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课上的应用

来源:二三娱乐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课上的应用 口 河南滑县慈周寨乡中心学校‘白西双 我们在学习、吸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具体结合初中学段的情况和我们的教学经 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 “生成的问题” 有无、大小的问题,一类是“历史结论”的 三、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步 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现象”的 验,进行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现抛砖 骤 于下,以求玉来。 一围绕“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个核心任务, 全面、准确、对错与否的问题。因此,历史 我们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成 问题的解决,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初中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初中学 果表述”三个基本步骤来实施。 段不同于高中学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同 第一步,问题生成。教师创设开放的教 家拟通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我国罔民 学环境或情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 的基7卜素质。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全部适龄儿 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去探究的问题。 童,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蒯 问题生成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既有学生生成 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素质。若说现阶段的 的问题,也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设 高『{I教育足大众教育的话,初中教育就更不 的问题,还有师生的思维碰撞而共同生成的 是精英教育了。冈为初中学段的“普及性、 问题。 基础性和发展性”(课标讯)较之高中学段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问题生成的渠道主 的“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 要有三个来源。 标语)的要求更具大众性、普适 渠道之一是教材。从教材的导读框、课 巾此,我们提m了初 历史学科研究 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处生 性学习的如下要求: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 成问题。如学生在学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 定义,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的原则,反 仑帝国”时,通过课文了解了拿破仑的生平 对将研究性学习开展成为部分学生的学习活 事迹,却对拿破仑称帝以及后期对封建势力 动,甚至是新的“贵族式”学习活动,忽视 的妥协等问题不理解,于是教师将之转化为 全体学生的做法;追求“发展性”,但反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拿破仑称帝是法国大 刻意拔高要求,向难、深、偏的“纯学术” 革命的继续还是历史的倒退?” 方向发展,忽视基础性的做法。初中的研究 渠道之二是不同的历史材料。如从音像、 性学习,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一提 实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问题。大型 高科学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播放时,恰逢学生 二、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 学到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化的探索”这个单 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足,使“学生 元,电视中塑造的人物与教材中的介绍有一一 获得历史基小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 定的出入,特别是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出入 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 历史唯 很大。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时不时地提到了 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 电视剧中的事情。究竟是教材中的人物介绍 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新 真实还是电视剧中的人物塑造真实,还是二 课标所规定的课程性质。如何完成这一任务 者都距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距离?教师于是 呢?“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李鸿章”的研究 “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 “注 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论证教材 重探究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m问题”,“积 巾对李鸿章的介绍,论证电视剧中对李鸿章 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即新课标基 人物的塑造,力求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立体 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所提m的基本方法。这 的李鸿章形象。再如,学生在完成教材安排 些方法,集中起来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的“搜集文革时期实物”活动时,对于大量 这一方法的核心价值则是问题意识。亚里斯 的粮票、油票、副食票表示不理解,教师就 多德曾说过: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一切发 顺势指导学生开展了“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各 明、发现和创造都是从好奇心,从疑问开始 类票证的调查及其原因分析”的研究性学习 的;一切真 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强烈 活动。 问题意识的人。因此,我们认为,初中历史 渠道之三是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社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彤 会热点、时政大事中生成问题。 Z 信息教研周刊2013.17 史现象或者是丰富历史现象,一是指导学生 用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修正历史结论,甚至 否定历史结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关键是“史 料的获取”和“史料的研究”。这一过程带 有很强烈的学科特色,让历史材料说话,让 事实说话,学生从中能体验、认识“论从史 出”“证由史来”的历史学方法。 第一步,研究成果的表述。 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I}j 口语方式表达(陈述、辩论、问答),可以 训练学生的Vl语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用文字方式表达(撰写小论文、编辑手抄报、 起草调查报告),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 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用模拟方式表达, 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手_r制作能 力、角色扮演能力等;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 (演示电子文稿、制作动厕、上网发布信息), 可以训练学生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研 究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明确指HJ学生研究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 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现在 相当多的初中课堂_l卜对学生的发言、“研究 成果”,存在着百分之百的“你真棒”、“不 错不错”、“请大家鼓掌”的现象,即使学 生的发言、“研究成果”有明显的知识错误、 观点错误,仍然在如此“鼓励”,这是不应 该的。这不但不是在尊重学生,在贯彻新课 标的精神,而恰恰相反,这是在伤害学生, 在违背新课标的精神。 “问题生成”,使学生“无中生有”, 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解决”,使 学生“标新立异”,能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 信心;“成果表述”,使学生“展示f:t我”, 能坚定学生追求成功的信念。这j者合丽为 一.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 识”。 我们存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t还 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深入开展还需要进一 步 研究和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