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

来源:二三娱乐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之一 ――健康观

健康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们幸福生活的源泉。任何时代和民族均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健康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尊重人们的健康权,已成为全球达成的一个共识。 联合国大会1948年10月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第25条规定:“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其本人和家庭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 。1978年联合国的《阿拉木图宣言》提出每个国家都要重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传统健康观: 传统健康观是以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关系为依据的健康疾病观,是单因单果的健康疾病表现形式,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

20世纪3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疾病与健康是互相排斥的,健康等于无病,无病等于健康。按照这种思维模式,健康可定义为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没有疾病时的状态。看一个人是否健康,首先看其是否有病。有病就是病人,无病就是健康人。

传统健康观把健康简单地定义为没有症状和体征。这种解释不仅导入了循环定义,最终并未弄清楚健康是什么,疾病是什么,还忽略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过渡状态。许多疾病不能被早期发现,将那些没有发现疾病的人定义为健康人,健康被扩大化,削弱了人们主动促进健康的积极性,为扩大化的健康而满足。

整体健康观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对健康这一定义,兼顾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包含了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的生理健康,又置入了作为完整的高级生命复合体的人所特有的心理和社会两方面的内容。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之二

躯体健康 躯体健康是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躯体健康具有相对性,人体通常不断的通过各种机制调节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以适应并保持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由于环境不断变化,因而躯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人类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而不可能对躯体健康定下永恒的标准,目前,人们认为的躯体健康只是限于利用当代科技手段对人体进行观察和测定,如果未发现异常即认为躯体健康。

――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这种心理上的完好状态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

1、正确认识自我:过高估计自己,过分夸耀自己、过度自信、工作没有弹性、办事不留后路、一旦受挫,易引起心理障碍,反之,过低估计自己,缺乏自尊心、自信心,胆小怕事,缺乏事业的成就感、责任感都是不健康的表现。

2、正确认识环境:个人要对过去的、现在的以及将来要发生的一切事件和事务有客观的认识。

3、及时适应环境:指使自己的心理与环境相协调与平衡的过程,要求人们主动控制自我、改造环境与适应环境。

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指人们进行社会参与时的完好状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1、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 2、作为健康人应有效的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 3、每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定义中还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健康被诠释为“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之三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 人群的健康总是与环境中的某些因素有关。有害因素可以导致疾病从而影响健康,如水、空气污染等。生产环境中的职业性危害、噪声及不安全的公路设计等也构成对健康的威胁。在社会环境中,经济收入、居住条件、营养状况及文化程度均对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行为和生活方式 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缺乏体育锻炼、不良饮食习惯等均对健康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美国,人群前10位死亡原因中,有7种死亡原因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生物因素 先天性遗传、成熟老化等因素直接影响人群的健康。

卫生服务 卫生服务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群健康的水平。卫生机构布局是否合理、群众就医是否方便、及时,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等都会影响人群的健康和疾病的转归。

遗传 复合内因 社会 环 境 生 物 成熟老化 预防 健 康 卫生服务 康复 心理 自然 职业危害 生活方式和行为 治疗 生活危害 消费类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