为使旱作农业的各项新技术迅速在旱作区大面积推广,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旱农新技术 、新机具引进和试验研究、示范点建设的支持,增加对示范户地膜款的补助,改善基础设施,从而在资金、物资、技术上保证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3.4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继续推广应用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小麦膜侧沟播技术、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技术、马铃薯地膜覆盖技术,加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示范推广步伐,并进一步探索地膜的种类、覆膜形式及在油菜、蚕豆、谷子、药材等作物的应用。

3.5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因地制宜地配方施肥,增施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达到“以肥调水”的目的。

3.6 以项目带动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今后州、县(市)农技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从各渠道积极论证,申报适宜我州旱作农业的重点科技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发挥项目示范带动和支撑作用,提升旱作农业区的整体科技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