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继汉开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简述

继汉开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简述

来源:二三娱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Fuling I'eachers College 第22卷第6期Vo1.22 No.6 2006年11月 Nov.2006 口教育 继汉开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简述 陆正林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是一个“继汉开唐”的时期。它突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局 面,专科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地方教育制度正式确立,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以及昌 盛发达的私学教育和自由博涉的学风、民族教育的融合与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等,对后世都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地方教育制度;私学教育;学风;特点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672—366X(2006)06—0103—04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 明帝,认为“百里长吏,皆宜知律”r1],请求置律 “离乱”年代,国家不统一,政治不安定,战乱时 有发生,封建政权更迭频繁,世家豪族巧取豪夺, 博士,以转相教授各官吏法律诉讼之学。魏明帝 依其所请,于廷尉属下设律博士。这是我同律学 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一统的局面。其后,十六 国的后秦也曾在长安设立律学;梁陈的专科教育也 主要是律学,北魏、北齐、北周都置律学博士。 书学。随着造纸术的发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纸张逐渐流行,使得书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另一 方面,社会上大量抄录经籍,需要书学教育与之 相适应,书法在此时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社会性 的艺术。北魏、北周都设有书学,以教授书生。 算学。算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专科教育,创立 于北魏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十年(493年)颁 发的百官令中,有“尚书算生”之职,列从第九 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各民族的 融合加速,江南经济得到大发展,思想文化领域 异常活跃。这是一个动荡的Hq-4 ̄,也是一个发展 不平衡的时代,更是一个新鲜事物不断萌生的时 代。在教育上,这也是一个“继汉开唐”的时期: 教育在汉的基础上不仅有所发展,而且出现了许 多新特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儒学独尊的突破和专科教育发展 自汉以来,经学教育独霸官学。汉代的鸿都 门学虽属文学教育性质,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学 的附庸,以“言志”、 “言教”的文学形式补充经 学,并非真正独立的文学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 虽然官学教授的主要内容仍为儒经,但先后举办 有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 研究词章的文学,这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另外 还设置了一些实用学科如律学、书学、算学、医 品下。此后,北齐、北周也设有算学,北周有 “算法生”之制。 医学。《唐六典》卷l4“医博士”注中说: 南朝宋代元嘉二十年(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 置医学,以广教生徒。北魏官职中有太医博士、 太医助教之设,以为推行医学教育。宣武帝时还 颁布了立医馆诏,其要旨在于推行医学教育。 文学、史学和玄学。南朝宋文帝元嘉时期十 六年(438年),宋文帝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馆, 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馆,司徒参军谢元立文 学馆,与雷次宗的儒学馆四馆合并,各就其专业 学等。这不仅丰富了封建教育的内容,也拓展了 教育的职能,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律学。曹魏H寸期,教育制度上出现的新发展 是律学的创办。227年,尚书卫凯上书刚即位的魏 【收稿日期12oo6—10一O1 【作者简介】陆正林(1974一 ),男,安徽池州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04 招收学生进行教学、研究。 二地方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和 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形成 汉代的地方学校,尚属草创阶段,缺乏明确的 管理制度;三三国两晋时期地方官学更无定制,多由 地方长官自动创办,得不到国家制度的保障。这种 状况直到北魏时期方有改观。 北魏的州郡学制比较完备,不仅普遍设置州郡 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这是我国正式 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北魏天安初(466 年),李任相州刺史,上疏请求按先典于州郡各立学 官,以使“广}=望之流、冠冕之胄,就而受业” 。 进而为王府培养经艺通明的人才。诏从之。于是在 这年九月初立乡学,置博十2人,助教2人,学生 60人,这是北魏为州郡立学所汀的第一个学令。 然此令未及实行,献文帝又令高允议定了一个更加 完备、意在全国普立学校的学制,同时对学官和生 员的资格亦做了规定。北魏统治者为检督州郡学 校、选拔才学之十,应封轨请求,遣四门博士明经 者,检试诸州学生,三年一校练。虽未能执行,然 已有制。此外,孝文帝还曾设立乡党之学。北齐也 注重州郡之学;北周地方官学亦曾设置,州县有学 生,各县视其大小都设有相当品秩的县学博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学在类型上突破了单 一的太学模式,等级性更加明显的同时,也使中央 官学开始多样化。其一,国子学。西晋除继续举办 传统的太学处,还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 国子学。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设一所传授 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咸宁二年(276年) 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成宁四年(278年)确定了 园子学的学官制度,惠帝元康三年(293年)又进 一步明确了国子学的入学资格,规定官品第五以上 的子弟方可入学。东晋太元九年(384年)在尚书 令谢石的请求下,先公卿2000名子弟为生,增造 庙屋155问,建国子学于太庙之南。至此,太学与 国子学两学并存首次出现在官学系统中。其二,皇 宗学。北魏太和九年(485年),文明太后下令于 闲静之所为皇子皇孙立学馆,设博士以教之,首创 皇宗学。其令E=J: “自非生知,皆由学诲,皇子皇 孙,训教不立,温故求新,盖有阙矣!可于闲静之 所,别置学馆,选忠信博闻之士为之师傅,以匠成 口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之 ” 】其三, 门小学。太和二十年(496年)又 诏立四门小学,旨在加强拓跋部贵族的基础教育, 使少数民族子弟得以从小接受汉文化的教育,以适 应迁都洛阳后的新形式。 魏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问都还没有专门的教 育行政机构,国家教育管理事宜主要由主管国家礼 仪祭祀的太常兼管。但随着中央官学的多元化、专 科教育的出现和地方官学的发展,教育管理工作也 越来越复杂和 争门化。教育管理专门化和独立化的 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北齐设置的国子寺,是一 个专职训教胃予、统理学官和生员的机构,其教育 行政实际具有单独设置的基础。虽然这还不是中国 教育行政独立的肇始,却为隋唐所因袭。隋唐继承 这一做法,将围予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 学、律学一并划归其属,将儒学教育与专科教育合 为一体,真正完成了教育管理的独立。 三私学教育昌盛发达, 成为教育的台柱和重心 与官学教育的时兴时废相反,私学在这一时期 颇为发达。魏晋南北朝私学的渊源可以追迦至东 汉,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的发展。私学不仅 在质量和规模上超过官学,而且分布面更广,类型 更广泛,成为当时教育的台柱和重心。魏晋南北朝 私学教育发达大体有以下这样一些原因: 第一,战乱连年,政局不稳,政权更迭频繁。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的时期,战事不断,一些统 治者纵然想留心教育,也常常无暇顾及,不得不把 教育放在次要的地位。加上政权更迭频繁,教育政 策也难以为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出于 对传播文化的责任感和对教育的热爱,纷纷设帐招 徒,培养后进。如魏国的隗禧、管宁、邴原,蜀国 的向朗,西晋的杜夷、束皙、孙子范,南朝的刘王 献、沈麟士,北朝的高允、刘兰等等。他们的教育 实践既使汉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又为各政权特别是 各少数民族政权培养了必备的人材。 第二,儒、道、佛、玄并存,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出 现丁义一次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 面对私学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学术大家 为弘扬自己的学术思想而创办私学,传授经籍。如南 朝时张讥、杜京产和沈道虔创办了道家私学,何胤、 赵僧岩和邓郁创办了佛家私学,至于儒家私学就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6期 多。同时,除了儒、道、佛私学外,更多的是各家兼修 的私学。如陈代的徐孝克“旦讲佛经,晚讲《礼》、 《传》”,受业者数百人 。又如名儒雷次宗在鸡笼 山聚众教授,儒佛并重;“好释氏、老庄、兼明道术” 的徐伯珍,更是儒、道、释并重[ 。 第三, “九品中正制”的选士制度和教育等级 性的加强造成了官学不振、有名尤宴。“九品中正 制”造成了所谓“ 卜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 面,这无疑极大地打击了普通百姓和庶族地主子弟 求学的积极性;官学等级性的加强也限制了平民子 弟进入官学学习,而只能进入以平民子弟为主要招 生对象的私学。另一方面,门阀世族地主在文化 竞相以门风相标傍,一般都极为重视家学。私学在 门阀世族地主那里以“家学”的形式表现出来。门 阀世族家学的发达,既是推动这一时期私学昌盛的 一个极重要的原『天l,其本身亦构成了这一时期私学 的重要内容。 第四,私学的繁荣昌盛与当时统治者的支持也 是分不开的。统治者们为维护其统治或扩大自己的 势力,给予私学以一定支持. 如诸葛璩“勤于诲 诱,后生就学者日至。居宅狭陋,无以容之。太守张 友为起讲舍”。再如始安王遥光等为吴包讲学,“立 馆于钟山下”;粱武帝为周继之讲学,“开馆于东 郭”。还有的帝王给予私学各种“赠遗”和“资给”l 。 另外,宗族组织的发展也推动了私学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的宗法组织远比两汉强大,除大地主的 田庄以外,许多自然村落也都聚族而居,而教育是维 系这些宗族组织的一个重要手段。如瘐衮在禹山坞 中即因“惠训蒙幼”而受到宗族乡党的敬仰。 四 自由、博涉学风的盛行 汉朝的经学教育,特别是今文经学教育,非常 注重师法、家法。师法、家法体现于章句之中。最 初较为简单的章句之学,由于经师的旁征博引、阐 释发微而渐趋繁琐,篇幅也越来越长。章句之学与 师法、家法的结合,严重阻碍了学术的交流,导致 经学教育中宗派性和封闭性加强,使士人思想僵 化,知识面狭窄,崇拜书本迷信权威,不利于个性 和智慧的发展。浩繁的章句也成为学者沉重的负 担,学生“幼童而守一经,自首而后能青” 8 J。至 晋初,F}1于社会的动乱和儒学的衰落,思想渐趋自 由,出现了儒道释争鸣、文史学突起的局面。自 陆正林:继往开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简述口 105 南、博涉的学风开始盛行。 魏晋时期,经学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不再 拘泥于两汉章句训诂之学,改为重义理;破除汉代 师法、家法的门户之见,变为博采众说,自立新 意。从而使“魏晋经学”的视野比以前更开阔,思 想更自由,实质上使“魏晋经学”变成了儒、道、 释混合的经学了。清皮锡瑞言: “何晏《论语集 解》合包、周之《鲁论》,孑L马之《古论》,而杂糅 莫辨。”义说:“范宁《谷梁集解》,虽存《谷粱》 1日说,而专主一家。” 又如宋戴禺页撰《中庸传》、 梁武帝撰《中庸讲疏》、无名氏撰《中庸义》,他们 的目的都在于发挥儒家经学中很少讲到的性命之 学,企图将儒、佛两家贯通起来。这可以说是后来 两宋理学家揉合道释教义,借《大学》、《中庸》 大讲儒家性命学说的开端。另一方面,“南人简约, 得其英华”,如杜预注的《左传》、梅赜伪造的《孔 传》、范宁传的《符梁》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 就是辞义简约、标举大义,一反西汉时的烦琐支离与 谶纬迷信化,大大促进了学术的继承和发展。 北朝的经学基本继承了汉学传统,谨守章旬训 诂,注意名物制度的考证,然不论南北朝,都盛行 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门学者,官学学官 也大多为博学洽闻之 。所谓博涉,就是当时的学 者不满足于通晓一门学 ,不肯々儒,而是力求博 涉数家之学。如张讥,少年时便通儒家的《孝经》 与《论语》,但又“笃好玄言” ]。在陈文帝时,他任 国子助教,教授儒学,陈宦帝时,任东宫学士,义阱 《庄》、《老》;梁朝王褒作《幼洲》,作为子女的童蒙 教材,其中说他自己从幼时发蒙至年届知命,一直是 “既崇周、孔之教,兼行老、释之谈”_lJ J,要求子 女们继承他的学风;东晋时的佛教领袖慧远,有着 浓厚的儒学和玄学功底,调和了佛学与儒道的矛 盾,促进丁佛学的中国化。 当时的学生也往往学兼多门,并且可以自由择 师。如颜之推 n身儒学世家,家传《周礼》、《左氏》, 梁朝湘东工萧绎“自讲《庄》、《老》”时,年方十二 岁的颜之推便被收入门徒;徐遵明曾先后师从王聪、 张吾贵、孙买德等人,最后成为一时之大儒。 五各民族的教育大融合和 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早已进入封建社会,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O6 口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化教育十分发达;而北方各少数民族还处于原始社 会末期或奴隶制社会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入主中 生来中国学习的。所有这些,都为隋唐进一步开展 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在艰难、曲折的道路 上,亦有所蜕变、创新和发展。它处在汉、唐这两 原的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自觉接受高度发展的汉族文 化教育,积极推行汉化改革,重视儒学教育,大力 发展学校教育事业。这些措施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 化水准,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各 个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高峰期之间,起着承先启 后、继汉开唐的作用,为以后唐教育的繁荣准备了 条件。 [参考文献] 民族的教育大融合。如北魏道武帝初定中原,便以 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达千余人。 天兴二年(398年)又增国子学生员3000人。次 年冬,又集博士儒生考论众经文字,义类相从,撰 成《众文经》,成为太学教材。后又立皇宗学、四 门小学。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地方教育制度。其 后的北齐、北周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亦有所发 展。另一方面,随着汉族统治者都城的南迁和西部 【1][2][3][815f,1、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9、138、136、 ll2. 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相继建立,人口大迁移的同时, 文化教育也南迁西移,从而促进了南方和西部落后 地区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开始与西方、南方及东 [4]徐孝克传.陈书(卷26)[M]. [5][6][9]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二卷) [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34t、 342—343、371. [7]卜宪群,张 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发展的基 北各邻邦进行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五经》、《论 语》、《千字文》等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到了朝鲜、 日本的。而朝鲜、日本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派留学 本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4). 【10]张讥传【A J.南史(卷71)[M】. 【ll】王褒传『A].梁书(卷41)[M]. 【责任编辑:何来】 A Brief Review of the Education in Wei Dynasty,Jin Dynasty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LU Zheng-lin (School of Pedagogy,Soochow University,Jiangsu,Suzhou 2 1 502 1,China) Abstracts:Inherited from Han Dynasty,the educmion of Wei Jin Southem and Northern Dynasties opened a door to Sui Tang Dynasties.It broke the educational monopoly of Confucianism,developed specialized teaching, formally established local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 adnfinistration of edliemion caine into beingDuring the .period,the private teaching was very flourishing and the style of study is freedom and far—ranging study.The inosculation of educmion among peoples and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nations also began then.All these had exceed great influences Oil the education of the Dynasties of Sui and Tang. Key words:Wei Dynasty;in Dynasty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professional teaching;local educational system;the private teaching;style of study;characteristi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