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堂 盘20l7年lO月第39卷第lO期国现代医生,2015,2:94—96. [4] 易中梅,王红苹,李晨晨,等.全血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血 浆再制备冷沉淀的质量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2): l17—120. Ningxia Med J.Oct.2017,Vol 39.N0.10 [6]刘军.2010-2012年冷沉淀凝血因予质控结果分析[J].医学 检验与临床,2013,24(3):43—44. [7]杨振宇,谭萍,张福,等.浅谈血站冷链的关键控制点[J].临床 输血与检验,2014,16(2):221—223. [5] 章泽,邱颖婕,近魏名,等.冷沉淀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5(2):169—170. [收稿日期]2017一o4一l7 [责任编辑]王凯荣 Doi:10.13621/j.1001—5949.2017.10.0940 ・经验交流・ 中药加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周[摘要] 目的钰,张玉喜,贾小飞,马佐瑶,刘佳妮,冉丽 选择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61例, 观察中药加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予以自拟中药汤剂口服并加针灸治 疗,分别在治疗2周、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中药口服加针灸治疗 (P<0.05),总有效率达到9o%;观察组治疗4周效果明显好于治疗2周(P(0.05)。结论应用。 原发性面肌痉挛效果良好,具有操作简单、创伤轻微(针刺)、无毒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原发性面肌痉挛;中药;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面肌痉挛是以一侧面神经支配的肌肉阵发性、 不自主抽动为特点的周围神经疾病…,可因精神紧 张、疲劳和自主运动而加剧。临床常见典型的面肌 痉挛先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扩展波及整个半 1.2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神经病学》面 肌痉挛诊断标准 ],神经系统检查无其他阳性体征, 无头痛、饮食二便等其他异常。 1.3排除标准:①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 侧面部肌肉L2j。常采用口服药物(主要为卡马西平、 者;②有面神经损伤史者;③排除其他肌张力障碍等 疾病;④卡马西平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奥卡西平等)、物理治疗、中医针灸以及微血管减压 术和面神经支周围切断术等方法治疗,由于口服卡 马西平等西药副作用较大,而手术则因患者对手术 风险、疗效等有顾虑,故无创的中医疗法仍然受到广 大患者的青睐。我们在临床应用口服中药汤剂联合 针灸的方法治疗面肌痉挛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4.1 对照组:予以卡马西平片口服,由每次100 mg逐渐增加到每次200 mg,每日3次。 1.4.2观察组:①中药方剂:丹参15 g,赤芍15 g, 车前草l5 g,汉防己l5 g,川芎9 g,草决明9 g,泽泻 9 g,钩藤9 g,白芷9 g,元胡9 g,僵蚕15 g,白附子9 g,全蝎3 g,白芍15 g。上药共凑活血利湿、柔肝缓 急、化痰搜风通络止痉之效。水煎服,每日1剂,分2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1年l0月一2015年11月 在我院神经内科、康复科门诊就诊的面肌痉挛患者61 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O例。 对照组女陛22例,平均年龄(50±0.56)岁;男性9例, 次口服,2周1个疗程,共治疗4周。②针灸穴位,有 翳风(同侧)、颈部阿是穴(同侧颈部痛点、结节)、外 关(双侧)、足三里(双侧)、阳陵泉(双侧)、C 夹脊 穴(同侧)、合谷(双侧)、太冲(双侧)。翳风、足三 里、阳陵泉、合谷穴直刺1~1.5寸,外关、太冲穴直 刺0.5—1寸,颈部阿是穴、颈部夹脊穴直刺1—1.5 平均年龄(48±0.87)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1.1 年。观察组女性2l例,平均年龄(49±0.63)岁;男性 9例,平均年龄(49±0.79)岁;病程5个月一15年,平 均1.3年。按Cohen等的分级标准 ,对照组I级5 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 30 min;每周5次,2周1疗程,共治疗4周。 1.5评价方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进 行疗效评价。 例,Ⅱ级18例,Ⅳ级3例,Ⅲ级5例;观察组I级4例,Ⅱ级 20例,Ⅲ级4例,Ⅳ级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单位]宁夏人民医院康复科,宁夏银川750002 1.5.1面肌痉挛强度分级:采用Cohen等的分级标 准评定_3]:0级,无痉挛;I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 2017年l0月第39卷第lO期Ningxia Med J.Oct.2017,V0l 39.No.10 多或面肌轻度颤动;Ⅱ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 无功能障碍;m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1v 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患者因不能持续睁眼而 无法看书、独立行走。 1.5.2疗效评定标准 j:完全缓解,面肌痉挛强度 药物治疗有视力模糊、复视、眼球震颤、低钠血症、皮 疹、严重腹泻、心律失常、肝肾功能损伤、粒细胞减 ∞ 如 如 少、周围神经炎,甚至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等不良 反应,且效果欠佳。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面肌痉 挛疗效肯定,但也存在每次注射后疗效仅维持3~6 个月,需要反复注射、注射后并发症等问题。 因此,传统中医疗法一直受到患者青睐。面肌 痉挛属中医面痉、面风、胞轮振跳、筋惕肉明、风痉等 范畴,多与血、湿、痰、风有关。自拟方丹参、赤芍、川 评级由Ⅱ一Ⅳ级降为0级;明显缓解,由Ⅲ~Ⅳ级降 为I~Ⅱ级;部分缓解,由Ⅳ级降为Ⅲ级;无效,痉挛 评级无降低。 1.6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 料以元±s表示,各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 检验,以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治疗2周、4周后进行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 组总有效率达90.O%,而对照组为64.52%,观察组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5.599,P<0.05);观 察组治疗4周效果明显好于治疗2周(Xz=4.812, 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不同强度分级治疗4周后疗效比较 疗效 n 完全缓解 明显缓解 部分缓解 无效 Ⅳ级 对照组 观察组 Ⅲ级 对照组 观察组 Ⅱ级 对照组 观察组 I级 对照组 观察组 3讨论 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 了,有研究认为,主要因为面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 包绕,与其紧密接触所致 』,所以神经外科的面神经 微血管减压术对很多患者有效,但仍然存在手术并 发症、术后无效或复发等问题。有临床报道称面神 经微血管减压术死亡率<0.2%,术后小脑损伤发生 率0.46%一0.87%,听力下降7.6%,听力丧失 3.3%一8.3%,面瘫2.7%一7.3%,脑脊液漏 1.85%~4.8%【7l,因此造成患者担心手术风险而难 以接受手术治疗。临床应用奥卡西平、卡马西平等 芎、元胡活血理气通络,车前草、汉防己、泽泻利湿通 络,草决明、钩藤、白芷、白芍平肝祛风,白附子、僵 蚕、全蝎化痰搜风通络止痉。 上颈段夹脊穴可治疗头面部疾病,合谷、太冲开 四关以熄风镇静,少阳、阳明经循行头面部,故取其 合穴足三里、阳陵泉疏通少阳阳明经气,取翳风祛风 通络,取外关疏通三焦经气,且外关通阳维,“阳维目 锐外关逢”,颈部阿是穴亦疏通头颈部经络之气。针 药配合共凑疏经通络、熄风止痉之效。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疗法对面肌痉挛有较好疗 效,且无明显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上述中药方 为基本方,可据不同患者进行辩证加减,值得进一步 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f1]Batla A,Goyal C,Shukla G,et a1.Hemi ̄cila spasm:clinical char・ acteristics of 321 Indian patients[J].Journal of Neurology,2012, 259(8):1561—1565. [2]廉民学,孙念荣,李润春,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68例面肌痉 挛l临床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5,14(5): 447—450. [3] Cohen D,Savino P,Sten MB,et a1.Boltulinum injection therapy for blepharospasm:a review and repo ̄of75 patients[J].Clin Neurop— harnlarol,1986,9(5):415—429. [4]史玉泉,周孝达,吕传真,等.实用神经病学[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3:238. [5] sh0rr N,Seif SR,Kopelman J.The use of botulinum toxin in bleph— arospasm[J].Am J Ophtalmo,1985,99(5):542—546. [6]Zhong Jun,Xia Lei,Dou Ningning,et a1.Delayed relief of hemi ̄一 cial spasm after microvasculra decompression:can it be avoided [J].Acta Neurochirurgica,2015,157(1):93—99. [7]Huh R,Han IB,Moon JY,et a1.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la spasm:analyses of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1582 con— seeutive patients[J].Surgical Neurology,2008,69(2):153—157. [收稿日期]2016—10—20 [责任编辑]马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