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 2、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本文抓住任务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自学资料:
1、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反语
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 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3、散文知识
所谓散文,从广义说,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体;从狭义说,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实感情的文体。
散文的文体特点就是:形散神聚。散文的材料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联系,我们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落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即所有的材料经过作者巧妙的构思联想,这些看似无关联或关联不紧密的材料(形散),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主旨。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好处,可以让文章活泼灵动,变化多端。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一般运用联想手法。
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轻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是不管作者怎样安排文字,怎样组织材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悟。 入笔细微,以小见大。一般的散文写作,我们可以从细小的方面入笔,做到以少胜多,
1
编号:8201 编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编:沈成华 使用:
以小见大。实际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涕一笑;事物中的一枚叶片、一粒沙土„„都可以体现出大的主题。对于一个有心人来说,这些小的事物同样可以写出好的文章。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 2、介绍《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二、自主学习(约15分钟):
1、请学生说一说时代背景,帮助理解文章主题。
2、速读课文,扫清障碍(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 ) 宛如( ) 驿站( ) 解 剖( ) 油光可鉴( )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诘责( ) 凄然( ) 教诲( ) 瞥 见( ) 抑扬顿挫( ) .....(2)、解释加点的字。 油光可鉴 ( ) 好意难却( ) ..杳无消息 ( ) 深恶痛疾( ) ..毫不介意 ( ) 出言不逊( ) ..3、再读课文,理清文脉(速读课文,完成表格)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可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段落起止 第 1 – 3 段 第 4 - 段 第 - 段 时 间 与藤野先生相识前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与藤野先生离别后 地 点 事 件 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三、小组合作交流(约10分钟):
跳读课文,合作探究——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1、浏览6—10段,划出有关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耳闻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阅读11—23段,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哪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填表 事件 人物品质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高贵品质。 四、师生互动(约 10 分钟)(1)各小组展示合作学习中能解决的问题和存疑问题,汇报每个学
2
编号:8201 编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编:沈成华 使用:
生参与学习的情况;(2)教师释疑解惑。
五、教师精讲点拨,归纳知识要点(约5分钟)
1、我们分析了藤野先生的形象: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一个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
2、我们学到了刻画人物的好方法: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 ②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③叙事应该有详略,段落之间要注意过渡自然。
六、当堂训练(不少于10分钟):
必做题:研读课文的第一部分(1-3段)。 讨论交流。
(1)第1、2段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选做题:
(2)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示学习目标:
问题导入:上节课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精读课文,教给学生品析课文的方法。
2.学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 “无非”“大概”“居然”“何尝不”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约10分钟): 1、细读课文,划分层次。 第二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读课文,教你品析
精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1)、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
3
编号:8201 编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编:沈成华 使用:
意何在?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3)、“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4)、“居然睡安稳了”“居然”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品析课文方法:学会概括主要内容,善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小组合作交流(约 10 分钟): 3、精读课文,尝试品析。
(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呢?研读第1-3段,从中找到答案。
(2)又是什么原因让鲁迅弃医从文,离开藤野先生的呢?研习第24—31段,从中打到答案。 事件 对鲁迅先生的影响
四、师生互动(约5分钟)(1)各小组展示合作学习中能解决的问题和存疑问题,汇报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2)教师释疑解惑。
五、教师精讲点拨,归纳知识要点(约5分钟)
品析课文方法: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善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当堂训练(不少于10分钟): 必做题:
品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实在标致极了。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4
编号:8201 编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编:沈成华 使用:
(4)也无怪他们疑惑。
选做题:
鲁迅先生先是抱着医学救国的思想去日本留学,后来又弃医从文,从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七、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导示学习目标:
问题导入: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暗线——即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根据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 二、自主学习(约10分钟):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1、第36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7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8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4、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5、“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6、“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三、小组合作交流(约10分钟):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5
编号:8201 编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编:沈成华 使用: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藏讲义 写文章 四、师生互动(约5分钟)(1)各小组展示合作学习中能解决的问题和存疑问题,汇报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2)教师释疑解惑。
五、教师精讲点拨,归纳知识要点(约5分钟) 六、当堂训练(不少于10分钟):
必做题:
1.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2.P12 第四题 第1题
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做题:P12 第四题 第2题
寿镜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章太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后反思: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