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来源:二三娱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许钰晨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0期

摘 要: 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各高校广泛开展,在倡导社会新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思想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态度、动机、服务类型、活动感受等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现状 调查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蓬勃发展,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社会群体,成为志愿者行列的主力军,在倡导社会新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思想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引导机制不健全、活动项目单一、服务层次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关注大学生志愿组织、志愿者现状,帮助他们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校园随机调查的方式,对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90份,问卷有效率为97.5%。其中男生73人,占总样本的18.7%;女生317人,占总样本的81.3%;大一学生54人,占总样本的13.8%;大二学生72人,占总样本的18.5%;大三学生258人,占总样本的66.2%;大四学生6人,占总样本的1.5%(调查时正值大四学生外出实习阶段)。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结果 1.对待志愿服务的态度及参与率

大学生对待志愿服务态度的调查结果稍稍出乎意料,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134人(34.4%)对志愿服务持“积极”态度,比预计中的比例偏低。201人(51.5%)持“一般”态度,而持“厌倦”态度的也有28人,占到了7.2%。如果将积极态度看做有参与的强烈意愿,将一般态度看做有参与的意愿,将厌倦态度看做没有参与意愿,那么,85.5%的大学生具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其中有强烈参与意愿的占34.4%,事实是否如此呢?调查问卷第8问的结果显示,84.4%的大学生实际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这两问的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的参与意愿与实际参与行为基本一致,说明此次调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际。当然,也反映出部分大学生虽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参与。没有时间是主要原因,在调查的第12问中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活动这一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项。另外还可能存在担心影响学业、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等原因。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不同年级、不同身份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所持有的态度也有一定差异。(详见表1,仅以积极和一般两项调查为例)

表1 不同年级、不同身份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情况表 2.参与志愿服务的类型

这一问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同学参加志愿服务的意向,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参加的志愿者项目居前三位的分别为“义务支教、助学”、“大型活动或赛事服务”及“校园内部的志愿活动”,分别占到了总样本的60%、43.8%和39.2%,这表达出了大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并希望通过自己的爱心和自身专长来当好志愿者的意愿,符合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 3.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机

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增长见识,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的次数最多,为116次和108次,分别占29.74%和27.69%。我们也看到,分别有18.7%和15.4%的人次选择了“学校或学院要考核不得不参加”及“获取综合测评加分”,还有不少同学是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上述数据表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是多样化的,总的来说是兼有利他型动机和利己型动机,可适当加以引导,将实现大学生个人理想与服务祖国、服务社会相结合,弘扬志愿精神,明确志愿服务的宗旨。

4.参与志愿服务的收获、感受和感想

尽管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动机参与了志愿服务活动,而他们实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后的体会和感受又是如何呢?从参与活动后的收获来看,占据第一位的选项是“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贡献”,222人选择,占总样本的56.9%;第二位的选项是“加深对社会的认识”,197人选择,占总样本的51%。可见,只有真正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才获得了真正的收获。再从“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你的心理感受是?”这一问看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具体的感受,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同学(75.6%)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快乐的,其中23.8%的同学认为活动中“总是快乐的”,51.8%同学认为在活动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快乐的”,只有很少数的同学(5.1%)在活动中感觉不快乐,可惜在问卷中并未进一步提出为什么感觉不快乐这一问。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后同学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数据显示275位同学(70.5%)表示活动对自己帮助很大,虽然有时有点累,但很值得,以后还会继续参加。 5.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困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尽管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很多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并有非常快乐的感觉,愿意以后继续参与此类活动。但有超半数的同学(61.5%)坦言,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在这些同学中,52.8%的同学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经常与个人学习时间相冲突”,26.2%的同学认为“学校不够重视”,也有15.6%的同学认为“不少人对志愿活动还存在偏见”。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尽量从各方面各环节认真做好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工作,帮助同学消除或克服各种困难,能让更多的同学更好地参与到志愿活动中。 6.对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总体评价

由于信息不对称、组织形式比较单一、过多地与学分和奖学金挂钩等众多原因,使同学们对于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不是非常理想,(见表2) 表2 对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 三、基于调查结果的几点思考

调查显示,志愿服务已进入众多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在服务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到了大学生自身和社会各界的一定认可。然而由于受到人们的某些思想观念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也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了不少问题,期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一是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的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内涵及特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不带任何功利思想。二是外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观念的存在误区。从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表示还有不少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良好的认知,存在一定偏见,比如,认为大学生志愿者们提供志愿服务就应该不图报酬、不计报酬,是一种奉献行为,应该做出一些牺牲,不能谈回报,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象的局限。一般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门针对弱势群体或特殊者服务,没有将服务视野扩展到社会成员的合理需求,没有从“神圣化”向“日常化”转换,限制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降低了服务效率。四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依赖性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挂靠学校团委,活动内容、人员、时间和经费都要靠党、团组织批准,过于依赖组织安排项目,缺乏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前景是光明的,尽管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全社会的大力倡导、高校的重视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下,大学生志愿活动将作为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继续存在,并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相信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行列中,共同践行志愿者精神,实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科研立项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研究”编号:M2012L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