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采用硫酸萃取磷矿,两段中和法制取磷酸氢钙,成品中混杂有5—10%的粉末。 将硫酸法生产磷酸氢钙与盐酸法生产磷酸氢钙的工艺结合在一起,改善结晶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影响磷酸氢钙结晶的因素 1、 中和温度的影响
1、中和温度的影响
1)磷酸氢钙生产主中和过程,当温度低于40℃时,磷酸氢钙含结晶水较多,晶核生长受到抑制,单斜晶形的二水物困难,晶粒较小且存在不成形的细小结晶。 2)当温度大于72℃时,二水物失水,三斜晶形的无水物开始出现,不利于良好结晶的生成。
3)中和液温差变化大,也不利于结晶的生成,且有一水物和三钙共存。 2、石灰乳浓度和精磷酸浓度的影响
1)石灰乳浓度不宜过高(喷淋速度过快),否则,石灰乳与磷酸反应速度过快,石灰乳不易分散均匀,中和沉淀时易形成包裹,出现局部过浓即局部的PH值过高,生成磷酸三钙沉淀,造成粉状的磷酸氢钙量增多。
2)精磷酸浓度的P2O5浓度过高,反应时反应过于剧烈,出现局部温度过高,同样会出现包裹,生成细小的结晶,造成粉状物过多。 3、中和PH值的影响
磷酸氢钙在酸性环境中有利于结晶的成长,当PH=4.8时,结晶较好,呈流沙状,当PH=4.8—5.8时有少部份粉状磷酸氢钙生成,PH大于5.8时,粉状磷酸氢钙将逐步增多;中和PH值控制过高,将生成磷酸三钙,产品结晶更细,且会造成离心分离困难产品质量下降,产量下降,干燥能力下降。 4、同离子效应的影响
在磷酸氢钙生成过程中,增加Ca+或PO43+浓度,可以促使反应向生成磷酸氢钙的方向进行,有利于结晶的粗大。 5、磷矿中杂质的影响 1)SiO2
矿石中的不溶性二氧化硅的含量过高,脱氟酸中的游离氢氟酸就多,中和初期有少量的细小氟化钙生成。
矿石中的可溶性二氧化硅过高,在脱氟过程中的硅胶含量相对增多,可溶性
二氧化硅在PH小于9的情况下,在无氟体系下二氧化硅的溶解度很低,当有氢离子存在时,其溶解度将大幅提高。同时将形成硅泥胶状物,影响脱氟的沉清,并随精磷酸带入到主中和,在中和初期有氟硅酸钙等细小杂质出现。并在主中和形成凝结胶体,影响产品纯度,使产品P含量下降。 2)其它杂质的影响
磷矿中的铁、铝、镁等杂质,被酸分解时,部份铁、铝和绝大部份的镁进入到磷酸溶液中,在脱氟过程中,铁、铝等杂质被除去进入到白肥中,而镁将全部进入到脱氟磷酸中,在中和过程中,产生磷酸氢镁细小晶体。造成氢钙产品中的粉状增多。影响产品质量。 6、搅拌强度的影响
合适的搅拌强度将促使良好结晶的形成,有利于中和过程加灰时提高石灰乳的分散度,减轻中和过程中局部过饱和现象,利于产品结晶的形成,一般控制搅拌线速度为4—5m/s。
二、硫酸法与盐酸法结合生产磷酸氢钙
1、硫酸法与盐酸法重点岗位操作控制参数的比较 方法 盐酸法 硫酸法 液相SO3浓度% 3—5 2—3 萃取酸 含CaCl2 不含CaCl2 脱氟PH值终点 1.4—1.8 2.4—3.0 中和PH值终点 4—4.5 5.8—6.4 从影响磷酸氢钙结晶的分析及表I的对比可以看出:硫酸法氢钙由于中和PH值控制较高,导致部份产品结晶状况较差,而盐酸法氢钙正好相反,由于中和PH值控制较低,且在中和过程中由于氯化钙同离子效应的影响,结晶状况较好。 2、工艺流程
影响结晶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中和PH值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对硫酸法而言,降低PH值,P2O5损失就增加,鉴于以上考虑,把硫酸法和盐酸法两个工艺结合在一起,用硫酸法萃取酸和盐酸法萃取酸分别脱氟后,混酸中和,制得成品氢钙,经过小试和投入系统试产,表明磷酸氢钙的结晶有较大改观。
2、 硫酸法与结合法生产磷酸氢钙的试产数据 方法 硫酸法 盐酸法 中和PH值终点 6.4 5.8 离心机滤饼水份% 29.6 23.6 细小结晶含量% 10.1 3.9 中和母液中P2O5% 0.47 0.24 三、结合法的优缺点 1、优点:
1)因中和PH值的降低,氯化钙同离子效应的作用,改善了结晶状况,半成品水份含量减少,产量增加,消耗降低,母液中P2O5含量降低,P2O5利用率提高。
2)因PH值降低,减少了饲钙中的磷酸氢镁含量,相应增加了成品中的钙含量,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对磷矿中MgO杂质的要求,增强了对矿的适应性,降低采购成本。 3)结合法工艺生产的磷酸氢钙与盐酸法相比,避免了成品中CaCl2的大量残留,成品中的
杂质降低。
2、应注意的问题
1)因盐酸法与硫酸法的脱氟酸浓度不同,所以2种酸的配比比较严格。
2)因2种脱氟酸浓度、配比不同,所以中和PH值也应不同,PH值的确定以中和液残留P2O5而定。
3)在循环水使用中,应重视氯离子对设备的腐蚀,且产品中的氯离子在离心时应进行清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