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近现代史上地土地问题

来源:二三娱乐


近现代史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时期 土 地 革 命 时 期 名称 第一个土地法 时间,人物,地点或会议 1928年12月, 毛泽东,井冈山 1929年4月 毛泽东,兴国 毛泽东,邓子恢 内容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 把第一个土地法的内容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阶级路线: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理解:为了拉拢地主阶级,就给予他们收租的权力,但是只能少收,此谓减租减息;同时为了不得罪农民阶级,保护他们的利益,就只要求他们少交租,但是少交不意味着不交,此谓交租交息) 影响 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但不符合农村实际 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理解:此纲领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它与当时中共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部署相适应,也体现了中共代表广大农民利益的党性,所以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和参军的积极性) 第二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 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减租减息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 1938-1945 既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一边,又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理解:要拉拢地主,所以只是削弱封建剥削,而不废除) 《五四指示》/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解释》 解放战争爆发前夕 1946年5月4日 中共中央 坚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 对中农:用一切方法吸引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利益 对富农: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 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做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将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政策,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废除封建剥削过渡。在此之后,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解放前有2/3的地区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理解: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不需要再拉拢地主,而需要调动农民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所以开始下狠刀子) 1

《中国土地法大纲》 和土地制度改革 (在解放区开展土改) 转为战略进攻以后 1947年7-9月 河北平山县 全国土地会议 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一切地主的土地和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理解:开展土改、废除封建剥削,是一场社会大变革,它激发了农民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并使农民自觉的在党周围团结起来) 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的不同: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解放战争时期) 保存富农经济。 (理解: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指出:农民在土改中所发展出来的生产积极性,集中表现在两种积极性上: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党应该按照互助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对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基本取消自由市场,限制商业投机 发展供销合作 发展信用合作 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提出集中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1.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2.初级社(土地、牲畜、大农具私有,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实行土地分红) 3.高级社(所有生产资料由集体所有) 基本原则和方针: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 原则:自愿和互利 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标准: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要把社会改造和技术改造相结合,用先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土改”),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翻了身。他们踊跃参加人民军队,成立运输队、担架队、担负后勤工作。 过渡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建国后,在新解放区开展土改) 1950年 使得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大量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农民获得了翻身解放。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三大改造时期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1951年12月 中共中央 指导了互助合作运动

互助合作运动 1953年 既保证了人民对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的需要,又为全面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1953年12月 采取这种逐步过渡的方法,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项重要创造,由此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安居乐业,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改善,中国农村完成了从几千年来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 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3-1956年 2

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 三大改造时期 十年建设时期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1955年7月31日 毛泽东 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经验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阐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道路、基本方针、基本政策 对农业合作化和机械化、社会改革和技术改革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论述 提出应当建立人民公社 是一篇指导农业合作化的重要文献 《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 1958-1978 背景:1.必要性: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土地跨地区的集中指挥和管理 2.中央误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增产增收 做法:小社并大社(即: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体制:一大二公(大:规模大;公:公有化程度高) 着手解决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出出现的突出农业和农村问题,整顿人民公社,调整农村政策 严重脱离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致使一平二调之风泛滥,损害了广大社员和小集体的利益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十二条”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农业十六条”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60年11月 对于克服严重存在的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受到农民普遍欢迎; 该制度的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结题,农业产值增加 《关于加快农业1979年9月 若干问题的决议》 十一届四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统分结合) 提出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地因时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 主要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政策:1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 2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3

时期 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辛亥革命前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 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 抗战时期 中国共解放战争 产党的土地政策 土地改革: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过渡时期 土地改革 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三大改造时期(1953—农业合作化 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 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也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阶级 农民阶级 政策 《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平均土地。 意义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它空想的,无法实现。 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4

1956年) 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 改革开放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人民公社化运动 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典型例题:

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变革或调整 土地改革 主要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人民公社化 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提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 家族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和积极性。 结果 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应遵循什么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